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1.255 非淬不铦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劉備的日常

  誠然,今二日并天。

  關東群雄,并徐豫諸國主,多半俸合肥侯為主。獻費亦輸往壽春。幽冀諸國主,當緊隨薊王上(計)洛(陽)。

  余下各州諸侯,當視國情而定。若緊鄰關東群雄,不敢忤怒。唯獻費壽春。距薊國近者,則獻費洛陽。終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路遠賊眾,輕言廢止者。必被群起而攻之。諸如益州刺史劉焉,懾于董卓淫威。且諸子俱在京師任職。今季亦有奉獻。

  董卓手握十萬雄兵,人吃馬嚼,可想而知。先前盡收洛陽之銅,盜鑄小錢無數。又強令洛陽稅賦皆由小錢足額支付。一進一出,斂財無數。更加借口兵糧不足,借出太倉、常滿倉等積糧無數。皆屯于萬歲塢中。不得已,朝廷唯向薊王求購。

  薊王有求必應。足額供給。奈何朝廷國庫空虛,再加西園大火,亟待重建。中署亦無余錢。不得已,獻帝唯以近郊皇家苑囿為質,向金市子錢家舉債。

  城上金烏,河間姹女,死灰復燃,甚囂塵上。

  自黃巾亂后,群盜蜂起。蟊賊遍地,宗賊坐大。十三州皆大興屯田,為何年年缺糧。囤積居奇乃其一。人吃馬嚼乃其二。先前郡兵不足,如今私兵過度。大量口糧被人馬消耗。尤其洛陽百里之土,如何能養活滿朝權貴,四郭百姓,更加十萬兵馬。

  董卓乃西州虎狼。大權在握,首當其沖。刮地三尺,將洛陽錢糧,齊聚一塢。至于萬歲塢外,是死是活。又何必在意。古往今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實不足為奇。

  焉有董某例外?

  薊國稻作,季季大熟。本以為廣輸天下,待十三州恢復元氣,薊人當可積存備食。不料年年豐產,年年輸糧。除十三州外,遠至西域、北海、象林,販糧車船,不絕于道。究其原因,農牧不產糧,西域不產稻,秈稻風味差。諸如此類。

  可否惜售。

  不可。

  豪強缺糧,百姓絕食。最先斷糧的必然是廣大黎庶。

  薊鈔大興,大利于國。正因薊國粳米,販運天下。薊鈔才隨之興起。若薊鈔無從購糧,必遭棄用。

  牽一發而動全身。莫過如斯。

  巨馬水路,大利匠人城。

  薊王泛舟入城。登將作寺大舡,觀摩清鋼琉璃甲的制備。清鋼琉璃,又稱淬火琉璃。單憑此名,其工藝,便可窺知一二。

  具體工藝為:切割、鉆孔、開槽、磨邊、洗滌、烘干、爐燒、淬火。

  整個工藝,皆在一艘工舡內完成。巨馬水雖四季不凍。然兩岸早已白雪皚皚。冷風刮面,徹骨極寒。將天然冷風引入“風艙”之“冷風囊”,混入“暖風囊”中暖風調節,再經“風排”鼓入“淬火爐”,經爐內“風柵”上排列“風嘴”,淬火琉璃。

  經將作寺良匠,反復試驗。用于戰象披裝的琉璃甲片,日臻大成。

  劉備臨來時,心中便有疑慮。時下并無汞柱溫度計,準確測溫。匠人如何控溫?

  如淬火時,風速、風壓,風度,如何精確調節?

  首先,冷風溫度,如何控制。

  待觀摩后,劉備恍然大悟。

  巧用風囊。風囊如汲水囊。由尺寸相同的小囊,如蜂巢般組合而成。每個冷風小囊存量恒定。灌滿之后,與同樣蜂巢構造的熱風囊按比例混合。再經風排鼓入。

  如何按比例。

  此處需借用一物:冰瓶。

  早在先秦時,匠人便造出此物。被視為現代溫度計的雛形。《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中有載:“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便指此物。

  通過觀測結冰厚度,來對應溫度。

  而在劉備看來,冷熱風囊混合的目的,乃為縮小溫差。再經風排加壓,送入風柵,自風嘴四面噴出,迅速淬火。

  所謂淬火。指鍛造刀劍時,將燒紅刀劍浸入水或其它液體中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時下淬火,多用冷泉。如“清水淬其鋒”,“越劍性利,非淬而不铦。”皆言此技。

  冷風淬火,雖是首創,然原理皆通。正如冷泉浸泡,風吹亦需環繞。局部驟冷,易至破碎。謂匠心獨運。曉其理,煉其技。總歸有所成,有所不成。不成回爐重造,成則存以備用。如此日積月累,戰甲所需琉璃甲,自當完滿達成。

  見薊王對淬火,興趣十足。

  大利令蘇越進言道:“啟稟主公,臣,竊以為。既為淬火,冷風若可,寒水亦行。”

  “可曾驗證。”劉備遂問。

  “我等已取冰水試過。”便有匠師答曰:“皆未能功成。”

  薊王寬慰道:“許冰水尚不足用。可換別水試之。”

  “別水還有何水?”匠師求問。

  “鹵水、油水,石脂水,皆是別水也。”劉備隨口一說。

  良匠各有所悟。

  之所以清鋼琉璃,只能制象鎧。因受技藝所限。琉璃淬火,最小亦足有巴掌大。可想而知,人馬皆無從披裝。然造琉璃楯,卻正當適宜。更有甚至,雙層夾膠,鎏金銅邊。手持此盾,視線不減。若要堅固難碎,可由數個同心環面,甚至同心扇面,拼組而成。前面破碎,還有背面(雙層夾膠),整扇破碎,還另有扇面可用。

  皆試造之。

  稍后,劉備又觀鑄幣署(鑄幣)大舡、小水貊(造弓)大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薊國重臣,皆陪同在列。

  便有雙博士祭酒服虔,暗問儒宗:“主公因何立匠戶于此?莫非只為借水利之便。”

  儒宗顧左右答曰:“子慎且看,只需船翼翻轉,割斷繩纜。一眾匠人,便可乘船順下,廣游四海。”

  “可守可逃?”服虔幡然醒悟。

  “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門日漸式微。匠人雖位列國之石(四)民,卻屢遭輕慢。主公恐百年后,終為人所害。故設此城,已備后患。若事不可為,匠人當棄城而走,另尋安身之地也。”言罷,儒宗嘆道:“此乃匠人后路也。”

  “原來如此……”服虔嘆服。

  以備不虞,真仁主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