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事出有因”。
自先帝始,朝堂屢次賜薊王婚。尤以西域五十五國,五十六公主同嫁最為轟動。時人皆以為,乃是行一貫羈縻和親之策。亦有人言,乃帝王美人計。薊王年少多金,風流倜儻。夜夜笙歌,必然子嗣眾多。試想,薊國便有千里之土,亦不足宰割。
此乃家國層面之上的利益布局。至于個人得失,實不足為計。
然“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便是所謂積少成多。
故若將朝廷屢次賜婚,皆視作美人心計,也不盡然。
但不可否認,皆是利益使然。
自和親三郡烏桓,塞外鮮卑,漠北高車,西域五十六公主,東瀛列島女王,嶺南十夷王女,及諸夏仙門。到并開四方都護,利益之“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便是薊王“和合之道”也。
更何況拋開背后利益不談。薊王麒麟霸體,一角戴肉。玉樹臨風,英姿勃發。翩翩濁世佳公子。年少多金,長情廝守。自是佳偶天成。
嫁是不嫁?
唯一缺憾,后宮胡女盛行。于是“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故,之后朝堂再行賜婚,多為漢家女。竇氏、何氏、馬氏、鄒氏、杜氏。再加安氏、馮氏。一脈相承。
納諸夏女仙,乃薊王求長生也。
先前滎陽君馬氏出嫁,便得董太皇賜婚。如今安氏封淯陽君,許配薊王。亦出董太皇金口御賜。
薊王無難事。朝野上下,無人攔住。
少帝亦欣然允之。唯一沖突,便是迎親還是送嫁。
董太皇堅持薊王迎親洛陽。只因安氏乃大長秋兼領尚書令,大宦官曹節養女。不可等閑視之。
然少帝力排眾議,送嫁函園。再由門下主記蔣干,送回薊國。至于湯沐邑淯陽,位于南陽郡內。南距宛城六十里。新帝得聞,亦欣然予之。
稍后,便有洛陽子錢十家,遣人交割湯沐邑。
封君列候,質押食邑,獲以巨利。早已不是秘密。“城上金烏,河間姹女”,亦風傳洛陽內外。換言之,洛陽子錢十家,背后金主乃天家帝后。先帝并永樂董太皇,賣官鬻爵,斂財無數。暗中授予子錢家,貰貸封君列候,許以重利。亦是人之常情。
甚至有封君列候,感激涕零。得救于水火之中也。
合肥侯亦苦于朝廷“草創”,缺斤短兩,無錢可用。于是趁機與金市子錢家相商。淯陽君湯沐邑,位于南陽。質金不可只分洛陽。
子錢家無有異議。遂將五千萬貰金,一分成二。董太皇并新帝,各取其一。再各出少許,充作嫁資,陪嫁安氏便可。貰金只此一次。余下封邑年年收益分成,則盡歸安氏所用。
如此,皆大歡喜。
新帝急忙修造南陽雄關不提。
永樂宮。
董太皇并竇太皇,端坐簾后。少帝正襟危坐殿中。
薊王門下主記,九江名士蔣干,趨步入內,大禮參拜:“下臣蔣干,叩見太皇,叩見陛下。”
“主記免禮。”少帝和顏悅色:“賜座。”
“謝陛下。”蔣干再拜落落。
見蔣干頗有儀容,儒雅風度。少帝見之甚喜:“不愧是薊王門下。”
“陛下謬贊。”蔣干謙遜作答:“下臣不過茸爾小吏。略有薄名,幸為陛下所知。實不值一提。”
少帝欣然點頭,這便言道:“今日相見,乃為尚書令養女,許配薊王。太皇本欲請薊王上洛迎親。然慮及薊王大夢初醒,不宜擅動。故退而求其次,欲送嫁函園,由主記送嫁入國中。不知可否?”
“陛下所言,無有不妥。”蔣干肅容下拜:“下臣代我主,叩謝天恩。”
“如此甚好。”少帝終于暗自松氣。話說,若薊王執意上京,少帝亦無可阻攔。唯有聽之任之。然,此乃權臣之行事,料想,薊王必不會一意孤行。
見薊王卻無上洛之心。簾后董太皇這便言道:“既如此,便行送嫁之禮。”
送嫁又稱“送親”。兩漢和親匈奴,多行送親。策封宗室或宮女為公主,遣正副二“送親使”,持節,組龐大送親使團,浩浩蕩蕩,奔赴塞外。
其中最著名,便是昭君出塞。后世還有文成公主。
所謂迎來送往。有送必有迎。待送嫁入函園。薊王必有正副“迎親使”,列隊出迎。
薊王就國。門下重臣同往。園內唯有千石函陵令,及四百石主記。朝廷送親使,宜當與之匹配。過猶不及,皆非禮遇。
此不難理解。官秩過高,官秩過低,皆有欺凌折辱之嫌。
于是商定,由洛陽令司馬芳并黃門令左豐,持節相送。
蔣干言,陪嫁宜當從簡。畢竟封淯陽君,已是厚恩。須知,縣主湯沐邑,亦可傳襲后代。長久而言,這筆嫁資,可謂一本萬利。
至于朝廷例行陪嫁。薊王已收多套。便是編鐘等禮樂重器,亦擺滿各處行宮。不要也罷。
薊王聘資,自然豐厚。試想,先前國中有胡商,自絲路沿線販賣胡女入市中。以養女之名,嫁與國人。收取高額聘資。堪稱暴利。再聯想,有少吏年五十尚未能娶妻。以及兩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厚葬風俗。時人事死如事生。生與死同。便可知“厚嫁成風”。
“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于是進妹于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于時困匱,賴此復振。”——《三國志·蜀書·麋竺傳》。
“于時困匱,賴此復振”。僅此一句,足見一斑。
諸事畢,董太皇設宮宴款待。少帝借故政務繁忙,先行離去。
開玩笑。時至今日,少帝豈敢在永安宮中吃喝!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移駕已是勉為其難。豈能再將性命,假手于人。智者不為也。
少帝知難而退。亦是董太皇所欲也。
待宮中只剩二宮太皇并薊王門下主記。
董太皇遂以心腹之事相托:“送嫁當日,朕與竇太皇,一并出宮。同往薊國。還望主記接應。”
“太皇安心。門下游繳,狗盜雞鳴,奇人異士輩出。斷不會有失。”蔣干已安排好一切:“便是董驃騎并何車騎府中家小,亦足可保全。”
“如此,甚好。”簾內太皇,四目相對,皆有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