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歷的四月天,氣溫已經不低。水泥地面的三樓比起青磚地面強了好多好多,禮部尚書熊裳滿臉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給會議室的眾人倒上茶。坐回到位置上,熊裳尚書自豪的說道:“自高梁河之戰,已經我大宋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幽州城。此次奪回大都,幽州光復指日可待。真是不勝之喜。”
文天祥這幾天隨便也很累,但是看著兒子身體開始向著康復方向發展,他也有了些笑容。掐指計算,文天祥答道:“已經0年了。”
高梁河之戰是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979),宋軍為奪取幽州(今北京,遼稱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被遼軍擊敗的一次作戰。
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后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區),于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后,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企圖乘其不備,一舉奪取幽州。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騎增援。遼軍反擊,宋軍三面受敵,頓時大亂,全線潰退,僅死者萬余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遼軍追至涿州(河北涿縣)乃止。
高梁河之戰后,宋軍在宋遼戰爭中不斷戰敗,直到最后簽署了澶淵之盟。
“官家英明神武,不僅光復三京,收復歷代先帝的陵寢,更奪回幽州。只要守住燕山等隘口,河北便能高枕無憂。河南更是穩若磐石。我大宋再也不用擔心蒙古……夷狄入侵。”以前的時候,熊裳只有在私下憤怒的時候才稱呼蒙古為夷狄。此次他已經能夠在公開場合直接稱呼蒙古為夷狄。
文天祥當然同樣高興,不過他回想起趙嘉仁在得知攻克大都之后的神色。那不快的表情怎么看都不是裝出來的。所以他只是簡單的嗯了一聲。
“文知州,咱們見到太……謝道清之后該怎么行禮?”熊裳尚書試探著問道。接待謝道清是個很講禮數的差事,由禮部來負責是最好的。但是熊裳并不認為趙嘉仁會故意刁難下屬,讓文天祥過來自然是有其目的。
“熊尚書有何打算?”文天祥也沒有上來就指手畫腳。
“不若以嬪妃之禮接待。我知道官家已經褫奪謝道清所有尊號,可她畢竟當過大宋的太皇太后。這總得給皇家留些顏面。”
“謝道清何時給過大宋皇家顏面?就她所作所為,全然將大宋視為她掌中之物。若是臨安總投降之后沒有趙官家挺身而出,她算是什么?”文天祥講述了他的基本看法,而且在言語中開始大量使用新的詞匯。
熊裳對于新的詞匯也完全熟悉,因為這些詞匯能夠更好表達個人的想法。點點頭,熊裳答道:“話雖如此,我們總不能把她當作犯婦來看吧。”
“熊尚書,謝道清是謝家人,她如此倒行逆施,讓謝家人把她接走吧。”
“好!”熊裳忍不住一拍桌案,喝起彩來。
其他與會人士也紛紛點頭,文天祥這番話解決了困擾大家的根本問題。如果謝道清只是謝家人,大宋就沒有任何理由給她優待。之所以對她難以拿捏,就是因為把謝道清當作趙家人。
歡喜之后,熊裳卻又微微皺眉,“官家可否會答應此事。”
“官家將這些交給我們來做,我們自然可以做主。若是讓趙家派人迎接謝道清,我們還需請示官家。若是讓謝家人來迎接謝道清,我等只需給官家上個奏章就好。”
熊裳聽后連連點頭。同樣是讓趙嘉仁批示,文天祥就說的非常得體,而且文天祥還承擔起了責任。熊裳作為禮部尚書,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不用單獨為此事承擔責任。作為官員,都知道多做多錯的道理。有人分擔責任,熊裳當然極為愿意。
這邊一商量了根本問題,接下來就開始搜尋能夠認清謝道清的人。至于其他送回來的嬪妃與宗室女子,也要根據名單尋找能證明其身份的人員。畢竟距離她們被帶去北方已經過了快十年。
做好了方案之后,文天祥與熊尚書兩人就寫了份奏折給趙嘉仁。如熊尚書所料,趙官家根本沒有回復。然而熊尚書卻理解錯了,趙嘉仁不是對這個方案滿意,而是根本沒有去看這個奏折。此時的趙官家正陰沉著臉看向河北的大沙盤,在沙盤上有山脈河流,有宋軍需要守住的要點。這套防守看著太被動了!而且在河北還沒有平定的局面下,四五萬人的防御體系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后勤。
“官家,只要能守住各個主要隘口。蒙古軍就難以反攻河北。大都……”
“是幽州城!”新任參謀長打算了參謀的話。
“對對對!幽州城地位重要,卡死在交通要道上。只要我軍能確保直沽寨到幽州城的水運,能夠守住各個重要關隘。蒙古人進不來河北。”負責講解的參謀繼續講述著參謀部的打算。
趙嘉仁沉默許久,卻長嘆口氣,“唉!幽州距離我們現在的核心地區太遠了!”
在21世紀的時候,河南乃是中國腹地,現在的河南還是前線。雖然趙家人已經知道了這個現實,卻還是經常為這個現實所煩惱。
對于這幫1世紀的宋軍將領來講,他們早就接受了這個現實,倒是不覺得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在高梁河之戰的00年后收復幽州,這個成就已經讓這些將領們感覺自大宋的戰略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突破。
不等這些將領說話,趙嘉仁說道:“我們現在只是控制了直沽寨到大……幽州一線。蒙古軍絕不會就此罷休,我等須得小心。”
“是!”將領們應道。這些中不少人都松了口氣,趙嘉仁眼里不揉沙子,這幾天時間里面在趙嘉仁面前做防御計劃對他們是很大的折磨。
等趙官家一走,這幫將領們立刻就發了電報給在幽州的鄭捷,把官家的擔心告訴給他。
鄭捷兩天后接到電報,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收復幽州的戰役獲勝之后,很多人都覺得志得意滿。但是鄭捷卻沒有這樣的感覺。他跟著趙嘉仁打了這么多仗,每次不說料敵機先,至少都逼得敵人不得不和宋軍正面作戰。
此次雖然宋軍的戰略目標都已經達成,卻明顯感覺宋軍被蒙古軍牽著走。若不是宋軍訓練有素,準備充分,特別是有蒸汽車船的參與運兵,天知道會把仗打成什么樣子。別人都好騙,然而趙官家是無論如何都騙不到的。
正在想著該如何應付趙官家,通訊員就送來一份情報。有大隊蒙古騎兵從北邊貼著山脈南下。一聽到騎兵,鄭捷就覺得一陣肝顫。蒙古騎兵這次給宋軍制造了太多的麻煩,遮蔽偵查,騷擾后勤。鄭捷覺得自己就算談不上兩眼一抹黑,也能算是鼠目寸光。這才讓蒙古軍有了充分的行動空間。若雙方真的能如趙嘉仁指揮的戰爭那樣,雙方爽快的正面接戰,鄭捷相信自己一定能打的更好。
“給參謀部發電報,我們需要更多騎兵。”鄭捷給電報員下令。
讓鄭捷如此苦惱的正是郝仁萬戶的兵馬。府兵們在回家的道路上吃了許多苦頭,最初的時候大家也是非常難受。然而離家越近,難受越少。等到了張家口之時,府兵們滿心只剩下急迫的歸家心情。而郝仁萬戶在張家口這邊還遇到了伯顏大帥,意外的得知伯顏撤退的時候把郝仁的家眷給帶了出來。
見到了自家老婆,郝仁萬戶只覺得一顆心完全放回到肚子里。趁著修整的時候,郝仁了解此時河北的消息。得知了蒙古軍在河北搞了一些無人區的事情。這下郝仁大怒,忍不住叱責伯顏大帥。
聽完了郝仁氣憤的言語,伯顏大帥問道:“在草原上,宋軍所到之處,蒙古人都會跑完。我們在漢地所到之處,那些漢人會送吃送喝,還會給我們帶路。不殺了那些人,還要留著他們給宋軍送吃送喝,還給宋軍帶路么?”
仁義之師乃是郝仁的理想,理想面對冷酷現實的時候往往就這么不堪一擊。很明顯,伯顏指揮屠殺并不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的,而是為了整個戰局。
看著郝仁因為激動而有些扭曲的表情,伯顏淡然說道:“你不用擔心。我已經盡力勸說那些地方上的府兵親屬北遷,無人區也不多。你可以把你的手下根據地域分開,無人區出來的去安置那些家屬的駐地。剩下的地方我們也沒有那么多兵力,你可以讓那些人回家。”
郝仁狠狠瞪了伯顏一眼,冷冷的說道:“我會親自帶他們回鄉。”
“長生天保佑。”伯顏大帥淡然的表達了自己的祝福。
聽了這毫無負面情緒的祝福,郝仁一愣,最后說道:“也祝愿長生天保佑伯顏大帥。”
整頓休息之后的郝仁萬戶帶了一部分府兵南下,繞過幽州城進入河北中西部地區。宋軍還沒有來得及進入這一帶,郝仁準備能帶走多人就帶走多少人。
郝仁并不知道自己的行動大大刺激了鄭捷,他便是知道也不會有絲毫遲疑。鄭捷發的電報送到了杭州,則引發了兵部的不滿。海上運馬已經被證明完全不可取,送更多騎兵是個麻煩事。河北宋軍的確需要更多騎兵,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兵部里面不少人開始抨擊鄭捷的無能。
趙嘉仁此時并沒有在乎兵部的事情,他的長子趙謙回到了杭州。趙謙是從漢中回來的,他在李云指揮的部隊作戰。攻克長安之后,李云并沒有停下,而是揮軍西進,殺入漢中。殲滅了漢中的敵人,他又從漢中進攻上庸。在襄陽的宋軍也對上庸發動了進攻,兩邊夾擊之下終于解決了漢水流域的蒙古軍,打通了漢水。
李云的部隊基本都是江南人,很多都許久沒回過家。于是在趙官家的應允之下,部隊順流而下直奔故鄉。趙謙也得以回到離開了許久的家。
秦玉貞見到兒子,就忍不住掉淚,連趙嘉仁也偷偷擦掉眼淚。女兒趙若水忍不住說道:“爹,你就是重男輕女。平時說的很好,見到哥哥回來就哭。”
經過一兩天修整,趙嘉仁看著兒子趙謙的上尉階級章,心里面都是沒有理由的滿意。孩子長大了,總是希望看他們越來越出息。趙嘉仁問道:“你對于退役之后有何打算?”
“我想再去讀書。”趙謙答道。
趙嘉仁搖搖頭,“你知道,我從來都是主張人要讀書。但是,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你現在應當完成學而優則仕的階段。再干一段實務,就可以仕而優則學。”
趙謙從小學的都是科學知識,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卻只是讀過。譬如‘大學’,是趙謙的老娘秦玉貞給趙謙講的。趙謙能記得大學的內容大概是他靠在母親身邊,感覺到母親好溫暖。大概就這么點印象了。對于《論語》里面,能背誦的滾瓜爛熟的大概只剩下第一段而已。所以趙謙不解的問道:“爹,我只聽過學而優則仕。后面那段是你編的吧。”
“這可不是我編的。這是論語里的原話。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你之所以會遇到那些人只說后半段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只想著靠做官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至于當了官之后,他們可就沒了繼續學習的愿望。我認為,這態度不對。人要進步,社會要進步。想進步,就得靠學習,就得靠時間。學和仕是相輔相成的事情。你有所學,自然想施展。有所用,必然遇到困難,認識到困難之后就知道自己不足。那時候還得繼續學習。”
趙謙知道自家老爹總是有道理可講,就耐著性子聽。在離家參軍之前,趙謙就對自家老爹的學問和做學問的能力很佩服。自然不會去反駁老爹的意見。
“所以,我想給你安排一個工作。你干一段,大概就知道該學什么專業了。”趙嘉仁總結道。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