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慶是司馬考的堂叔,他這算是第三次見到趙嘉仁,也是第二次到廣州。
以姑蘇人的角度來看,到了宋歷十月(西歷大概是十二月),這里依舊熱乎乎。然而司馬慶并沒有因此有絲毫抱怨,面對趙嘉仁的時候,他專心致志的聽著這位廣州知州的發言。
“今天來這里的諸位都是自愿種植劍麻的。我再問一次,你們有沒有誰是被迫來這里的,有沒有誰是被騙到這里的。若是有,那就只說,我絕不會生氣。”
趙嘉仁的話在一眾人當中引發了哄笑。司馬慶只是禮貌的呲呲牙,他一點都不認為這話有什么好笑,反倒從這話里面感受到趙嘉仁堅定不移的決心。
“既然沒人是拐騙來的,怎們就繼續往下講。我會租給你們每一戶兩百畝地連片的山坡地,因為每一任知州都是干三年,所以這三年不收租金。你們在這些地上種劍麻,第一年劍麻沒長大,不能割葉子。從第二年開始就可以割一些,第三年開始就能真正的開始割。所有的葉子我們全部包收,只要是割下來的新鮮葉子,我們有多少收多少。”趙嘉仁向這幫劍麻種植戶們介紹著自己的要求。
司馬慶邊聽邊看著會議前給了他們的合同。合同上的內容與趙嘉仁講的完全一樣,大意就是航海行會現在需要人來種植劍麻,所以行會提供土地,包收劍麻葉子。
作為航海行會的總瓢把子,作為廣南東西路安撫制置大使知廣州、兩廣沿海制置使,趙嘉仁在嶺南這么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自然有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發言權。
等趙嘉仁說完,司馬慶問道:“第三年之后呢?”趙嘉仁能在嶺南干三年,三年之后他拍屁股走人,土地,產業又會有什么結果?
趙嘉仁笑道:“那得看諸位是不是認真的干。若是你們真的認真干,那些土地的租期會延長。而且我可以保證,只要劍麻還在種,航海行會就會一直收購。”
這話一落,當時就有與會者嚷嚷道:“我們信得過校長。”
司馬慶知道說這話的是趙嘉仁的親信。趙嘉仁雖然年輕,卻兼任了航海行會干部學校的校長。航海行會的干部學校有眾多專業,這些專業中無一與科舉有關。也許是因為這樣,大宋官員們才對此沒什么評價。農業在航海行會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趙嘉仁到了廣州的第一件事大概是進入他的官邸,第二件事就在航海行會已經建立的貿易據點上宣布,廣州農校建立啦。
如果換成在姑蘇,光是趙嘉仁這離譜的要求,司馬慶就不會選擇參與到這樣可疑的買賣中。不過他堂侄司馬考現在已經是棉務在姑蘇的代表,司馬家也已經決定與趙嘉仁合作。別的族人要么投身航海業,或者聯絡組織絲綢與刺繡的供貨商。公田改革之后,司馬家的土地被收走,比較喜歡種地的司馬慶就被送來嶺南發配,參與趙嘉仁新搗鼓出來的種植園產業。
即便心中一萬個不樂意,司馬慶也沒有在臉上有所表現。能出進士的家族大多都不是小門小戶,司馬家也是如此。見識過那么多起起伏伏,家族總有家訓。身為家族成員之一,學過這些的司馬考知道這世界從來不以個人意志轉移。在不同的時候就得選擇不同的事情,這也是家族要不斷開拓的原因。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東邊不亮西邊么。
進士家族在地方上不僅是顯赫,也很有號召力。上一次抗擊蒙古南侵,進士馬光祖與向士壁花錢召集地方上幾千號人投入戰爭。司馬家在姑蘇雖然沒有這么牛,召集二十號肯到嶺南的人還不是問題。
嶺南被認為是瘴癘遍地的流放地,即便如此,珠江三角洲依舊是富裕的魚米之鄉。廣州附近的佛山本來就有很好的冶鐵業,在趙嘉仁的開辟之下,這里提前進入了民朝貿易模式,也就是說那些全南海貿易的商船用鐵鍋等鐵制品當做壓倉物,貨物則主要是各種日用品。這種貿易輕易的讓明朝的手工業者賺到了巨大的利潤,現在也是如此。
司馬慶本以為自己要被送到這一帶開辟種植園,沒想到趙嘉仁并沒有先給他們分地,而是先給他們上課。根據上課的年輕老師講,這個劍麻是非常的好,無比的好。司馬慶雖然認真聽課,心里面卻對這樣的宣傳比較不感冒。他覺得這種宣傳怎么看都不靠譜。
從趙嘉仁的角度來看,劍麻劍麻纖維質地堅韌,耐磨、耐鹽堿、耐腐蝕,廣泛運用在運輸、漁業、石油、冶金等各種行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白棕繩就是劍麻的主要產品之一,這種繩索比普通麻繩強了太多。還是漁網的重要材料。
除了纖維之外,劍麻含有多種皂苷元、蛋白質、多糖類化學成分,其葉具有神經一肌肉阻滯藥理作用,另有降膽固醇、抗炎、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劍麻皂素是合成甾體激素類藥物的醫藥中間體和重要原料,廣泛應用于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三大類200多種藥物的制造。
身為心理醫生兼帆船愛好者,趙嘉仁對劍麻非常熟悉。到廣州赴任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尋找適合種植劍麻的場所。
課程當然不會將很多做不到的內容,所以與現代技術與醫學有關的內容都被刪除,只是簡單的講了司馬慶這種人能夠聽明白的用途。對于在哪里種植,這邊也講的非常清楚。根據農業學校在福建的諸多嘗試,大家發現劍麻適應性較強,耐瘠、耐旱、怕澇,但生長力強,適應范圍很廣,宜種植于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排水不良、經常潮濕的地方則不宜種植。
基于這樣的特性,劍麻種植園被劃分到珠江三角洲邊緣與山區接壤的土地。能來這里開辟種植園的都不是外人,農業部門當然也據實以告。這里不僅荒涼偏僻,貌似還有土人出沒。
咸淳四年是1268年,196年前,北宋熙寧五年,也就是1072年,章惇開辟了湖南最后一座‘南蠻之山’上梅山,上梅山成為了宋代版圖的“新王化之地”,即新化縣。以這樣的開辟速度,嶺南山區有土人也并不奇怪。
從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太湖之濱的大族富戶,突然就變成了要在荒山野嶺一邊種地一邊和土人打仗的艱難開拓者。如此巨大的落差讓司馬慶覺得自己差不多要崩潰了。他與趙嘉仁非親非故,到這里開辟完全是家族的要求。最初司馬慶覺得自己有可能染病而亡,沒想到還有比染病更激烈的死亡可能。
不過既然是大家族出來,司馬考接受過不少教育,他知道自己此時被嚇得嗷嗷叫喊也沒用。他就開始環視四周,發現周圍的人們只是臉色凝重,竟然完全沒有絲毫的恐懼神色。這讓司馬慶大為不解,難倒趙嘉仁就如此值得信賴,以至于連土人都嚇不住開拓者們么?
農業學校的講完了會遇到的問題,接著上來講課的就是武裝部人員。武裝人員直接告訴司馬慶他們,武裝部會將這幫開拓者們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教育。而且還會幫他們修建有較好防御功能的寨子。有這些的話,那些零散的土人根本不用害怕。
司馬慶也是曾經志在讀書考進士的人,得知他今后的人生大概就是這么一個武裝開拓團的頭頭,忍不住心中悲從中來。可他并沒有選擇退出。
開拓團們很快就去上工。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質壤土其實并不太適合種植莊稼,而且在嶺南這種地方也只能滿足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這三條。在開拓種植園的時候,趙嘉仁這邊就免費提供給他們鐵農具。
有鋒利的鐵鏟、鐮刀幫助,那些容易清理的植物先被挖出來,在農業人員的指揮下堆積在比較低洼濕潤的地方燒掉。目的是盡可能殺死此地的細菌與昆蟲。司馬慶的確感覺到了這種選擇的必要性,點起火之前,地上就有很多來回爬的小蟲子。大火燒起之時,蟲子們紛紛飛起,嘗試逃脫烈火焚身的危險。
在整個勞動的過程中,這幫老爺們各個都渾身衣服扎緊。帶著手套,腦袋上帶了竹骨絲質的的面罩。除此之外,他們身上還噴了特制的液體,防止被蚊蟲叮咬。
每天除了這些工作,還要去檢查捕蠅器里面被餓死的蒼蠅尸體是不是已經堆滿。若是堆滿的話,就要把里面的蒼蠅倒出來燒掉。然而這些捕蠅騎滿的如此之快,里面還有很多非蒼蠅的蚊蟲,后來農業學校的同學們干脆換了模式,這種竹制的捕蠅器只要快滿了,就立刻拿去整個燒掉。
原本司馬慶覺得自己整個人都要崩潰了,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離開。見到農業學校的這種處置,他又決定再堅持一下。捕蠅器由竹子制作,網孔細密,那些個頭不算特別小的蟲子進入之后若只會亂撞,進去就出不來。光看材料與手工,應該比草鞋值點錢。
打動司馬慶的不是農業學校在捕蠅器上的投資,而是他們這種盡可能讓大家少生病的努力態度。若是普通百姓,哪怕是個并不怎么值錢的捕蠅器,他們也不會燒掉。而是一定要用壞才行。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