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凌晨,炮彈的呼嘯聲和爆炸聲就在防線上響了起來……這些炮彈當然無法威脅到位于二線的拖拉機廠,德國人轟炸的重點是防線前的地雷以及蘇軍在防線上的工事。
危險來自天空的飛機。
在一片發動機的“隆隆”聲中,所有的戰士都抬起頭將目光投往天花板……這是一種條件反射,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么做無法阻止炸彈從頭頂上落下。
然后,就是一聲聲刺耳的尖嘯,德國人在炸彈上安裝的鳴嘀在空中響成一片,就像是防空警報一樣,但它要比防空警報更嚇人,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聲音停下的那一刻就是炸彈落地的時候。
接著就是“轟轟”一陣爆炸,不過距離比較遠,而且炸點很分散。
舒爾卡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雨幕使能見度降低,這使德軍轟炸機無法進行精確轟炸,他們只是胡亂的把炸彈丟進基輔給防守的蘇軍軍民一點心理壓力。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幾發炸彈在拖機廠里炸開,不知道是炸中了油庫還是德國人拋下的汽油桶,外頭燃起一片火光。
但在倉庫里的戰士們卻什么都沒法做,只能從釘死的窗戶木板縫隙中看著外頭擠進來的火光以及救火的嘈雜聲。
“上士同志!”演員忍不住問了聲:“如果炸彈命中這里……我們該怎么辦?還是不準離開嗎?”
“如果炸彈命中這里,你以為我們還來得及離開嗎?”舒爾卡反問。
舒爾卡說的是實話,蘇聯人對這場戰爭根本就沒有準備,尤其是基輔……戰前人人都以為只有蘇聯打人而沒有人打蘇聯的時候,更沒想到敵人會打到基輔。
所以,倉庫頂部就是一層薄薄的鐵皮,如果有一枚炸命中,那毫無疑問的會穿過一層鐵皮然后在倉庫內部爆炸,而倉庫里卻是人并著人擠成一堆……只要一枚炸彈,只怕就要非死即傷了。
“那么如果火勢蔓延到這里呢?”演員又問。
“那就有你表現的機會了!”舒爾卡說。
“什么?”演員沒明白舒爾卡的意思。
“解開你的褲子,奧庫涅夫!”舒爾卡說:“對著火撒泡尿,那肯定會管用的!”
附近的戰士們不由哈哈笑了起來。
“舒爾卡同志!”這時加夫里洛夫少校隔著十幾米朝舒爾卡喊了聲。
舒爾卡會意跟上了上去,走到沒人的地方加夫里洛夫少校就說道:“我剛收到情報,德國人對基輔發起猛攻,包括第1裝甲集群的坦克!”
舒爾卡不由皺了皺眉,也就是說……第1裝甲集群并沒有像他預料的那樣南下然后準備渡河。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會是什么情況就不用多說了,第9機械化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下一步也無法展開。
想了想,舒爾卡就問:“德國人的進攻規模有多大,我的意思是說……他們投入了多少坦克?”
“至少兩百多輛!”多夫里洛夫少校回答。
兩百多輛坦克對蘇軍來說或許不算多,因為蘇軍一個機械化軍滿編就有上千輛坦克。
但德軍一個裝甲集群也就只有900輛坦克左右……而他們首次進攻就投入了兩百多輛,這似乎有些不太正常。
“將軍認為他們是不是察覺到了什么?”多夫里洛夫少校說:“他擔心是因為保密工作沒有到位泄漏了消息!”
“不,少校!”舒爾卡搖頭說道:“我認為事實恰恰相反,德國人什么都不知道,他們已經上當了!”
“什么意思?”加夫里洛夫少校朝舒爾卡投來疑惑的目光。
“正常情況下他們不應該強攻,少校!”舒爾卡解釋道:“因為中央集團軍的裝甲集群正在我們后方實施包抄,而且進展順利。也就是說,他們只需要這么等著,用不了多久我們的后勤及退路都會被切斷,等著我們的就只有死路一條!”
“說得對!”加夫里洛夫少校點頭同意:“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強攻基輔的確有些不合常理……可是,他們為什么又要這么干?”
“因為他們想知道第9軍是不是真的離開基輔了!”
“你的意思是說,他們是在試探?”
“可以說是試探,也可以說不是!”舒爾卡回答:“如果第9軍還在基輔,那么他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逼第9軍應戰;而如果第9軍不在基輔,那么基輔的防御力就會有所下降,德國人全力進攻就有可能拿下基輔!”
聽到這加夫里洛夫少校就不由皺起了眉頭,因為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第9軍似乎都不得暴露。
“我們把第9軍安排得太靠前了!”加夫里洛夫少校說:“拖拉機廠距離防線只有不到五公里!”
這一方面是為了讓第9軍遠離人多眼雜的市區,另一方面則是行動時第9軍能短時間發起進攻,保證戰斗的突然性。
從這些方面考慮將第9軍安排在這里的確沒錯,誰想到德軍會糾集裝甲集群對防線發起強攻。
想了想,舒爾卡就說道:“我認為,我們一方面可以從東岸調一部份坦克回來!”
加夫里洛夫對此表示贊同:“從東線緊急增調坦克,會讓德國人以為第9軍是真的后撤了!”
“是的!”舒爾卡說:“如果能讓他們偽裝成第9軍一部就更理想了。不過這會逼著德國人炸橋……”
這是肯定的,如果要強攻基輔,則連通東西兩岸的大橋就是德國人的心腹大患。
“這不是問題!”加夫里洛夫少校說:“他們已經在炸橋了,只不過因為能見度不好沒有成功!”
“另一方面!”舒爾卡說:“我們要在不動用第9軍的情況下擋住德國人的進攻,甚至發起反攻!”
加夫里洛夫少校聞言不由一愣,然后就明白了舒爾卡這話的意思。
“你是對的,舒爾卡!”加夫里洛夫少校說:“萬一讓他們突破防線打到這里,我們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們必須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