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十二章 分紅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返1977

  如果說洪家的哄堂大笑,展現的是一顆“手榴彈”引發的效果。

  那么遠隔百里之外的龍口村,舉村的震撼和激動,那體現出的就是“連番轟炸”的威力了。

  同樣是這一天傍晚,龍口村除了孩子和行動困難的老人,幾乎所有成年村民都聚攏在村支部辦公室外的大榆樹下,來參加村委會臨時召集的戶外大會。

  盡管當時寒風凜冽,天色漸黑,甚至為此還耽擱了村民們家家戶戶的晚飯。

  可沒有一個人喊冷,沒有一個人抱怨,反倒每個人都興致勃勃,甚至是血脈僨張。

  因為安書記和兆慶,一字不差的遵守了他們當初的承諾,馬上就要給村民們分紅了。

  而且還不是小數目!每人分八十元!

  全村老少,無論男女,只要是龍口村的人,哪怕是個襁褓中的嬰兒也有份!

  要知道,這樣憑人頭算,最多的一戶甚至可以領到上千元,哪怕人頭最少的也有二百多元。

  這甚至比許多家庭過去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賺到的還多。

  現在白白就能拿到手里,這豈不是天降橫財嘛!又怎能不讓人欣喜若狂?

  而現場,整整十萬塊“年終獎”碼放得整整齊齊,多達上百沓人民幣就放在臺上。

  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份錢幣聚集成小山一樣的霸氣景象,完全超出了任何一個人的想象。

  在等著排隊領錢的三百余戶村民又怎能壓抑得住激動?

  有的村民至此仍舊不可置信。

  “這些錢是真的嗎?真的會分給咱們?”

  有的村民咽著吐沫,滿是興奮。

  “這還有假。安書記什么時候騙過大伙兒,他向來說話算話……”

  還有人由衷感嘆。

  “了不起啊。兆慶可真是好樣的,就這么一個工藝品廠,居然賺了這么多錢……”

  總而言之,無一例外,每個人原本平日里無甚光彩的眼睛,此刻都有了光澤。

  一種充滿憧憬和滿足的幸福之光!

  因此在大會正式開始的時候,所有人都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耐心,自覺維護了良好的秩序,并帶著一份欣喜的感恩之心安安靜靜聽著安書記和兆慶的發言。

  甚至在安書記當眾一一宣布幾項新政。

  說明年要把已經包產到戶的土地重新收回,恢復集體所有的政策。

  兆慶作為廠長,今后工資定為二百元一個月,年底分紅加倍。

  村委會全體成員也從此在工藝品廠享受一份優厚的工資待遇后,也完全沒有一個人反對。

  因為貨幣除了價值尺度的作用,還有能讓人們的腦瓜開竅的功效。

  哪怕村里最愚笨的人也知道眼前這些錢是靠誰才得來的。

  村民們很容易就能算清這筆賬,到底是怎么來才最合適。

  既然安書記和兆慶給大伙兒掙了這么多錢,他們作為干部和有功之臣,自己多拿幾個自然是應該的。

  另外,別說共和國的老百姓本來就服管,退一萬步講,即使為了這個天上掉餡餅的福利,村民們也不能跟村委會對著干哪。

  更何況話說回來了,安書記是什么樣的為人?在村里又是什么樣的威望?

  還有兆慶哪,誰愿意白白把這么多錢分給大伙兒啊?那他能這么干,人品能差的了?

  所以說,他們的決定一定是為大家伙著想。錯不了。

  果不其然,村民們自己的腦補還真沒想錯,隨后兆慶的發言為安書記的決定做出了詳細的注腳。

  他解釋說,土地恢復集體所有制,主要是為了便于靠農機具和雇傭幫工的手段,來實現高效率的農業生產。

  這樣在完成上級的收糧任務的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把龍口村的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靠小農經濟要想掙錢太難了,“無商不富”啊,大家伙想要共同富裕,只有靠村里的工藝品廠才行。

  所以他正式宣布,從明年起,龍口村的工藝品廠歡迎大家加入,成為正式工人。

  任何成年人只要技術達標,入廠考核通過,每月就能拿到四五十元的固定工資收入和額外的獎金。

  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現在起,技術水平差的人利用冬天的時間去拜師,為了入廠好好學一學,練一練。

  至于待遇上,搞石雕和木器的工資最高,刺繡和縫紉的要低一些,手工編織的最低。大家可按照自己的條件和冤枉,量力而行。

  最后呢,兆慶還表示今年干得晚了,下一個春節前,自己有信心讓廠子完成的利潤目標,從今年的十六萬增長到四十萬。

  明年,他要讓村里每個人的分紅達到二百元!

  于是至此,兆慶的豪言壯語把大會的氣氛徹底帶入了高潮。

  那現場簡直是歡聲雷動啊,十六萬和四十萬的數目,把村民們個個轟炸得暈頭暈腦。

  巴掌一拍,“呱唧呱唧”得都沒完了。

  也不知是誰帶了個頭,幾乎所有人都先后喊了起來。

  “感謝安書記啊,感謝兆慶!感謝村委會,感謝工藝品廠!”

  “大伙兒全聽上頭的!讓怎么干就怎么干!誰不干誰就是個球囊!”

  “安書記,兆慶,明兒去俺們家里喝酒啊!托你們的福,這是從未有過的肥年啊!”

  而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就聽安書記一聲令下,分錢也終于開始進行了。

  說實話,村會計今天的工作可真不容易。因為天冷,發錢忒費勁。

  哪怕是到了村民手里,他們數了半天,手都數軟了,都還沒有數清楚。

  所以一直到晚上快九點,現金發放工作仍在繼續。

  有意思的是,當時雖然已經有大部分村民領到了錢,但好些人還舍不得回家。

  他們如同炫耀似的,就站在村委會門前的燈光下反反復復數著,同時相互詢問對方領了多少,又打算怎么花。

  說白了,就真跟培斯演過的那個小品臺詞似的。“我王老五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啊……”

  結果恰恰就在這時候,更讓人想不到的情況又發生了。

  村里的大喇叭竟首次在夜色中嘹亮的響了起來。

  就聽兆慶的聲音在大喇叭里頭喊著。

  “各位村民同志,各位村民同志,有個事兒忘了跟大家說了。今年元旦,京城市政府已經宣布徹底廢除購物券了。這也就是說,‘三轉一響一咔嚓’,再不需要什么工業券了,今后我們農民只要有錢,那就可以隨便買了。所以臨時宣布一下,我明天就要進城了,給親戚送點年貨。那么如果有誰有這方面需求,趕緊列個單子給我,我可以幫助采購啊……”

  好嘛,這個補充的消息又是宛如驚雷,震倒一片啊。

  龍口村本已經安生下來的狀態一下又成了沸騰狀態了。

  領了錢的人一聽,再也不抻著了,一部分作鳥獸散,趕緊往家里跑。

  不為別的,主要他們這些人的腰里,還真沒這么趁錢過,確實有點燒得慌。

  那真得兩口子好好商量一下,看看到底是買什么……

  還有一部分進了村委會圍住了兆慶細問。自行車什么價啊,縫紉機什么價……

  于是當這一夜過去,有一個黎明來臨的時候,太陽雖然還是那個太陽,但龍口村卻已經不是那個龍口村了。

  在昨日之前的無數個清晨里,這個村里的人還幾個人設想過自己會有上百元的閑錢。

  可到了這一天的開始之初,卻出現了無數的人要把成千上百的錢花出去。

  一夜時間真是天壤之別啊!大家確實是發了!暴發!

  當三臺黑白電視機,六個照相機,七十多輛自行車,五十塊手表,三十六臺縫紉機,六十八個半導體收音機的數字,最終統計到兆慶手里,連他這個倡議者都被嚇了一跳。

  他不由苦笑一聲,真是自找麻煩,這么大的事兒,恐怕又得麻煩洪衍武這個表弟幫忙想辦法了。

  而就在此時此刻,如果我們對比的來看一下全國的情況,恐怕會顯得更有意思。

  比如說遠在江蘇,資產已經達到二百萬之巨的“天下第一村”的當家人吳仁寶,當時也在打著精明的算盤。

  他認為“包產到人,農機關門”的情況只是暫時的,是因為分到地的農民手里錢不多。

  今后只要農民手里一有錢,市場需求就會重新噴薄。家家戶戶要買農具噴藥,市場無比巨大啊!

  所以他給1983年定的目標是投資成立華西藥械廠。

  不能不說,他確實找到了藍海,僅1984年,藥械廠就大賺200多萬。

  而且由于家大業大,華西村的領頭羊地位也是一時難以撼動的。這種氣魄絕不是剛起步的龍口村能及的。

  但吳仁寶“無工不富”和龍口村的“無商不富”還是有差距的,就是靠著一字之差,龍口村也在慢慢的拉近距離,這一點我們大可以靜觀其變。

  其次,還有津門的大邱莊。這一年,他們創造出了“農業奇跡”。

  過去大邱莊有11個生產隊,1200多個勞動力,種4000多畝土地,最高年產糧120多萬公斤。

  但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農業狀況卻越來越好。

  至今年止,全村從事農業生產僅有173人,產糧卻達到了170萬公斤。

  可以說大邱莊的農業勞動比例和人均產量已接近當時的美國水平。

  而他們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大量勞動力轉到工業上去以后,經濟實力大增,給農業不斷投入,農田作業從種到收,已全部實現機械化。

  在那里,農業才會成為令人羨慕的事業。

  所以說,龍口村的計劃與之不謀而合,相信明年就會見到非常顯著的效果。

  最后,我們還可以再來看一看四川,這一年未來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在做什么。

  1982年,下海初步成果的劉永好和他的兄弟們此時面臨著最艱難的日子。

  他們賣出的一筆十萬元大單,因為農戶遭災,雞都死光了,因而變得顆粒無收。

  同時他們借錢投入買到的種蛋仍在孵出小雞,迫使他們只能低價處理,斷尾求生。

  于是從此,看到市場風險后,劉家兄弟開始謀求新的轉變。

  他們這才把目光從已經飽和的養雞市場移開,盯到了兆慶已經干上了兩年的鵪鶉身上……

  開二群了,群號:608640021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