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師兄一處,縱然是天下間最為心煩意燥的人,也會很快變得平靜安和。”
手握魚竿,靜靜盯著古井無波的水面,除卻微風帶來的陣陣漣漪,并無其它。
雖可晃動魚鳧,不足以改變魚鉤的大致位置。
無餌垂釣,心意一體,自成凈土之域,水中的魚兒自動匯聚,自動追尋,自動咬鉤。
說著容易。
做到……多難。
師兄。
當初還在桑海的時候,一身修行就深入和光同塵,眼下……更加的出類拔萃。
“風動!”
“心動!”
“子房,你本就可以駕馭你的心。”
“只是,多了一些鋒芒。”
旁邊之人搖搖頭。
“師兄!”
張良嘆道。
鋒芒?
是鋒芒?
亦或者心中的一柄劍,多年來一直在心中蘊養的劍器,只待良機就可出鞘,就可殺敵?就可復國?
時而,也忍不住劍器浮動。
時而,又不得不將其壓下。
“靜下你的心,接下來慢慢走!”
“一步步走下去。”
旁邊之人抬手,止住張良的后續之言。
鋒芒有銳,可以傷敵,也可能不小心傷了自己。
銳利之劍器。
非劍器大道!
無鋒之劍,若然順應大勢,自可加持無匹之鋒芒,無堅不摧,無物不破,使之,可以橫行天下。
昔年。
莊周有論三劍。
內藏空靈玄妙之道理。
張良頷首。
不在多言。
師兄的意思,自己一直都明白。
惜哉,難以做到。
師兄做到了?
真的做到了?自己都無法分辨師兄的心意了,是真的徹底忘記過去一切了。
還是放下了。
還是割舍了。
還是鋒芒納于心了,以待天時地利而出?
自己無法感知。
自己的修行是入世之道,師兄的修行,愈發超然了,更有道家的天人之理了。
不在多言,調整心緒,放空三元,靜靜垂釣著。
“哦?”
“上鉤了?”
“不錯!”
不知過去多久。
天地間的炎熱之氣愈發之盛了,哪怕在水域之旁,迎面風勢夾雜的滾滾特意無法掩蓋。
“可惜,魚兒小了一些。”
“這條魚也做不了什么太好的菜肴。”
拎起魚竿,輕輕揚起,便是一條四寸有余的白色魚兒掛在魚鉤上,正在極力掙扎。
身上落下的水花灑落水面,蕩起彼此交錯的一個個水波圓圈,久久未散,連帶臨近不遠師兄的魚線都受到影響。
將這條魚從魚鉤上取下,端量了一眼,張良搖搖頭,將其扔向三丈開外的水域之中。
“兩位當家,有文書傳來!”
是時。
有身著冠袍的年輕人近前。
“文書?”
“放下就可!”
“是二當家!”
“文書消息?”
將手中的魚竿放在地上,張良伸手將一個暗紅色扁平小木盒取過來,文書?這些日子的文書不少。
各種各樣的消息都有。
只是,通過這個小木盒送來的消息,一般都非十分隱秘的消息,卻也非小事。
“兩份文書!”
“這份文書……。”
“師兄,是中央學宮傳來的,咸陽國府于中央學宮下達了一份調令,要調集今歲畢業的學員前往中原受災之地。”
“自愿前往。”
“入中原水災之地助力郡縣快速的穩定災情,助力郡縣災后事宜的處理。”
“護國學宮也有一些消息。”
“有這樣的事情?”
“師兄,你覺如何?”
“兩大學宮之內,皆有一些弟子,若能前往,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從文書消息來看,還和陽滋長公主有關。”
一觀文書的消息,張良的語氣多了一絲驚奇,國府于中央學宮今歲要畢業的學員有這般調集?
雖說是自愿前往,但……想來都會去?
千人都去?
太多了吧?
尤其,中央學宮的院堂不少,也非所有的院堂都適合,不過……就算全部都去,也不為大事。
這一次的中原水災很大,連日來,多有關外的消息傳來,水災蔓延之地,沒有千里,也差不遠了。
也太大了。
自己從未見過有那樣的水災,典籍上雖有,也只是傳聞,也只是典籍。
若非關中還有一些事情纏身,也許,自己會出關前往中原走一走,這一次的水災將韓國之地就淹沒許多。
新鄭都受災了。
也就南陽之地相對好些。
以中央學宮的學員助力中原助力救災、治災……,這個法子不錯。
突發的災情很大很大,秦國可以調來大量的糧草輜重為用,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將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
人手為掣肘之力。
災情不同于其它的事情,諸般齊備,自要速速辦妥為上。
陽滋長公主提議主導的?
這位長公主在咸陽的名氣不弱,在諸夏間的名氣也不弱,母親是咸陽宮麗夫人。
堪為最為受寵的公主!
加封長公主,封授食邑之地,位尊等若侯爵!
算是秦國的公主獨一份了。
中原水災。
這一次的治災之人是公子高,是她的親弟弟,一母同胞的弟弟,嬴政倒是看重他。
讓他去中原治水災。
多月之前的關中雪災,也是他治理的。
目下而觀,那個公子高才能不為卓著,如果中原水災只有百里之地,也許處理起來會很簡單。
水災之勢太大了。
越是這等關頭,越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才能潛力。
那個公子高同嬴政比起來,差遠了。
接下來雖可繼續歷練歷練,雖可才能繼續提升精進,若言有根本性的變化,不足夠。
公子扶蘇!
他已經離開咸陽多年了。
除卻扶蘇以及公子高外,咸陽的其余公子中,也無多出色的,那個胡亥有些名氣,多待在公子高身邊。
另外的一些公子,多尋常。
嬴政的后繼之人?
看來……不容易。
不過……那些事都太遠了,自己想多了,思緒有些飛走了,淺淺的呼吸一口氣,將這份文書看完。
大體就是那個事。
“機會?”
“無需刻意。”
“中原水災很大,若可出一份力,許多人也可受益,日子也可早些安穩。”
“三晉之地,許多年都沒有那樣的災情了。”
說話間,將手中的魚竿抬起,又是一條不住掙扎的肥魚飛來,熟練將其取下,扔入魚簍之中。
子房所言的文書之事,不為大。
子房之意,雖好,無需強求,順其自然就好。
“當如師兄所言。”
張良放下手中的那份文書,俊逸的眉頭輕輕挑動,數息之后,歸于原樣,頷首一禮。
是自己的心又開始不穩了。
儒家眼下正在危急的事情之中,秦國對儒家多有壓制,一些官員的挑選對儒家出身的學員也有苛刻。
那一點,對儒家的弟子而言,非好事。
也無可奈何。
這一次的機會,若是儒家弟子表現足夠出色,是否會得到重用?不得而知!
思忖師兄之意,張良不在多想。
無論什么結果,將三晉之地的災情穩住為上,那里是故國故地,至于結果?好像也不重要。
“這份文書來自于楚地。”
“文書所言,那里的楚國老世族之人回來不少,內部有些紛亂,還關聯楚國王族的血脈之人。”
“項氏一族也有。”
“項氏一族,他們現在占據了外海島夷之地,倒是難得。”
打開第二份文書,一邊看著,一邊將大意道出,是關于楚地的一些訊息。
還是頗有意思的訊息,同儒家倒是沒有什么。
是楚地那些楚人自己的事情,有些內亂?有些內斗?還要尋找楚國王族血脈?
是想要做什么?
項氏一族的動靜也在其中。
“楚國。”
“江南!”
“多年來,咸陽之內,關于江南的消息很多很多,都說那里是帝國一顆嶄新的明珠。”
“絲毫不遜色中原之地的明珠。”
“你我好像還從未去看過。”
“掌門師兄也沒有。”
“子房,若是將來的一些事情結束,可愿去走一走?”
楚國的事情,數百年來一直很多很多。
楚國的亂象,亦是如此。
這一次魚鉤入水,雖沒有魚餌在鉤上,男子卻是抓了一把處理好的五谷之物撒了下去。
極起陣陣水聲。
“江南?”
“江南的消息的確很多。”
“那里的谷物很特別,很有名,中原之地的谷物一歲只能熟一次,江南以南的一些地方,一歲可以熟兩次。”
“甚至于還可以熟三次。”
“就算那里的田畝不多,一歲所得,也不會少。”
“數年前,都有糧草支援九原大營了。”
“這一次中原水災,想來也會抽調許多糧草。”
“將來?”
“將來的事情若是落幕,師兄有心,我自相陪!”
江南的名聲越來越大了。
數年來,自己許多時候都在關外,那里的消息更多。
江南的許多特色之物都有傳入中原、關外、關中,江南的瓷器、錦緞很有名。
還有江南的特有木料。
還有江南的咸魚、海魚。
還有江南的各種吃食。
自己印象最深,便是江南的谷物。
一歲可以兩熟至三熟,那是何等的奇異谷物?待江南的田畝繼續開拓,繼續變多。
將來是否有一日,以江南之地的產出足以支撐整個諸夏的所需?不是沒有可能!
那樣的一個江南,在楚國手中漫長歲月,棄之如履,一絲絲用處都沒有。
在秦國手中十余年,已經有了這樣的變化。
江南的民力也在漸漸增多。
再有三五十年,江南將會變換一個模樣。
再過百年,江南或許會成為諸夏舉足輕重的區域。
當一個地方,不缺人,不缺糧食,不缺礦藏……,那個地方就會無比的特殊。
“江南物產多豐!”
“谷物多熟。”
“很難得。”
“那位武真郡侯很了不起。”
“如果十年前,他拒絕了嬴政的相邀,目下的江南不至于此。”
“哦。”
“又來了一條魚,今兒的運道不錯,足夠了,足夠了。”
“子房,文書的事情,你看著處理就好了。”
剛有沒入水中的魚鉤,不到百十個呼吸,便是異動,魚竿抬起,肥魚相隨飛出。
男子自蒲團起身,掃了一眼魚簍,已經有六七條了,足夠所用,甚至于還用不完。
另外一些師兄弟也能一起品嘗。
無論是中原水災之地。
還是秦國接下來對于兩大學宮的動靜。
還是楚地的動靜。
儒家。
不需要那般。
“聽麗兒說過,五年之內,陽滋這孩子就能有他自己的大事落下。”
“五年!”
“不為長,朕還真是好奇那人是誰!”
“陽滋這孩子,很像當年的麗兒。”
“昔年在野王之地,一些諸子百家的人,還有一些諸國游俠,要行刺朕!”
“麗兒也在其中。”
“雖說時隔多年,朕還是一眼就將麗兒認出來的。”
“濮陽距離邯鄲不遠,朕昔年在邯鄲見到麗兒的時候,她還不大,也就比如今的月裳大一些。”
“邯鄲之地,朕為質子,在那里多受欺負。”
“時而還會被趙國王族的一些人攔路毆打。”
“也是那一次,讓朕遇到了麗兒。”
“麗兒年歲不大,頗有俠客之風,勁裝颯爽,手持短劍,呵斥那些人,那些人已經將朕打了一頓,也就直接走了。”
“不過,想來也有麗兒的緣故。”
“趙國的游俠之風本就很盛。”
“麗兒帶著朕去治傷,又多寬嚴于朕。”
“其后,也離去了。”
“一面之緣,在邯鄲多年的歲月,一直難忘。”
“朕本以為再也見不到麗兒了,不料……在野王之地,又見到了麗兒,還發生那樣的事情。”
“多有趣了一些。”
“后來,麗兒入宮了。”
“朕也知法子有些不妥,但……那些不重要。”
“這些年來,咸陽宮內,有麗兒陪在朕身邊,朕很開心,朕很滿足,雖說麗兒的心不完全屬于朕,朕……也已經知足了。”
“陽滋!”
“她小的時候,就很是頑皮,朕也沒有嚴厲管教,只要禮儀大義不失,其余皆小。”
“陽滋,很入朕的心。”
“每次見到陽滋,朕的心情都會很好。”
“她有麗兒的仁俠勇武。”
“也有麗兒的機敏俏皮。”
“若說承了朕什么?”
“朕……一時間還真想不出來,郡侯,你也是看著陽滋長大的,那孩子像朕什么?”
“容貌肯定是不像的,她很像她母親!”
“哈哈哈,那丫頭……一次次跑的倒是挺快,朕不答應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