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百三十七章 節奏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帝國重器

  “事實就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對輿論的絕對控制能力。”如斯鐵默夫無奈的話語落在阿比舍維奇的耳朵里,讓這個政治巨人的目光重新對手上的這份報紙進行了審視。

  蘇聯解體之后,各加盟共和國在事實上都面臨著政體轉向的問題。從蘇共體系向西方選舉體系轉變,也就意味著各國政權必須對自己手中的輿論能力進行重新定位。

  過去在蘇聯時期,輿論工具是喉舌、是吹鼓手、是動員的號角。對于蘇聯的政治體系來說,沒有哪個重大的決策,或者沒有哪個重要的政治形勢變動,是單純能從輿論媒體發動的。

  哪怕是對于阿比舍維奇來說,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輿論能夠成為多么致命的一把武器。

  而事實上這樣一篇單純對哈薩克斯坦南部鐵路線改造工程進行鼓吹的文章,只不過是一場戰役的一份提綱而已。

  而緊接著,一場輿論潮流便迅速的在阿拉木圖刮了起來。十月末,受到秋季季風的影響,一場可怕的沙暴襲擊了莫音庫姆沙漠南方的小城市托別。

  這樣的自然災害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說并不罕見,在蘇聯時期,政府強大的執行力能夠較好的保護災區人民轉移,并且對災區人口的生產生活進行恢復。

  然而對于剛剛重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來說,事情就沒有那么簡單了。不過當然,如今的哈薩克斯坦難過的又不只是托別那區區幾萬個市民,幾千萬個哈薩克斯坦人都掙扎在溫飽線上呢。

  不過令新生的哈薩克斯坦政權上下目瞪口呆的是,小小的托別的一場災情,竟然引起了社會上的軒然大波。

  阿拉木圖日報的記者是第一個趕往災區的媒體,緊接著一架配備了各種直播設備和衛星聯絡工具的直升機就配套了過去。

  托別災區的情況,由此被源源不斷的送了出來。缺少水源和食物,上千名哀哀慘叫的病人將社區醫院變成了真正的地獄。

  失去了父母的牧童,倒斃在沙漠里的駱駝和牛羊,還有房屋被風暴摧毀而無家可歸的居民。

  由其是當阿拉木圖日報用頭版頭條的方式,以整版內容發布了一張照片。

  一個被沙漠掩埋了半身的牧童,身旁站著一只等待他死亡的禿鷲。然后緊接著傳來的消息,便是前線攝影記者因為巨大的愧疚感而自殺未遂的內幕。

  關于托別的消息幾乎充斥了所有阿拉木圖的各種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還有人們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

  阿拉木圖日報成了阿拉木圖的良心和英雄,至于說反面角色……那還用問嗎?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哈薩克斯坦政府不得不拿出僅有的資源儲備,用于對托別的災區支援。

  勉力保持的一支戰略值班軍隊被動員起來,先期的小分隊乘坐直升機運輸補給抵達托別。

  然后大部隊在哈薩克斯坦中部的交通樞紐卡拉干達集結,乘坐兩天的火車抵達南方阿特勞沙漠與莫音庫姆沙漠交匯處、熱爾套山和艾套山山口的漢套市,再搜集各種車輛組成車隊向托別出發。

  應該說,哈薩克斯坦政府已經是竭盡自己的能力,做出了盡可能正確的決策。

  即使換了任何一個領導班子,也不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做出更好的規劃安排了。

  然而這場救災行動,只能說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悲劇的標簽。乘坐直升機先期抵達的救災隊伍,物資分發過程中被哄搶一空。

  想要維持秩序的士兵,被記者們的照相機描繪成了窮兇極惡的豺狼虎豹。

打倒在地的,當然是  “人民的吶喊”。狼藉的現場,成了拷問當局救災決心最好的刑具。后續大部隊的行動也不可謂不快,從機動到卡拉干達到救災物資裝車和抵達漢套僅僅只用了兩天時間,這絕對是精銳部隊的機動效率。

  可是這兩天時間里,他們仍然跑不贏記者們制造慘案的效率。更何況從漢套抵達托別,可是需要穿越剛剛遭遇沙暴災害肆虐過的莫音庫姆沙漠東南部,放到世界行軍史上這樣級別的艱難行軍都是屈指可數。

  單從軍事行動角度來說,哈薩克斯坦這支快速部署部隊,無愧于精銳之名。

  可惜他們面對的敵人,比他們能夠想象的更加強大。鉛字和照相機的威力,在這場戰爭中遠比機槍大炮和火箭彈來的更加強勁。

  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趕到托別,每一棵樹、每一顆草被沙漠吞噬都是一次慘案,更遑論是一個雙目無神的小女孩,拎著一個布偶熊站在托別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呢?

  !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痛、心酸、心碎的故事,在這座城市中輪番上演。

  有手捧著一灘水,卻因為缺水倒在門口的母親,她的小兒子站在家中斑駁的玻璃后面,面向街道望眼欲穿。

  有拋錨在沙漠中央的伏爾加汽車,全家人相擁著在車里度過沙漠的夜晚,發現時已經變成了一組冰雕……在媒體的描繪之中,這座城市距離感動全世界,大概也只差一個沙灘和小男孩了。

  哈薩克斯坦政府所面臨的輿論壓力,由此可想而知。當四天之后救災車隊終于抵達托別,阿拉木圖日報上反而開了一個天窗。

  偌大的頭版上面只有小小的兩句話——不是每天都有頭版頭條,但是每一天都可以在這里讀懂哈薩克斯坦。

  可以想見,阿比舍維奇在看到這一期報紙的時候,臉肯定是綠的。而緊接著在第二版,阿拉木圖日報又刊登了一篇文章。

  隨著軍隊進入托別救災,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場媒體盛宴已經進入了尾聲。

  然而阿拉木圖日報用這樣一篇文章正式宣告,這場盛宴不過才剛剛開始而已!

  《哈薩克斯坦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為托別》。從阿拉木圖到托別,走阿特勞沙漠和莫音庫姆沙漠南線通道,實際全程只需要四百公里。

  如果阿拉木圖有直通莫音庫姆沙漠南方重鎮塔拉茲的鐵路,救災部隊就不需要繞行到哈薩克斯坦丘陵西北方向,然后再乘火車向南抵達漢套,又轉乘汽車才抵達托別。

  繞了這樣一個圈,整個救災部隊的行程已經高達兩千多公里,更是經過了三次物資裝卸。

  由此文章的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場災害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如果我們有一條貫通哈薩克斯坦東西走向的南部鐵路,那么托別的悲劇有多少是可以避免發生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聲嘶力竭的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

  “請哈薩克斯坦的鐵路再快一點,追上它的人民消逝的速度吧!”如斯鐵默夫在這篇文章刊登之后的第一個周一,公開宣布辭去他的內閣通訊部部長職務。

  只能說蘇共遺留的這個輿論體系,由于獨特的壟斷生態,早就已經忘了當年從弗拉基米爾到鐵人大叔,他們是怎么利用宣傳和輿論把沙皇和孟什維克給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萬只腳的了。

  阿拉木圖日報這一連串的組合拳,不過是剛剛熱身而已呢!隨著時間進入1992年的冬季,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游牧經濟為主的國家,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突發情況發生。

  而每一次能夠吸引人們注意的事情,最終都能被阿拉木圖日報以一個清奇的角度,引申到南部鐵路改造工程上面來。

  而與此同時,由于一連串對社會熱點新聞的報道,阿拉木圖日報也在輿論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哈薩克斯坦的良心!公民榜樣!輿論自由!民意代表!獨立思考!一頂頂帽子戴在阿拉木圖日報的頭上,成為一道道護體光環讓阿比舍維奇無可奈何。

  他不是沒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讓這份報紙低頭,然而緊接著輿論界就迅速抱起團來。

  一個縱狗咬人的記者被抓進拘留所,結果幾乎整個阿拉木圖的報紙上都開始報道poli局的負面新聞。

  在輿論界的引領下,入冬之后阿拉木圖民間甚至都已經有了不穩定的跡象。

  一年以來隨著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經濟的急速衰退,實際上讓所有底層人們都需要31一個出口來進行宣泄。

  興風作浪也好、煽風點火也罷,或者還可以說是火上澆油。本來就不平靜的湖面上,更是被阿拉木圖日報等一批媒體又搬來了大火與狂風,湖面上的這艘船的船長可想而知是什么樣的心情了。

  而這場風暴的關鍵節點,則眼看著即將到來了。一篇阿拉木圖鐵路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庫南巴耶夫的投稿,刊登在了阿拉木圖日報上面。

  他以一種陰謀論的角度,將蘇聯時期對哈薩克斯坦鐵路規劃進行了分析。

  然后將南部鐵路無法貫通,總結成了蘇聯對哈薩克斯坦進行控制的陰謀。

  文章最后干脆將哈薩克斯坦能否修建南部貫通鐵路,上升成了是否真正實現獨li的一個標志。

  這樣的懷疑,對前蘇聯哈共第一書記的阿比舍維奇來說,未免就太過致命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