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六十九章 招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帝國重器

  鐵道部的全路工作會議開完之后,眼看著中鐵建投銀行的成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然而一個始終困擾胡文海的問題,再次擺在了他的面前。

  新科公司的夾帶里,人才實在是太少了。就連至關重要的胡文海辦公室秘書團,如今也不過才“小貓”兩三只而已。

  這不是胡文海嫉賢妒能,或者沒有收集人才的意識。但實在是自有國情在此,對于此時的中國來說,能稱得上人才的都是國家的囊中之物。

  但凡有點水平的知識分子、管理人才,都集中在國家的體制之內。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幾乎100被分配到國有企事業和政府單位工作。極少數的幸運兒或者繼續研究深造,或者是找到出國留學的門路。但除非不回國或者不畢業,否則還是逃不脫被分配的命運。

  當然,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分配工作實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用自己找工作,絕對保障就業,這不是好的不得了的好事嗎?

  所以八十年代的中國,是基本沒有什么人才市場的。繡城唯一的一座本科大學渤海工學院,后世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不過就是一個不怎么受重視的省屬普通大學罷了。

  當然,即使如此,渤海工學院出來的畢業生在社會上仍然是供不應求。哪怕新科公司拿出多么好的條件來,這些學生仍然擔心私人公司的穩定性,就連沒什么經驗的應屆生都不愿意放棄國家分配的工作,到新科公司來工作。

  雖然這個年代的中國沒有人才市場,但愿意出來闖蕩一番的人還是有很多的。到八十年代后期,下海已經是個頗為時髦的詞匯,一大批未來中國商界的風云人物,都是此時決定告別國家的懷抱,到殘酷的社會上拼搏出自己天地的。

  不過對于新科公司來說,問題還是存在——因為一直以來胡文海所秉持的低調策略。

  作為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私人企業,第一家資產如此龐大的私人企業,新科之前的策略始終是悶聲發大財。而國家對新科的態度,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假裝不知道。

  雖然這有效的避免了新科公司受到制度上的攻擊,但另一方面來說,也讓它很難獲得人才的關注和信賴。

  在這個狀態下,哪怕胡文海找出來幾個后世出名的人才,想要先下手為強。過去和人家說,我是中國第一家私人企業新科公司的,恐怕只能被當做是不知道從哪鉆出來的騙子。

  所以一直以來,新科公司的人才策略都是內部挖潛、自己培養,從來沒有在任何國內媒體上打過或者招聘啟事。

  當新科公司業務局限于制造業的時候,這種方式還算勉強能夠它的。但是當胡文海要把手伸進金融業,然后借著金融業再把手伸進整個工業領域,他手里的人才就很有些不夠看了。

  要么接受在中鐵建投銀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降低,要么接受無法繼續低調的結果。

  這個選擇對胡文海來說并沒有什么困難——對中鐵建投銀行降低影響力,這個選擇根本不存在他的考慮之中。

  六月的酷暑降臨,往年中國的媒體上,此時肯定都是滿篇的高考新聞。然而在1986年的這個6月,就連高考似乎都有些黯然失色了。

  至于原因?原因很簡單,人\/民\/日\/報開“天窗”了!

  呃,當然,不會是頭版頭條。不過人\/民\/日\/報九版開了天窗,這也夠嚇人的了。

  從六月三日開始,連續三天,人\/民\/日\/報九版上都只有一句話。

  第一天,人\/民\/日\/報九版上只是在正中間寫下了一行字:項哲,沃頓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在國營企業賣澡票。

  整個人\/民\/日\/報第九版偌大的版面上,就只有這么一行黑體字,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什么意思?

  項哲是誰?

  沃頓商學院是哪里?

  工商管理碩士是什么學歷?

  他為什么在國營企業賣澡票?

  如果只是哪個都市小報或者行業類報紙,大家也就是哈哈一笑而過,認為是排版的人手誤了而已。

  但這是人\/民\/日\/報,是每個字都能寫出一篇分析論文的報紙。這上面的每一句話,背后說不定都是無數的悲歡離合和國際大事。

  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人\/民\/日\/報怎么可能出現這種低級失誤?怎么可能刊登毫無意義的文字?

  所以這背后,肯定有著什么驚天動地的新聞!

  而這種開天窗的形式,發生在人\/民\/日\/報上面,這簡直太能引起人們的聯想了。

  是什么人、什么勢力,連人\/民\/日\/報的嘴都能塞抹布?搞這種拐彎抹角的報道方式?

  人\/民\/日\/報第九版的這一行字,可不僅是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話題,而是直接引起了一片軒然大波!

  當天給人\/民\/日\/報社打電話,甚至是直接跑上門來的人簡直不計其數。可讓人詭異的是,上層首長們對此卻一言不發。哪怕是被人問上門來,也是一副神秘莫測的樣子,用讓人等兩天再說的話敷衍過去。

  這樣一來,可真是激活了社會上各色人士的想象力。

  有的人說,這是國家要搞用工改革。

  有的則說,這是國企的體制改革。

  還有些不懷好意的,干脆說人\/民\/日\/報這是在攻擊社會主義所有制,要打著紅旗反紅旗!

  但是另一方面,此時國營單位用工的現實,也由此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其實不用人\/民\/日\/報這次的事情,國內目前的國企危機,根子上可以說就是用工的問題。人\/民\/日\/報不過是讓問題浮了出來,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國企用工目前是什么情況。

  五十年代搞八級工資制,客觀上是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有力的了中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

  但事情在發生變化,八級工資制搞了二三十年,如今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國家職工的水平了。一個是評級困難導致工資常年不動,打破大鍋飯之后為了照顧前三十年因為某些不能說的原因而沒有漲工資的老人,八級工資制從開始的按能力評工資,逐漸變成了論資排輩評級別。

  另一個,則是工業化之后,社會上多了很多八級工資制無法覆蓋的人才——比如說留學生,比如說大學生。

  早年念大學和盡早參加工作,這兩個選擇的性價比其實是相差不大的。這讓很多家里條件并不是很富裕的學生,即使有考大學的能力,為了工齡長而選擇了不念書而提前參加工作。大學生在前期帶來的加成,和提前參加工作比并沒有那么大的優勢。

  而出國留學回來的人才,就更無法在八級工資制里找到自己價值的體現了。就拿計算所的倪光南院士來說,他放棄了加拿大科學院幾十萬年薪的優厚待遇,回國之后拿的也是計算所里一個月兩百多塊人民幣的普通工資。

  這樣的體制,又如何能吸引和留住那些開闊了眼界的高級人才?

  項哲這個人雖然是杜撰的,但這種現象在如今的中國并不是不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普遍意義。明明有高素質人才,但因為體制的原因,他們就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辛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剛參加工作也只能拿最基本的工資,只能把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荒廢掉,去從基礎的工作崗位重新學起。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可不是大學擴招之后的素質,不說各個是人才,但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并沒有多少脫離實際。比高中生多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但工作了卻可能反過來要接受比自己工作早的同齡人領導,這書念的有什么意義?

  類似這樣的問題,是國企陷入經營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人\/民\/日\/報在九版突然開炮,可真是讓好些人浮想聯翩了。

  胡解放從盛京談判剛回來,看到人\/民\/日\/報九版上的,就心急火燎的回家找到了胡文海。

  新科的日常運作大多都是由他來操作,人才上的短缺胡解放不是不知道,甚至可以說是最為操心的人。但作為一個“老派人”,他還是對這種“出頭”的事情本能上覺得不妥。

  “兒子,在人\/民\/日\/報上打,會不會動作太大了?”胡解放如今總算是肯聽胡文海的意見了,沒辦法,這二年眼看著新科吹氣球一樣的膨脹起來,感受最深的人非他莫屬。給胡文海擦屁股,再大的脾氣如今也消磨的差不多了。

  “咱們廠里人才也不算少,其實好苗子還是有的,慢慢培養就是了。現在把事情搞的這么大,要小心搞出來啊!”

  胡解放一臉愁容,但說實話他的精神狀態倒是不錯。忙碌的工作并沒有把他壓垮,反而讓他的生活重新找到了方向。

  和他前世面對501廠日漸衰落而毫無辦法,最終郁郁終生比起來,顯然他更享受現在的生活。

  胡文海也是剛從夏博洋那邊回來,新科廣場的項目是新科地產獨立操作的,他平常基本不怎么過問。

  不過夏博洋做的相當不錯,賬目清晰、管理完善,入春之后東北總算可以繼續開工,工程進度可以說是一日千里。

  眼看著新科廣場甚至在年內就能提前完工,胡文海正是興致勃勃的時候,搖頭反問道:“爸,你覺得我為啥要在人\/民\/日\/報上登這個?如果內容有問題,這則能上的了人日的版面嗎?您就放心吧,咱們這個的時間只有三天,掀不起什么大風浪來。”

  正如胡文海所說,這年月的中國媒體還不像三十年后。和熱點新聞可以幾個小時就傳遍全中國的互聯網時代相比,這個時代的新聞主要依靠報紙傳播。就算有人想興風作浪,一兩天的時間也來不及搞出什么動作來。

  第二天,不等其他報紙做出什么反應、品出什么味道來。人日的第九版又是一篇天窗,仍然還是熟悉的味道。空白的版面上,只有一句話。

  “何飛,十五年國企車間主任,為了兒子進廠名額而提前退休。”

  連續兩天的開天窗,再加上文案的內容,正常的政策宣傳不會搞成這個樣子。而如果是人日被塞了抹布,那上級部門更不可能讓他們第二天還這么搞。很多人也開始懷疑,這或許并不是一個政治信號。保持懸念的同時,大多數人也意識到了謎底應該會很快揭開。

  然而不論人日的態度如何,顯然這兩個天窗順利的引爆了國內大多數媒體的關注。只比人日開天窗晚了一天,很多報紙就開始猜測這個動作的含義,或者用自己的傾向來給人日的天窗增加注釋。

  雖然一天時間里,其他報紙還挖掘不出什么深入的內容和思想,但人日開天窗這個事情總算是搞的天下皆知了。

  帝都的人日報社,原本高冷的電話熱線,干脆就是被人給打爆了,多數都是來詢問這兩天開天窗究竟是什么情況的。也有那些嗅覺敏感的企業,干脆就懷疑了這是人日刊登的商業,開口就問九版的價格。

  這真是讓人日九版的主編不堪其擾,卻又有苦難言。外面接電話的實習生嗓子都已經喊冒煙了,主編室里它捧著溫熱的茶水卻是連喝的心情都沒有。

  “陳……姑姑,不能再這么搞下去了啊!”九版主編陳果算是陳發的遠房親戚,奈何他四十多歲的人卻比陳發差了一輩,只能不甘不愿的叫一聲姑:“再來社里非得出大事不可,你也不是不知道,市里剛拿下了那個陳家,正是天翻地覆的時候。這時候再搞出這么多的事情來,影響太大了!”

  陳發嘴上叼著皮筋,把頭發綰了起來,毫不在意的說道:“哎,別叫我姑啊!把我都叫老了,咱們就按歲數算,我叫你哥得了!”

  “那怎么行,輩分不是亂套了!”

  陳果連連擺手,不過陳發卻不管不顧的繼續說道:“這事兒上級領導都已經批了,你怕什么啊?”

  “我怎么不怕啊!”陳果簡直痛心疾首:“你看看外面那些接電話的實習生,我們是人民日報,可不是哪個小報!再這么搞,社會上不一定要聯想出什么來!到時候宣傳出了偏差,我是要負責任的!”

  “好吧,好吧。”陳發撇撇嘴,無奈的說道:“后面那些就不用管了,明天就把謎底揭曉好了。”

  “好好,我明天就把消息發出去!”陳果咕嘟一口將手上的茶喝了個凈光,一把將茶缸拍在了桌子上!

  社會上種種猜測還沒有掀起風浪來,第三天人日的第九版就果斷的揭開了謎底。

  這次總算不再是一句話開天窗,第九版的上半部用加粗大號黑體字,寫下了九個字: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在這句話的下面,就是新科公司完整的詳細介紹。只要能拿出來說的豐功偉績,幾乎都在這上面列了出來。而在第十版,則是密密麻麻整版的招聘信息。

  人們對私企的擔憂,其實主要就是集中在穩定性上面。這年月,連私企的存在都還是打擦邊球的時候,說是要收編私企的政治風聲也時斷時續,誰知道是不是轉眼哪個私營企業就干不下去了?所以私人企業招聘人才最大的困難,就在于這種朝不保夕的狀態上。

  但是新科公司選擇人日打這層用意的背后,以及整整半版的企業介紹,就是為了打消應聘人才的這層擔憂。

  私企辦到這種程度,胡文海就算裸的展示肌肉——就算再大的政治風潮,也吹不到新科的頭上來!

  開玩笑,年出口額上十億美元的私企,關系到國防安全高科技戰斗機引進的私企,引進上百億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的私企——這樣的企業要是都倒了,那才真是吃棗藥丸了!

  這就好像比亞迪和華為雖然也都是私企,但它們在工作崗位選擇中的加權,肯定是要高于普通國企的,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比公務員的優先度都高。

  原因很簡單,這些雖然是私營企業,但都可以看做是人生事業的平臺,值得在這種企業里奮斗努力一輩子的。

  胡文海也是希望,把新科塑造成這樣值得人托付的企業。

  至少從現在來說,兩年來的努力,新科終于走到了這一步。不用躲在哪個角落里、或者靠山的背后,不懼政策改變帶來的風險。

  新科自己,已經有了做別人靠山的資格!

  新科,能夠為任何人提供美好的未來!

  終于有了站在陽光下,與此時中國的主流國企平起平坐的待遇。

  突然冒出來的新科公司,給中國人帶來的沖擊,簡直絲毫不遜色于人們原本預計的“人日對國企改革放風”的影響力。

  甚至可以說,新科公司夢幻般的事跡,甚至比國企改革要更具有沖擊力。

  國企改革只是一項政策,行政命令帶來的客觀世界的改變。但新科公司帶來的,可不只是客觀世界的改變,更是對中國人心靈的改變。

  簡單的說,就在如今這種對私營企業極度不友好的環境下,中國竟然能成長起來新科公司這樣強大的企業來,如何不讓人感到驚喜和自豪?

  中國并不是只有國企才能壯大,搞國有企業我們把中國從一窮二白成門類齊全的工業大國,搞私企我們一樣能和歐美企業同臺競技!

  這就像是電影《神鞭》一樣,革命前,主人公玩辮子不輸給地痞惡霸。革命后,地痞惡霸以為那把槍就能勝過功夫了,結果主人公改玩槍,更是比功夫還強!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是缺這股自信的。

  但是新科公司用自己的成績證明了,中國人缺的只是一個機會,并不是真的天生就比別人差!

  這種觀念上的沖擊,可是比什么政策對社會帶來的改變要更大、更深遠、更長久了。

  反應到現實中,就是幾乎所有人都對突然冒出來的新科公司,迫切的感起興趣來。

  為什么新科公司能夠成功?這是人們急需知道的問題。

  八十年代的新聞媒體和三十年后相比,至少還是有些節操的,至少干不出來坐在家里編新聞這種事情。

  從人日放出招聘啟事之后,記者們就像要奔赴前線的戰士們一樣,從全國各地開始向著繡城進行戰略集結。

  然而浩浩蕩蕩的記者隊伍與應聘者的隊伍比起來,卻仿佛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此時的中國,應該說“懷才不遇”或者“自認懷才不遇”的人才是主流。

  工廠里拿著和別人相差不多工資的技術骨干,提前退休的工作經驗豐富的基層管理干部,陷入人事斗爭或者慢慢熬資歷的大學生,唯一作用是給領導們做裝飾的名校大學生,以及負責賣澡票的沃頓MBA,能用手算有限元分析的老工程師……

  未來中國崛起靠的是什么人?這片土地上的人并沒有被徹底換了一遍,始終還是那些人而已。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這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社會主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人嗎?同樣的人,只不過是位置不同,社會就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的中國大地上,就像剛剛發現的金沙河,金子就在河里的泥沙之中,彎下腰去仔細篩找一番,就能發現價值連城的珍寶。

  這些珍寶既然不被認可他們自身的價值,那么就只有自己去尋找尊重自己價值的地方了。

  “爸爸,我們去哪里啊?”孟曉丹趴在火車的車床上,忽閃著大眼睛看著外面飛快掠過的田野風光,六月的田地里一片綠意盎然,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去東北的渤海省,爸爸還在那里當過工程兵呢。”剛剛做生意虧了一大筆錢的孟正峰,抱著女兒的他卻絲毫不見頹喪的表情。

  “我們去渤海省做什么呀?”孟曉丹好奇的問道。

  “去——尋找新的生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