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弟弟生怕母親不會要,回家要不到錢,當下便道:“我跟媽一起回去求吧,爺、奶喜歡我,我說說的話,也許會給的。”
李蔚然說是找李爺爺李奶奶借,不過在李弟弟這兒,就是直接拿了。
在他看來,爺奶的東西,將來不都是自家爸媽的,而他爸媽就他一個兒子,將來的東西肯定都是他的,也就是說,爺奶的東西,不就是自己的,自己用自己的東西,有什么不可以,怎么還叫借?
大伯母看兒子要一起回去,自然愿意,畢竟她到底是兒媳,兒子比她更能說服公公婆婆,就像以前的丈夫一樣。
之所以有電話,還親自回去要錢,是因為這事在電話里不方便說,且還要花電話費,自然是回去說更好了,且面對面也方便發揮肢體語言,好比,跪下來求李爺爺李奶奶等,只要能要到錢,大伯母可是什么都能做的出來的。
就像李蔚然想的那樣,找李爺爺李奶奶要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李爺爺李奶奶聽大伯母要錢,不想給,但因為大伯母一頓哭,說大房現在多么可憐,然后李弟弟求李爺爺李奶奶給他買個手機,等以后他爸出來后,就還他們。
聽李弟弟提起李大伯,想起自己那苦命的兒子,因為李安然不愿意放他一馬,還在牢里受苦,大房沒了頂梁柱,的確有點可憐,于是便給了大伯母錢。
雖然現在二房三房都在賺錢,也給他們分了利潤,所以他們手里有不少錢,是二房三房給的,也就是說,他們的錢,是三房共同的。
現在給了大房這么多錢,按理,是不應該的。
但李爺爺李奶奶自有他們的一套邏輯。
他們想著,這就當是李安然不愿意幫大房,害慘了大房,三房給大房的補償吧。
至于李大伯是因為害二房三房,才被警方抓去坐牢的,三房根本不欠大房什么……
在李爺爺李奶奶看來,李大伯又沒害到老三家,老三家讓大兒子去坐牢,可是實打實的,所以在他們看來,三房自然虧欠大房。
不過,他們沒說直接給,而是說借,讓大房將來要還他們,這也是存著一點退路,免得直接說給,大房以后就會老是過來要錢了,說借的話,下次他們再來借,他們還可以說,讓他們將上次的還了再借,這樣也能有個約束,免得對方得寸進尺,畢竟老大家是什么樣的性格,他們也是知道的,得留點底線,要不然以后的事不好辦。
大伯母和李弟弟自然滿口答應,但事實上錢到他們手上了,怎么可能還會還給他們,到時他們肯定會找各種理由不還的。
有了錢,大伯母便給李弟弟和李念各買了一個手機,讓兩人高興不已。
還甭說,這方法還是有點用的,不久,李念還真談到了一個對象,讓大伯母欣慰不已,想著這錢不算白花。
大伯母高興于女兒終于能嫁出去了,倒是李蔚然一點也不看好李念找的人。
原因很簡單,對方雖是吃皇糧的,但處于一個現在就已經走下坡路,將來會收縮編制,下崗很多人的單位。
也就是說,別看對方現在還行,但將來,李念丈夫極有可能會下崗,而李念又好逸惡勞,不做事,到時夫妻兩人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所以這不是一個該嫁的人。
但李蔚然沒法將這個情況說出來啊,畢竟難道跟他們說,她來自后世,知道這個情況嗎?
只能盡量勸勸,道:“他們單位好像不景氣,你不重新找個景氣的?”
她也不是那種多善良的人,會操心他們夫妻會不會喝西北風,畢竟別人喝西北風,關她什么事,而是怕他們喝西北風,就會來自己這兒打秋風,那可不是她想看到的,所以這會兒,她才會出言相勸。
李念聽了李蔚然的勸告,不由笑了,道:“景不景氣有什么關系,反正他是鐵飯碗,又不像現在冒出來的私營企業,工作不好,會被開了。”
李蔚然暗道,你恐怕不知道,還真有可能被開了。
她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前世,她家一個親戚就在那個單位上班,七十年代挺風光的,但到了八十年代,隨著私營經濟興起,那個單位的效益就一年不如一年,有時工資都發不出來,到九十年代,就直接下崗了。
李蔚然看勸不動,也就沒繼續勸了,畢竟人家正在興頭上,你說些風涼話,打擊人家的興頭,人家會不高興的。
到時自己去了京市,他們就是想占自己的便宜,也占不到了,因為隔著十萬八千里,他們去一趟京市可不容易,尤其是九十年代那鐵路水平,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他們會經常找自己占便宜。
對李念這個對象,大伯母卻是滿意的,畢竟是鐵飯碗嘛,她能不滿意嗎?
她可不像李蔚然想的那樣,覺得女婿的單位不景氣了,不好,得換一個。
也不想想,就自己家這條件,丈夫坐牢,出身農村,李念還沒工作,要不是李念長的還行,然后又是高中學歷,再加上自己家做生意,有點錢,要擱在那十年,就李念這條件,別說嫁城里鐵飯碗了,農村都沒人要,畢竟光是自己丈夫坐牢一項,很多人就打消主意,生怕連累了。
所以能嫁一個鐵飯碗,還有什么不滿意的,想著李念雖然沒考上大學,分配一個鐵飯碗工作,但,她丈夫是鐵飯碗,也相當于她是鐵飯碗了,這也不錯了。
再加上李念要嫁出去了,不用她繼續養她了,大伯母就更高興了,當下便高高興興地給女兒準備起婚事來。
這年代不那么講究,婚事簡單,結婚一起吃頓飯就行了。
本來應該是回鄉下舉辦婚禮的,但李念嫌棄鄉下太窮,怕丈夫不樂意去,就不打算回鄉下,就在城里吃頓飯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