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412章 化胡為夏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三國小霸王

  孫策原本屬意的北疆大將是太史慈。

  太史慈弓馬純熟,為人機敏,能打硬仗,為人重信有義,是一員難得的騎將。有他鎮守北疆,胡虜不敢放肆。

  但是很可惜,太史慈被好戰的公孫度拖累,錯失了這個機會,便宜了沈友。

  論個人武力,甚至臨陣指揮能力,沈友不如太史慈。但沈友有沈友的優勢,一是他更加穩健,能從大局出發,不急功近利。為了準備并州之戰,他前后準備了一年多,有足夠的耐心,這才等來了一戰擊破彈汗山的機會。二是他文武雙全,讀書多,能從文化的高度考慮制夷化夷的問題。僅僅幾個月,樓麓就成了他的迷弟,上谷、代郡烏桓也因此一戰而定。

  更重要的是,他是江東人,不用擔心任何人的猜忌,馬超、陳到等人也不會質疑他的資歷。

  能不能付沈友以北疆之任,取決于沈友本人能不能勝任,沒有太多其他的考慮。

  在攻蜀的大功面前,沈友能抑制住自己建功立業的欲望,服從大局,這讓孫策放了心。他最怕安排了沈友鎮守北疆,沈友卻不安心,一心要在攻蜀中分一杯羹,未免讓人質疑他的用人能力。

  孫策隨即向沈友解釋了他的初步安排:沈友任安北都護,都護府暫時設在太原,負責陰山以南的防區,西到朔方塞,東到居庸關,設三到四個戰區督,各有騎兵萬人,再加上沈友直屬的步騎兩萬,共計五到六萬步騎,以騎兵為主,漢胡兼用。胡人以臣服于中原朝廷的部落為主,采用編戶形式,以放牧為業。

  這其中的重點就是要平穩過渡,讓胡人接受這種統治方式,真正將他們納入華夏文明,變成可用的戰力,而不是需要高度防范的潛在危險。要想這么干,第一步就是打破他們的部落制,讓他們成中朝廷的編戶,而不是部落首領的私產。

  這個任務很重,卻必不可少。要想走得更遠,必須將北疆變成華夏衣冠的北疆,變成華夏文明的長城。

  孫策希望沈友能扎根北疆,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完成這一進程,為以后挺進漠北做好準備。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安北都護府將一直北遷,直到蘇武牧羊的北海。

  沈友心潮澎湃。吳王對他期望甚高,這個任務的意義也很重大。征服胡人只是第一次,化胡為夏才是根本。如果能完成這個任務,不僅富貴可期,將來在青史上,他也是有功之人,名聲不下衛霍。

  孫策轉向樓麓,笑道:“聽說少帥熟悉我中原經典,是飽學之士?”

  孫策與沈友交談時,全程用官話,樓麓聽得清清楚楚,既有些興奮,又有些緊張。他仰慕中原文明,當然希望能融入中原,得到中原人的承認。可是他又怕引起沖突,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愿和漢人一樣生活,聽從中原朝廷的號令。他們更習慣了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讓他們隨時聽候朝廷的調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王謬贊,臣慚愧。”樓麓很不好意思。“臣只是粗識書簡而已,不敢自稱飽學。臣原本倒是頗為自詡的,遇到沈督,不,是沈都護和龐祭酒之后,臣才知道自己的學問有多粗淺。”

  孫策朗聲大笑。“你這學問是向漢人學的?”

  “是的,恩師乃是漢人,避難到草原的。只可惜他們行蹤不定,臣又愚笨,只學到一點皮毛。”

  “聽說過張儉張元節嗎?”

  “聽過,聽過。”樓麓連連點頭。“他是北疆最有名的漢人先生,聽說他在中原也很有名,我曾經想拜他為師,可惜無緣相見。”

  “現在還想拜他為師嗎?”

  樓麓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他還活著?當年在北疆的時候,他就是個老人了。”

  “不僅活著,還活得好好的,估計再活十幾年,做個百歲壽星都沒問題。”

  “哇哦——”樓麓忍不住驚嘆。“那豈不是成了仙人?”

  “差不多吧,想拜他為師嗎?”

  “想,太想了。如果他愿意去北疆,我就在黑山為他修一座學宮。如果他不愿意去北疆,那我就每年從北疆趕來,向他學習。”

  孫策舉起手,輕輕拍了拍。須發皆白、面色紅潤的張儉從一旁走了出來,邁著方步,不緊不慢地走到孫策面前,拱手施禮,又與張纮、沈友見禮,最后才向樓麓行了一禮。

  “少帥穿上這身衣冠,簡直與我華夏兒郎無異。”

  樓麓已經看傻了,張開雙臂,看著張儉,一動也不動。過了半晌,他才反應過來,連忙跪倒在地,雙手抱著張儉的腿,親吻張儉的腳,起身時,已經是淚流滿面。

  “久聞先生大名,沒想到此生還有機會相見。我……我實在是太高興了。”

  樓麓行此大禮,張儉有些不安,轉頭看看孫策。

  孫策含笑點頭。他早就知道張儉去過北疆,有些名聲,也聽沈友、龐統匯報過,樓麓對張儉印象頗深,念念不忘,這才特意將張儉請了來。化胡為夏,不僅需要武力,需要制度,更需要文化和人格的魅力。黨人的某些作派很得胡人崇拜,讓張儉做樓麓的老師,樹立一個榜樣,對北疆穩定有好處。

  張儉年近九十,原本是不愿意參與世事,只想安渡晚年。可是聽說這是化胡為夏的重要舉措,他欣然從命,甚至有些舍我其誰的豪邁。能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做如此重要的事,他非常興奮。

  孫策挑選了一個好日子,為樓麓舉行拜師禮。趁熱打鐵,孫策又請張儉選一些志同道合的讀書人,打算將他們安排到安北都護府,做為教化胡人的中堅力量。

  他提出一個設想,打散胡人的部落制度后,封原部落首領為官,實行半自治的制度。各自治區以胡人為主官,配以中原人擔任副職,分管兵馬、民政、教育,爭取用一代人的時間完成初步的轉化。這么做,一方面可以維護部落首領的既得利益,以免引起激烈的反抗,一方面加強對胡人的教化,將他們納入中原的官制。

  張儉已經知道這些內容,今天主要是說給樓麓聽。

  樓麓不接贊同孫策的設想,還幫著出了一些主意,比如多派一些讀書人去草原,最好能跟著部落走,設立移動的學堂,教孩子們讀書寫字,記錄草原上的故事。以前的匈奴人也好,現在的烏桓人、鮮卑人也罷,他們都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連先祖的故事都只能口耳相傳。如果學會了讀書、寫字,將被些故事記載下來,可能會對教化有幫助。

  據他自己的經驗,草原上流傳的故事中有不少和漢人經籍中的上古歷史有近似之處。比如上古圣人有母無父,就和草原上的習俗非常相似。

  樓麓還建議,對一些部落可以通過賜姓的方式進行招撫。草原上的人本來不稱姓,只稱名,很容易造成混亂,最近這些年,他們也漸漸開始學習漢人的做法,在名字前面加上姓,以示區別。只是無人指導,也沒有統一做法,比較混亂。烏桓人與漢人接觸最多,相對好一些,比如他的父親叫難樓,為他取名樓麓,就是表示他是難樓的兒子。

  只是烏桓人有語言,沒文字,所以有些音很相信,容易造成誤會。比如遼西烏桓大人樓班,很多人都以為他是難樓的兒子,其實他是丘力居的兒子,和難樓一點關系也沒有。

  樓麓說,由朝廷賜姓,既是一種榮耀,也是統一部署,免得各起各的,產生誤會。

  孫策很驚訝。樓麓雖然年輕,倒是很有想法,看來這書還真是沒白讀。

  正式接見后,沈友很快又第二次請見。

  這一次,他沒有帶樓麓。

  孫策知他來意,留他宮中用膳。

  席間,沈友提了兩個問題:一是攻蜀是不是太急了些,錢糧、物資能不能供應得上?二是不信天命,只信人心,將來會不會有人假借名義,行田和、王莽之事?

  這兩個問題都不是新問題,沈友也不是第一個提起的,但孫策還是很認真的回答了他。

  攻蜀只是規劃,并沒有確定立刻實施,具體實施時間一要經過諸將合議,二要看錢糧準備的情況。不過總體來看,諸將求戰的積極性很高,恐怕拖不了太久。考慮到攻蜀的難度,他必須做好長期對峙的準備。

  周瑜、黃忠打了這么久,還沒取得真正的突破,已經讓很多人意識到蜀地不易攻取。原本是打算以并州為磨刀石,鍛煉沈友、徐琨諸部,現在計劃有變,只能以戰代練,以兵力優勢彌補地利不足。五路攻蜀是定計,這一戰要么不打,一旦開打,就是磨也要把曹操磨死,絕不能半途而廢。

  至于沈友的第二個疑問,孫策反問了沈友一句話:“子正以為,什么樣的王朝能傳承千年,甚至更久?”

  沈友半晌沒說話,躬身道:“臣愚昧,請大王指教。”

  孫策笑笑。“我也沒有答案,不過我們還年輕,到花甲之年致仕、退位,至少還有三十年。我們可以慢慢想,集天下之才智,三十年時間,總能想出一點門路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