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五十七章 功利短視和目光長遠之間的矛盾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戰國趙為王

  第二天早晨,龍臺正殿。

  由于樓昌被誅,然后龐煖、鄭朱兩人先后進入核心,所以現在的趙國大臣一共有七人。

  趙丹目光環視一圈眾人,然后停留在了龐煖的身上。

  龐煖此人,雖然也算是布衣出身,但趙丹扶持他起來就是為了限制廉頗,對此龐煖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龐煖并不會和廉頗走得很近。

  趙丹心中暗想:“聽繆賢的密報,最近龐煖似乎和趙勝走得有點近啊,看來很快就要成為趙勝一派的成員了。”

  如此一來,公族派可能又會重新恢復三人。

  不過廉頗和虞信這邊的動作也不小。

  聽說最近虞信和御史李伯走動很勤,而且因為某些官員的問題李伯和司寇趙豹似乎鬧得有些不太愉快,所以李伯很有可能會加入到虞信廉頗這邊。

  老實說,這種狀況其實趙丹不太喜歡。

  你們這些臣子就好好的當臣子嘛,心里就想著效忠寡人不就好了,整天搞什么拉幫結派干嘛?

  但趙丹的心里也很清楚,為了政治利益而聯盟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任何朝代都有。

  在很多朝代的朝堂上,通常都是會有兩派甚至更多的派別,這些派別通常包括文臣、武將、勛貴、宦官、外戚等等,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也就是這個時代比較特殊一些,因為在戰國時代末期才開始有了文臣武將之間的區分,之前都是要求文武雙全的,所以像后世那種文官武將尖銳對立的情況眼下還不存在。

  不過其他派別也已經開始出現了,比如說繆賢就是宦官,雖然并不是七大臣之一,但是影響力其實和七大臣任何一個人相比都不差。

  又比如說七大臣之中唯一一個還沒有站隊的趙國大行人鄭朱,鄭朱是鄭國王族后裔,鄭國被韓國滅掉之后他的先祖流亡趙國,多次和趙國王族通婚。

  如今趙丹王宮之中就有一個鄭夫人是這個鄭朱的同胞妹妹,所以鄭朱實際上也就是趙國的外戚了。

  這趙國政壇還真的是應有盡有啊。

  趙丹心中暗嘆一聲,罷了罷了,水至清則無魚啊。

  趙丹臉色一整,開始進入正題。

  “諸卿想必都已經知道那秦國使團到來之事了,所以寡人今天召集諸卿就是想要問一下,現在應該如何答復秦國人?”

  大家都是聰明人,所以一下子就聽出來,大王這是要確定下一步的方略了。

  有人可能就要問了,為啥要到這個時候才來臨時抱佛腳討論下一步國策,就不能搞個長遠點的,什么五年十年計劃嗎?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如果用后世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會覺得很多時候戰國時代的國君們好像都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常常作出一些在后人看來很短視的舉動。

  不少文章都持這樣的觀點,比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國論過秦論等等。

  但是,這些戰國的國君們真的就這么愚蠢嗎?

  首先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在戰國時代之前,整個華夏大地之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強有力的、能夠被稱得上是大一統王朝的國家。

  也就是說,可能就連最終的勝利者秦國自己,在勝利之前都不知道大一統究竟是個什么樣子的。

  所以在歷史上,六國爭相割地賄賂秦國,其實還真沒什么好奇怪的。

  齊國強大的時候,秦國不也得割地,好讓齊國大軍退出函谷關嗎?

  楚國強大的時候,同樣也是對韓魏兩國予取予求。

  趙國現在強大了,魏國和秦國也是割讓了大片領土。

  為啥?因為諸侯國都覺得,你霸主就霸主唄,反正你最多風光個幾十年,然后大家一個圍攻你就完蛋了。

  歷史上的霸主齊國和楚國不就是這么倒下的嗎?秦國和趙國不就這么崛起的嗎?

  在這樣的心理下,指望歷史上的六國去齊心協力共抗強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反正他秦國肯定會衰落的,不會一直強下去的,只要等一個契機就行,一個類似五國伐齊這樣的契機。

  這就是歷史上那些六國國君們的想法。

  趙丹也可以肯定,這也是現在除了趙國之外其他六國的想法。

  這就是所謂的“時代局限性”了。

  這些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根本就無法想象得到大一統王朝的模樣,就好像一個1900年的地球人不會想象到一百年后人們單單憑借著一個不過巴掌大的、名叫手機的東西就能夠在地球的兩端、隔著幾萬公里的地方做到“面對面”的暢談。

  或者這么說,別看現在這戰國七雄國君一個個風風光光的,但誰知道哪天自己的國家會不會被直接一戰而亡呢?

  春秋初年幾百上千個諸侯國,到了現在這公元前257年,已經只剩下了七個,絕對的百里挑一。

  這種慘烈的現實足以讓七國的每一位君王心中都有一種危機感,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國君們必須要正視眼前,必須要在每一戰都盡可能的為自己的國家獲得足夠生存下去的資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目光長遠,那根本不現實。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這個詞,從來就是“短視”的同義詞,和“長遠”不是一路人。

  那么在周朝這眾多的諸侯國之中,還有沒有不功利的國家了?

  只不過問題在于,那些不功利的國家,早就已經在過去的數百年里被淹沒在歷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長遠,那其實也還挺難的。

  七個國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萬名官吏,數以百萬計的子民。

  這么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誰能夠想得到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變數太大了。

  比如說趙丹吧,趙丹在河東郡之戰前的籌劃是依靠三晉聯盟之力,一直把秦國打到滅亡為止,然后再圖謀其他國家。

  這其實也算不上一個長遠的計劃,但就是這么一個并不長遠的計劃,在河東之戰后都立刻產生了變數。

  本應該是親趙派的魏無忌分分鐘就帶著魏國叛變了趙國,和秦國站在了一起,然后才有了趙國被迫搶先攻擊秦國,才有了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

  這戰前誰能想到啊。

  畢竟每一位國君在每一次大戰之前所面對的選擇都太多了,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一個說客就能夠決定一場大戰是否開啟,或者決定這個國家在這場大戰之中站在哪一邊。

  這怎么猜?這太難猜了。

  所以趙丹在這件事情上得到了一個經驗,什么目光長遠啊那都是扯,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靠譜。

  反正只要不停的打勝仗,那么終有一天趙國會強大到讓所有六國加起來都不是對手的地步。

  等到真正統一天下之后,再慢慢的去考慮那些百年大計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