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怪不得!”李淵這才恍然大悟。當初,他曾懷疑陳應的身份。在科舉制度沒有全面推廣開來的時候,知識的傳播途徑非常有限。
特別是治兵、練兵、用兵之術,都是各家不傳之秘。陳應只是一個侍墨書童,怎么可能會練兵之術,怎么會有如此高深的兵法造詣,現在一切都可以解釋得通了。
陳應是侯莫陳氏之后,那么一切就可以解釋得通了。作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侯莫陳氏自侯莫陳崇的五世祖侯莫陳太骨都侯。從太骨都侯起,侯莫陳崇的家族世代都擔任部落首領。祖父侯莫陳允(《北史》作侯莫陳云),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鎮守武川,并在武川安家。父親侯莫陳興,官至殿中將軍、羽林監。
侯莫陳氏是在侯莫陳崇時代開始發跡。在侯莫陳崇十五歲時,他隨賀拔岳、爾朱榮征討葛榮。隨元天穆平定邢杲。再隨賀拔岳擊敗元顥、赤水蜀。后打敗萬俟丑奴,因功任安北將軍、太中大夫、都督,封臨涇縣侯。
事實上侯莫陳崇在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做到了秦漢時九卿級別的高官。北周依《周禮》設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漢后的九卿、尚書等官。這么看來,陳應還是不如其祖父侯莫陳崇。
陳應的兵法,應該是家傳。如果說陳應是一個寒門庶族,李淵根本沒有心情與他結親,哪怕是自己的堂侄女也不行,可是陳應是侯莫陳崇的孫子,那完全就沒有問題了。以莫侯陳氏如今的地位,在嶺南仍是首屈一指的豪門。
與侯莫陳氏聯姻,不僅可以讓大唐得以良將,同時也讓大唐經略嶺南有了可以預見的曙光。此時侯莫陳崇的次子為前隋大將軍、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封升平郡公。
想到這里,李淵道:“裴監,如今侯莫陳氏在長安的人主事人是誰?”
裴寂道:“是侯莫陳穎的次子、升平郡公侯莫陳虔會。”
李淵想了想道:“陳應如今官居靈州總管,官職再升,對他也不見得是好事。前隋下旨褫奪其父侯莫陳芮的官爵,朕念其陳應之功,追贈其為柱國、清河郡公!”
“大善!”裴寂道;“陛下,那聯姻之事!”
“一并交給你辦理!”
“臣遵旨!”
雁門關,夜色已經漸漸的籠罩了下來。白天的暑意,也已經消退了幾分。
天興帝劉武周雁門關的行營內,劉武周端著一碗酸梅湯,靜靜望著湯碗出神。“珺璋,朕還是不放心,陳應小兒分兵兩萬人馬,若是猛攻樓煩關,恐怕樓煩關堅持不住,若是樓煩有失,太原城就無險可守了!”
范珺璋遲疑了一下道:“陛下的意思是要臣率軍支援樓煩關?”
劉武周本想點點頭,突然腦袋閃過一絲靈光,劉武周突然道:“險些誤了大事!”
范珺璋道;“陛下是意思是……”
劉武周道:“這萬一陳應分兵是假,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樓煩關,而是雁門關呢?”
“這……”范珺璋沉吟不決的道:“這也非并無可能,陳應小兒所部,多為騎兵,方便機動。就算三百余里山道,也不是一日半光景,若是見樓煩守備不足,定會猛攻樓煩,若樓煩無法攻破,他就會轉而猛攻雁門關!”
正說話間,卻不防一個軍官冒冒失失衣衫不整地闖了進來,一面連滾帶爬跪倒在劉武周面前一面連聲驚叫:“陛下……陛下不好……那……那姓陳的……攻城了?”
范珺璋仿佛聽了一個大笑話,哈哈大笑道:“雁門關十數里方圓,寸木皆無,陳應小兒拿什么進攻?”
劉武周道:“拿什么進攻,看看不就知道了!”
范珺璋點點頭道:“也是!”
劉武周雖然只是一個草頭王,可是他的排場可是不小。皇帝的儀仗他也有,一大幫宦官和宮娥,提著香爐、打著障扇浩浩蕩蕩走上雁門關關城。
來到關城上,劉武周也大吃一驚。
只見城下,唐軍密密麻麻布置了超過三萬人馬。雖然此時這些唐軍將士并沒有展開攻城的架勢,然而人頭卻是不少。
“果然是陳應小兒在耍詭計!”劉武周心中頓時莫名的松了口氣道:“還好朕事先識破了他的詭計,要不然非吃大虧不可!”
“不對勁,不對勁!”范珺璋指著密密麻麻,人頭聳動的唐軍將士道:“這些唐軍,似乎不是原來的唐軍了!”
劉武周仔細一看,確實是如此。
雖然大燾還是大唐的大燾,然而這些所謂的唐軍將士,身披唐軍制式甲胄的將士不足三分之一,而且絕大部分居然身穿老百姓的衣服。唐軍著甲率雖然不見得像右衛率那樣,百分之百,可是這些唐軍將士連唐軍制式的戎服都沒有。至于手里的兵器,更是五花八門。
劉武周道:“陳應小兒這些兵是哪里來的?”
范珺璋也是一頭霧水。
事實上,如果劉武周知道陳應這些兵馬的來源,恐怕他會氣得吐血。
陳應其實也感覺莫妙其妙,他攻下朔州的時候,在朔州三縣得到不過三四千名幸存百姓。這些百姓其中超過八成都是老弱病殘。
然而隨著陳應光復朔州全境,兵臨雁門關城下。在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了大量的百姓,初時不過數百上千人,然而短短一天功夫,匯聚在陳應“唐”字大旗下的百姓居然多達七萬余人,其中丁壯接近兩萬人。
這些兩萬青壯分別基本都是朔州六大豪族子弟或其附庸家族子組成,朔州首推趙氏家族、其次是徐氏家族、郭、董、任、馮四族略小。
趙氏家族趙伯英率領七個兒子,共八千余青壯,直接投靠的陳應麾下。徐氏家族徐才甫率領三子共六千余青壯,其他如郭瑞率領一千八百余人投靠陳應。
事實上,趙伯英、郭瑞、董安、任弼、馮岢嵐投靠陳應,也并非陳應眾望所歸,而是他們惱恨劉武周迫害他們太甚,看著朔州易主,六大家族一合計,不惜一切代價,助陳應在朔州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