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461章 賭的就是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抗戰之還我河山

  戰壕不光是曲里拐彎,每隔三十米都還要挖掘能供一個步兵班藏身的圓形戰壕,哪怕是近萬人齊力勞作,想在20個小時內完成也并不是個簡單事。

  更何況在黃浦江畔200多米處還要構筑超過兩排橫著的真正野戰戰壕。

  是的,由城西倉城一直延伸至黃埔江畔的曲線型野戰戰壕并不是用來阻敵所用,而是要撤回在黃浦江畔阻擊渡過黃浦江日寇的解固基152團所用的。

  在日寇有艦炮和飛機的威脅下,將軍隊放在毫無遮攔的平原向12里外行軍,幾乎就是將官兵置身于死地。但有了可以防炮的野戰戰壕,可就不一樣了。

  別說火炮不可能精準的炸到寬不過2米的戰壕里,就是超低空飛行的飛機,也不可能那般輕易得逞,再說了,真以為飛機天下無敵?當低于150米,集火的輕重機槍火力足以將飛機打得千瘡百孔。

  螺旋槳式飛機400多公里的速度可真比子彈飛得慢多了,要是擱未來,裝著推力動不動就是上十噸發動機的噴氣式發動機幾乎都不用開炮,以超音速在低空敵人頭上來這么一波都能把人給震得七葷八素的。那別說用槍了,能站得起來都算你本事。

  有了這條耗費巨大人力的野戰戰壕,足以保證打完阻擊的步兵團大部分人都能順利撤回倉城和松江城陣地。畢竟,黃浦江畔打阻擊的目的不是將數萬日軍擋在江那邊,而是拖延時間順便多殺點兒鬼子罷了。

  城內尚有三個步兵團的兵力,但他們可也沒閑著,每個步兵班都抽出兩人和連長一起在各自防守區域的地下管網里熟悉密密麻麻的的通道和出口。他們必須知道地下和地上對應的位置并用地圖標注出各對應位置。否則,本來想的是打日軍屁股,卻帶著弟兄們鉆到日軍槍口前,那可就大大的糟糕了。

  當然了,為了方便各部官兵從出口出去打鬼子,各出口和其上方的建筑都被43軍官兵們用川省話做了簡單的標記和說明,但那,估計也就川省人能看懂,別說日本人了,其他各省人看了估計都得麻爪。

  比如“打狗日個瓜娃子”那意思是上面出口很隱蔽,可以出去干小鬼子。又比如“血股淋鐺”,那意思是出口有些危險,若要出去就得小心,別被日本人陰了。諸如此類,反正對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川人的第43軍官兵來說是足以提示了。

  而出口上方的建筑和巷道更是被這幫沒讀過多少書的川人們用川省境內的名山大川以及大河來命名,一條小弄堂有可能就被稱作“嘉陵江”,一座二層小樓或許就是“峨眉山”,不起眼的民居也許就是“青城山”。

  這導致日后,由營部直接通過地下管網公共廣播直接下的命令基本都是:“二連,天黑后給老子拿回青城山,狗日的四排長,嘉陵江是你的防區,丟了老子斃了你。”

  這搞得很有種就在此地指揮方遒川省大戰的意思,就連第43軍軍部干脆也以此為代號在城防地圖上進行標志,陸軍中將詢問各團戰況時也照此詢問,甚至為節約時間在電話不通時不惜以明文電訊。

  這讓已經攻入城內努力切入第43軍通訊網的日軍,很懵逼啊!小小的松江,有這么多山和河流嗎?

  而且,在俞獻誠的提議下,為防止日軍動用毒氣對地下管網進行攻擊,第43軍將全軍為數不多的2000多具防毒面具全部下發到管網內,由各團團長按照防守區域分發,同時,擴大出風口。好在地下管網在建設的時候,為防止沼氣中毒,就設計了為數不少的出風口,除非是占領了全城的日軍將這些出風口一一堵死,否則日軍想將毒氣充斥遍布全城的地下管網那是癡心妄想。

  當然了,如果日軍能占領全城,讓他們堵死出風口也無妨,那幾乎就證明著43軍已經全體戰死,他們的戰斗任務結束了。

  除了忙著熟悉地形并繪制地圖的官兵,地面上的3個步兵團也沒閑著,他們得對第二層防線的城墻工事進行布設。城頭上的沙包工事其實工程量并不大。從一開始,各步兵團就沒打算在城墻頭上擺多少兵力。

  現在可不是冷兵器時代,躲在城墻垛后面打打冷槍就可以大量殺傷日寇,小鬼子的榴彈炮或許沒那么準能直接轟到寬不過3米多的城墻之上,但小鬼子的步兵炮可絕對是攻城利器。將大量兵力擺在城頭,那就是給鬼子送菜,這幫上校們才不會那么傻。

  別以為日軍在華北在華東戰場都取得勝利是他們的步兵有多強,能一而再再而三打敗中國軍隊,那是他們的火炮足夠多,或許他們的槍法和拼刺術以及身體素質都比中國軍人強,但若是論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這個時期的中國軍人可真不比他們差,甚至還要更強。

  日本人,除了五年前在淞滬和四年前在熱河跟中國較量過,已經很久沒有參與過戰爭了,而中國軍隊,這么多年來國內形勢不穩,各省軍閥為了利益互相廝殺,可都是經歷過戰爭的老兵。尤其是川軍,從,各派系大佬之間爭端不斷,你打我殺的猶如家常便飯,雖然強度遠不如現在的中日戰爭,但戰場保命的絕活兒可是學到了不少。

  而這樣的老兵,各川軍部隊人數可都不少,不是有多熱愛軍隊,而是當兵吃餉,那對于老兵油子們來說,那就是一件工作,過去十年間他們都是這么做的,不管在誰手底下當兵,都是拿軍餉養活一家老小的。

  可以說,他們才是中國第一代職業軍人的雛形。

  由排長、連長這么一路升上來的上校團長們也一樣,根據實際情況來說,這一仗不管怎么打,在兵力和火力的劣勢下,都是必敗,但軍長已經下令,就算打光全軍也要完成阻敵三日夜的軍令。既然跑是跑不了了,那就只能硬干,不過硬干,也不能白白送死,怎么說寧死前也得拖小鬼子當墊背的不是?

  其實,這也是川人看似有些矛盾的個性特點造成的。

  忍耐是東亞文明之特征,而川省人又是忍耐的典型。一方面,這種性格是他們在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中養成的。在生產勞動中,他們憑借這一精神,“欲與天公試比高”,表現了人定勝天、不向自然低頭的英雄氣概。但另一方面,在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慣了的川省人,也養成了一種安于現狀、隨遇而安的品性,只要基本生活尚能維持,一般不愿拋棄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軌跡。因此,即使受了壓迫欺負,他們大多“忍”字當頭,一忍再忍,甚至忍辱負重。

  如果說,北方人像干柴烈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所不滿,拍案而起。川省人像濕木“疙兜”,先是默默忍耐,直到他們骨子里隱藏得被余秋雨稱之為瑰麗而驚人的叛逆破土而出,就像沖出最隘那個峽口夔門的長江,一江東下誓不回頭。四川人干任何事情,開始時總是默默無聞,只是到了關鍵時刻才轟轟烈烈、閃光發熱。

  生死危機中的川省人無疑已經被激起了心中的叛逆,在各步兵團長的指揮下,他們竟然開始挖起了已經存世數百年的松江古城墻。他們要把高六米底座寬六米的古城墻變成第一道要塞,就在城墻里構筑重機槍工事,將所有的重火力點安置在城墻內。

  松江古城城墻的青磚雖然大部分都已經剝落,但城墻能承載數百年的風雨而不倒,靠的可不是那些青磚,而是城墻本身的土,那些土在建墻的時候可是混著糯米汁夯成的。或許沒有達到鐵弗匈奴筑統萬城那般如果錐子能夠入土墻一寸,那么這段城墻就是不合格工程,建造這段墻的人就得集體砍頭那般嚴格殘忍,但從幾鐵鎬上去就掉點兒土渣渣來看,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古城墻如果不遭遇戰火的話,再在江南大地上佇立個兩三百年是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的。

  換句話說,依此為工事,同日本人打一仗是絕對沒問題的。

  近5千人就繞著松江城這一段古城墻開始掏墻,根據火力搭配設計,將城墻分隔百米乃至數十米就挖一個藏兵洞,保證可以放置一挺重機槍和兩挺輕機槍搭配而成的火力點,這種火力點雖然因為射界的關系,死角不少,但絕對足以對50米以外企圖接近城墻的大部分步兵形成威脅。

  但并不是把城墻整個挖空,上方土層的厚度最少要有3米,前方面對日軍火力點射擊孔周圍墻壁的厚度也最少要達到1.5米到2米,這樣就可以保證火力點在面臨70毫米步兵炮或者37毫米戰防炮近距離炮擊時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雖然為了增加更大的射界,射擊孔最外面喇叭形的左右寬度達到最少一米,高度也達到了半米,但軍官們全城搜羅鐵皮和鋼板,就是為了給射手更多的保護,除非是日軍重機槍手能神奇到將彈著點精準到0.5平方米的范圍,否則光憑日軍38式步槍6.5口徑子彈別想輕易打死機槍射手的。

  至于說日軍更大口徑的加農炮,如果它們能在一千米甚至兩千米以外能準確命中最大不過十平方米的火力點,那也只能是命。而那些更大口徑的加農炮和艦炮或者是航彈,就更不必說了,它們的威力都足以摧毀一段城墻,可前提都得是能精準無比的炸中城墻才成。

  城池被攻陷的不少,但從未聽說城墻被摧毀殆盡的,哪怕是可怕的熱兵器時代。第43軍用的這招就是,別說你不一定打死我,就算是你能打死我,在你打死我之前,我早已先讓你流盡鮮血。

  這幫上校軍官們所賭的,看似是搏命,其實,也是個概率問題。但無能怎么賭,敢將命送上賭桌的,那都是值得讓人尊敬的。

  PS:推薦軍事大佬“嚴七官”的新書《特種歲月》,對,就是那個在本書中客串警衛連連長的嚴七官,其人年輕時曾經在海軍陸戰隊廝混過,后來就這樣走上了人生巔峰,怎么說呢,這本書里一定有他自己的影子,就是不知道他敢不敢寫泡妞的諸多往事,聽說他老婆是他的書迷,這無疑是個悲傷的故事。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