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漢帝國史•西域傳》中,史官寥寥幾筆交代了這年秋天發生的一件事:“……有客自西來,言中外互通之便。天子下廷議,丞相諸大夫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否之。天子不悅,問詢尚書臺,常侍慷慨陳詞,盛言通西域之利,朝臣不能駁。遂定策,遣使持節往之……。”
寫史者,春秋筆法,最善用之增刪,往往會把一些不亦宣之于眾的史實,隱藏在這些簡略的記載中。后人尋章摘句,苦苦鉆研,也很可能理不清頭緒。但對于當時的見證者來說,卻無比深刻的知道這背后銘刻的較量和重量。
最開始,當皇帝劉徹看到長樂侯元召的奏章,要求單獨奏對時,他的心中是有些驚奇的。這樣的時候,并不多見。于是,他帶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在宣室閣召見了元召,想聽聽他給自己帶來了什么好消息。
時間定格在一個秋日的午后,一篇足以光耀史冊的君臣對話,便在這方天地中,由那位匆匆趕回長安的少年侯爺開了頭。
負責在旁邊執筆記錄的,是一個剛剛十八歲的毛頭小伙子。太史令司馬談年紀有些老了,已經干不了幾年了。現在已經在開始培養史筆紀錄的接班人。而他選中的人是他的兒子,子代父業,這也是一種職業慣例。更何況他的這個兒子才華出眾,舉賢不避親,他足以做好史官這個職位。
名叫司馬遷的年輕人是第一次進到宣室閣中來,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皇帝。但他心中最大的期待,卻不是這些。
靜靜的跪坐在一角,眼前案上,筆墨竹簡早已經擺好。他平心靜氣,神態從容,眼角的余光追隨著從門外進來的那個身影,心中的波瀾從臉上看不出半分。
有一些神奇的事,司馬遷曾經聽身為太史令的父親私下里秘密的對他說起過。觀察星辰、研究天像,紀錄奇異,探尋天人之間的關系……這些本來就是太史的一種職責。因此,他們比別人知道更多的一些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于這位如同流星般出現的小侯爺,司馬談對自己的兒子說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他好好的收集整理元召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如果有可能,就細細的關注他的成長,也許會發現許多人間的奧秘。
司馬遷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父親的話一定意有所指而不能說破。于是,他在閑暇時間里便認真的了解了元召的全部過往。
看過那些詳細的資料后,他心中的沖擊很巨大。司馬遷在太史令官署那些堆壘的簡書中知道,在遠古時候,曾有圣人出,生而知之,教導萬民,學會各類生存的本領;再稍后來,有圣人出,造字傳播,教授禮儀,讓天下民眾學會為人的基本條件。
世間五百年當有圣人出!這是不見于經傳而暗中流傳的一句話。沒有人清楚出自何人之口,又是從何處而來,反正每個人都相信,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定有大賢出,天下安!
那么這個比自己還小了五六歲的長樂侯,會是這樣應運而生的人嗎?司馬遷輕輕提起筆來,飽蘸濃墨,一字一句,開始在竹簡上記錄今天的見聞。
元召所上的奏章很詳細,先是說了下現在草原上匈奴人的局面、形勢和勢力的劃分。重點指出匈奴騎兵征戰所依仗的給養,武器裝備的制作,馬匹來源等這些重要的東西都是來自他們的后方大本營,也就是陰山東麓的連綿牧場和冶煉制作基地。
而那個地方不僅水草豐美氣候適宜,而且最重要的是從那兒往西就是西域各國了。西域大小三十六國,有近大半的國家都屈從于匈奴這個強大鄰居的意志,為它輸血,給它提供各種物資來源。這就是匈奴人用鐵蹄和彎刀征服的結果。
而漢朝與這些國家,相隔的也并不遙遠,只是很可惜,在從前的這些年里,除了商人們之間的往來,朝廷與官方卻并沒有很好的建立聯系,相互之間一知半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現在,漢匈兩國既然已經明刀實槍的開始了戰爭,那么早晚之間必然有一場大戰。這對于兩個強大的宿敵來說,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宿命,更是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豪賭。
因此,運用合縱連橫之策,把西域各國爭取到大漢的陣營中來,剪除匈奴人的臂膀,截斷它的物資供應來源,就是刻不容緩需要去做的事了。
原先還無從下手,現在有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了面前,卻是千載難逢。匈奴的流亡王子余丹來到長安求助,并且愿意協助漢朝聯絡西域諸國,共同對付弈稚邪單于。在漢朝與匈奴各自積儲力量,準備更大的戰役之前,得到這樣的助力,真是太及時了!
因此,元召請求皇帝陛下召集群臣,拿出一個穩妥的方案來,并馬上派出得力之人,持節西出玉門,曉諭天子意思,讓西域各國明白漢朝的誠意,開辟出一條往來的通道,爭取得到他們最大的助力。
秋日暖陽,微風浮動,宣室閣中寬闊明亮,年輕史官手中的筆在沙沙作響。劉徹仔細看完奏章,有片刻的沉思。
這位胸襟開闊的帝王,讀到一半兒的時候,就已經讀懂了這份奏章蘊含的重量。開玉門,通西域,這就是說,要把大漢帝國的西大門徹底開放了啊!
在大漢開國七十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人敢有這么大的胸襟與氣魄。就連偉大的漢文皇帝也從來沒有去想過。因為內患一直未平,國內矛盾動蕩,已經牽扯了太多的精力,還根本顧不上去考慮這些。
那么,現在劉徹有這么大的魄力嗎?他的朝堂改革才剛剛開始,國內的隱患依然未除,如果稍微保守一點兒的話,恐怕他也不敢現在就開始這件事的吧不過……元召安靜的等待著他的回應,因為他知道,自己面前的這位皇帝,將要做出的決定,一定會是自己想要的那一種。
記錄告一段落,司馬遷停下來筆,稍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跪坐的時間久了,上身會有些僵硬,寫出來的字有點兒呆板。他是一個認真嚴格的人,不容許在自己筆下出現一點兒瑕疵。
“元卿,朕從前聽人說過,西域各國,地處偏遠,大都是些未開化的蠻夷之地。他們這些小國,真的會給予匈奴強大的助力嗎?難道朕聽來的那些傳聞,都是不真實的嗎?”
半響之后,御案后的人開始問話,他想知道的是,匈奴人到底從西域得到了什么好處。
元召點了點頭,作了個肯定的手勢:“陛下,朝廷從來沒有派真正的使臣出使過西域,您聽到過的那些西域傳聞,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據微臣所知,從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后,經過荒原沙漠,遠涉千里之外,會到達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就是我們中原人口中所稱的西域了。”
天子安坐,靜靜傾聽。幾個尚書常侍在不遠處伺侯,也是正襟危坐,唯恐發出一點兒響動,打斷了講述者的思路。司馬遷筆下不停,一個字也未曾漏卻,懷著傾慕的心思抬頭看過去時,斜陽正穿過長窗,灑在少年的眉宇間,仿佛鍍上了一道淡淡的金色光芒。
“當然,我們口中的西域,只是一種狹義的說法。其實在西域往西,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到達。呵呵,陛下,我們今天就只說離我們最近的這片西域好了。那里有巍峨的高山,低洼的盆地,嚴寒酷暑,冰川和火山,都在此地匯聚。當地有民諺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最形象的說法了。那里的物產豐富,無論山川草木,還是風土人情,都與中原大地截然不同。想來我們漢朝民間,通過那些胡商的往來,對這些基本的情況應該也有所了解的。”
元召說到這里,略微的停頓了一下。看了看聽他講述而滿臉驚奇的人,淡淡的笑了笑,繼續說下去。
“至于陛下您想知道匈奴人究竟從西域得到了什么樣的助力……微臣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得到的助力,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支撐匈奴騎兵對于我們漢朝發動一次次的進攻,而不會后繼無力。西域因為獨特的氣候,盛產各種農作物和植物,源源不斷的東運到陰山腳下,這可以增加匈奴人的供給儲備。西域盛產的戰馬,高大健壯,日行千里,比匈奴人自己牧養的還要優良,這使得匈奴騎兵永遠都馳騁在最好的馬上。而來自西域的精鋼冶煉術,使匈奴騎兵手中的彎刀鋒利無比……正是因為西域各國提供的這種種便利,才使得匈奴這個不事生產只在馬背上游蕩的民族,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給我們大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如果想辦法使西域這些國家不再聽從匈奴人的意志,即便是兩不相助,也等于是斬斷了他們的臂膀了。到那個時候,匈奴人的力量,必將會大大的減弱,我朝再與之開戰,勝算在握矣!”
“好!元卿分析的果然透徹!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朕此前從未聽人說起過這些,原來匈奴人所以強大,竟然有這許多因素在內。剪除匈奴人羽翼!只憑這一點,西域之援,大漢就勢在必得!”
皇帝眼中有著興奮的色彩,在這一刻,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不管自己將要推行的內政有多么難,也不管國內的矛盾有多么兇險,他,身為大漢天子,有決心也有能力打開帝國的西大門,開辟出這一條對大漢有利的西行道路。
元召早已看出來他的心思,為了鞏固他的決心,把這件事當做一條重要的國策來執行。他又說出了另一番道理。
“陛下圣明!其實微臣剛才的話還并沒有說完。交好西域諸國,斬斷匈奴臂助,這只是對大漢有利的一個方面。而相比起打通這條通道后,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巨大好處,這一條又顯得有些微不足到了。呵呵!”
開國門,通西域,能極大的抑制住匈奴人的力量,難道這一條還不夠?還有更大的好處所有人,包括劉徹,都把耳朵豎了起來,緊緊的盯著元召,聽他下面的說話。司馬遷更是屏神靜氣,手指捻過筆桿,生怕漏寫了一句。
元召并沒有賣關子,有些事他必須利用這個機會詳細地講清楚,使皇帝心中真正的明白打開這條通道對漢朝的今后意味著什么。
“陛下,世界之大,不止九州!而物種之豐富,也并不是中原所獨有。在西域各國,有著許多珍稀的農作物和果蔬植物,種類繁多,如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豆、胡瓜、胡蔥等物,都是在中原未曾見過的。如果能引進種植,對于天下黎民來說,將是一項巨大的收益。生長在西域的動物種類更是繁多,大宛良馬,人稱汗血寶馬,乃是真正的千里馬,雄駿冠絕馬群,最是不可得之物。還有在沙漠荒原中長途負重而行的駱駝,能辨識路途,預測氣候,是商旅之人的必備腳力,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稱。另外還有水牛、獅子,犀牛、孔雀,大象等都是世間的珍禽異獸。另外他們的文化,也與中原有很大的不同,正可以供我們借鑒創新,令我大漢更加繁榮昌盛……!”
他滔滔不絕的說著記憶中的那些知識,旁聽的人已經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日色漸漸平西,都沒有人察覺。聽著元召的這一番異域奇談,皇帝劉徹心中驚喜交集,對這遙遠的西部風物,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和深深的向往。
尤其是元召口中所說的汗血寶馬,令他更是心向往之。他從小就喜歡狗、馬、華服這些東西,聽著元召的訴說,他的腦海中忽然就浮現出曾經翻閱《易經》時曾經看到過的句子“神馬當從西北來”!
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上天早已經給過他預示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啊!他想象著那種畫面:如同天馬一樣呼嘯著,像一條神龍飛騰而來,它橫跨昆侖,踏遍西域,雞叫天亮的時候,它掠過了燕趙大地,不等落日西沉,又跑到了吳越海邊去飲水,它風馳電掣,如同電閃雷鳴……!
“這樣的天馬,朕一定要得到它!元卿,后天朝議,朕就把這件事下廷議,讓群臣好好的拿出一個穩妥的辦法,一定促成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打通這條西行的大道。”
看到皇帝的決心已下,元召心中也是暗自喜悅。沒有人比他更知道開通西域的意義。因為,這條通道,在后世被稱作“絲綢之路”!
正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把西域作為跳板和橋頭堡,使中國與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聯系在了一起。人類的文明得到了互相的傳播。中國精美的瓷器、絲綢以及古老的發明被送往世界,澤被蒼生。而中亞的駿馬、農作物,印度的佛教、音樂、醫藥,西亞的建筑、樂器,金銀器制作、天文學、數學知識開始傳入中原,促進發展。
“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作用,還在于把兩個開放、創造、進取、博大的輝煌時代緊緊的連接了在一起,它開創于漢代,到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流韻千古,彈奏出偉大的漢唐雄風!
在歷史上,劉徹派使節出使西域的初衷,也只是懷著試試看的想法,去聯絡西域大月氏國,企圖共同聯手對付匈奴,以緩解漢朝所承受的軍事壓力,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結果并沒有達到軍事目的,使臣歷盡九死一生,多年后回來,也只是探明了那條通道的風土人情,屬于無心插柳而成的。
而今天,通過自己的提議,皇帝已經認識到了這其中蘊含的巨大好處,主動以國家的力量,去開辟這條光輝的大道,先期布局,取得的成果會有怎樣的差別呢?元召有些莫名的激動,他很期待。
“陛下,微臣還要多問一句,如果朝堂上的重臣們與陛下所想不同,形成阻礙,那又如何呢?”
聽到元召的擔心,皇帝的神色中忽然掠過一抹得意的色彩,好像是策劃已久的計謀得逞了一般,他哈哈的大笑起來。
“哈哈哈!元卿,你知道嗎?朕新磨了一把寶刀,藏在鞘中已經很久,是時候讓它開刃了!如果這次真如你所說,丞相及眾臣不恤圣心,辜負朕意,那么,寶刀出鞘,以作清吟,就從這一次開始吧!”
元召順著他的眼光看過去時,卻見嚴助、終軍、東方朔、枚皋等五六位加官為尚書常侍、給事中的原翰林侍讀們,正肅然安坐,面帶鄭重之色,似乎是在認真思索剛才的君臣對話,又似乎是在考慮即將亮相于朝堂時該用的策略。
元召臉上也浮現出笑容,心中卻有一絲凜冽的寒意,對皇帝的意圖早已了然于胸!劉徹著力培養的這批新班子,終于要開始啟用了。這是對朝堂上整個傳統官僚系統的一次攤牌,這位敢做敢想的皇帝,從此以后,將利用這些類似于后世“秘書人員”性質的年輕官員,形成“內朝”制度。把所有的朝堂權利,一步步地獲取到自己手中,一言九鼎,唯吾獨尊,三公九卿今后形同虛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