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被俘,官軍彈冠相賀,暗地里流寇一方,另有三人也心下竊喜。因為舊闖王沒了,他們最有可能作為繼任者,接過這個至高榮耀,成為新闖王。按可能性從高到低排,這三人分別是李自成、高迎恩與拓攀高。
李自成與高迎祥過從甚密,闖營與八隊長期并肩戰斗,幾與兄弟無異。高迎祥十分看重李自成,曾不止一次在人前說過天下英雄除了他自己就要數李自成之類的言語。而且,李自成實力、威望在現階段的諸寇中極高,自高迎祥離開陜西東去的一段時間里,他實質上已經成為陜西流寇的頭面,“總掌各賊之盤”。譬如前段時間惠登相、周清在焦頭爛額下投降官軍,若非他從中干預,這些人也不會在短短一月不到,又揭竿而起。高迎祥也知道李自成在陜西的地位,所以入陜后才會十萬火急想要尋李自成共商后舉。
比起李自成,高迎恩的聲威就弱了不少。可他畢竟是高迎祥的嫡親,兄終弟及這件事放在任何地方都比外人插足要來的合理。闖營中也不乏對高家忠心耿耿的掌盤老將,而且高迎祥在帶馬軍離開前就明言闖營事務全交給弟弟打理。所以,一旦高迎恩確定繼任,擁護者也必不在少數。
相對于李自成與高迎恩,拓攀高的優勢不是那么明顯。然而作為闖營頭號猛將,他能力很強,素能服人,在官軍的文書中也以“與俘賊闖王相伯仲,而久以驍勇敢戰聞者”等話對他進行形容。所以,比起其他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人,作為高迎祥的小舅子,他還是有著不俗的優勢。況且他在闖營中勢力也很大,支持他的亦不乏其人。
當高迎祥軍敗遭俘的消息確定后,三方先是各自震驚,繼而角力的風暴逐漸醞釀……
經過大半個月的行軍,子午谷中的大軍終于撥云見日。
位居最前部的是拓養坤的軍隊,他也是第一個接到闖王兵敗消息的掌盤子。然而,他的行為有些詭異。
拓養坤沒有在第一時間去闖軍戰敗的馬朝所、黑水峪一帶打探搜查高迎祥、劉哲等人的下落,也沒有呼叫后援或是就地構筑防御的舉動,而是分出了部分人馬直接去了鳳翔。明面上說是副貳張文耀私自帶人脫離,可人人皆知,張文耀與拓養坤是斬雞頭燒黃紙的過命兄弟,沒有嚴重的過節,怎么會突然反水?再有,看張文耀所投方位,目的地當在鳳翔。據最新情報,陜西巡撫孫傳庭目前恰在鳳翔屯兵整備,軍疲少糧且為高迎祥之敗所驚的拓養坤想干什么,不言而喻。
此次進取西安的失敗已成定局,數萬流寇大軍逐漸出谷,擁擠在西安南部、秦嶺以北的促狹一隅,勢必不能長久。接下來怎么辦,已經不再是高迎祥一言能夠決定,失去了統一的號令,大軍分崩跡象已明。
趙營在八月初出子午谷,與張妙手聯營駐扎在灃水東岸。高迎祥的失利給趙當世帶來了不小的震撼,震撼過后,他很快就得面對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何去何從?
闖軍失去了骨干的數千銳騎以及靈魂人物高迎祥與劉哲,已經不能用元氣大傷形容。趙當世很清楚,現在掌握在高迎恩與拓攀高手里的兵力賬面上雖還有二三萬,但實力遠不能與當初同日而語。說句不好聽的,如今的闖營,連與李自成等人同階而論的資格都沒有,充其量只能是整齊王一流。再盲目追隨他們,難有前途。
除此之外,趙當世與高迎恩、拓攀高交情泛泛,不但沒有同舟共濟過,連話也不曾說過一句。流寇各營山頭林立,且排他性極強,沒有過硬的交情引薦,就加入了也只能游離在核心邊緣。食髓知味,趙當世因為前番劉哲的關系幸運進入過闖軍的決策層,所以他絕對無法忍受在高迎恩或拓攀高手下地位驟降,成為吃力不討好的馬仔。
在這個微妙的時期,趙營的選擇很多,既可以繼續留在闖營內于高迎恩、拓攀高擇一主而侍,也可以跳出闖營,投靠拓養坤甚至再次拉旗單干。不過總的看來,侯大貴與徐琿都認為應該當機立斷,與闖營撇清關系,而覃奇功沒有那么激進,勸趙當世暫時不要著急與闖營劃清道兒,靜觀其變,只是聽他話里行間的意思,脫離闖營也是早晚的事。
幾次軍議,都沒能得出個結果。趙當世心煩意亂,此外,楊成府等人下落不明,夜不收、斥候派出幾輪查訪,至今無果。
局勢動蕩,混雜在西安南面的流寇各營也是動亂迭起。高迎恩與拓攀高的較勁已經越來越放在明面上。他倆互相傾軋,無暇打理外部,沒了最上面的統制協調,其他雜牌之間更是混亂,幾乎日日爭斗不休。趙當世聽從覃奇功的建議,沒有立刻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地方,而是敕令全軍戒備,如臨大敵。
過了兩天,發生一件大事。
先前張文耀帶兵去鳳翔,就是為了向孫傳庭投降。孫傳庭千金市骨,待之甚厚,不幾日攜手回到了西安。拓養坤得報,一夕之間將自己手下數萬人解散,帶了親黨百人直接去西安叩轅就撫,接受了招安。
流寇中,高迎祥與拓養坤一度“闖蝎”并稱,旬月間,卻先后灰飛煙滅,這對于余寇來說,心理上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拓養坤棄眾投降后,許多營寨對前途悲觀,也都各尋去處,四散而走。聲勢煊赫一時的闖營大軍,至此已是名存實亡。這還不算,高迎恩與拓攀高聲威不及高迎祥,闖軍中也多有不服者趁機叛離,二人內斗,對于部下的節制有心無力。數日內,仍然滯留于西安南部的流寇,叫得上名號的,只剩下高迎恩、拓攀高的二萬余闖軍以及趙當世、張妙手等寥寥數部。
這段時間,坐視各營各部攜來攘往,趙營也沒閑著。散落四野的很多都是闖營或者蝎子塊那里出來的老兵,戰力不俗。在漢中時,趙營未曾擴充人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滿意的兵員。闖、蝎二營的兵士素以強橫著名,就這么白白看著他們流失成小股蟊賊,未免可惜。在與何可畏等后勤方面確認過后,趙當世還是決定將趙營的規模擴大,具體而言,就是多招四千人,分置出右營與后營。
趙營的影響力不夠,這些人能離開名聲更大的闖營、蝎營,那都是自負本領的強人,又怎么會乖乖接受不過數千人的趙營的招誘?所以散兵游勇雖多,招募的結果卻使趙當世大失所望,一連兩日,僅招到了不過百人,堪堪只夠編成一個司。
招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