畑俊六話音一落,海軍大臣大角芩生蹭地起身,痛訴畑俊六簡直是想葬送海軍,甚至是想葬送整個帝國。
眼下帝國海軍航母僅余二十二艘,南方艦隊就占了十二艘,還有三艘在渤海為東三省保駕護航,剩下的七艘全在寶島(臺灣)海峽、東海和本土,這是保衛本土的最后力量。
自山東失守,本土就已經進入之那軍遠程轟炸機的航程之內,已經不再是絕對安全,帝國再也不能允許出現第二次東京轟炸的錯誤,基于此,本土的防衛絕不能過度抽調。
之那軍在南海出現的航母數量已經達到十三艘之巨,又有強大的陸基航空火力支援,與他們在瓊州海峽決戰簡直就是自尋死路。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傾盡帝國海軍之全力,調集海軍艦隊支援,那也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了,三天之后海南島上是否還有蝗軍的有生力量還兩說呢。
所以,畑俊六根本就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
但畑俊六不這么認為,反駁道,海南島的地域不算小,三天時間他們就是沿島跑一圈的時間都不夠,怎么可能在三天之內全面打垮蝗軍?
只要海軍三天之內拉開架勢與之那海軍決戰,很大程度就能分散他們對島上的攻擊力度,至少能為二十一軍奪回雷州半島贏取時間,再與他們虛與委蛇拖延個三四天時間,南方艦隊主力就能趕到。
以蝗軍信濃號航母之卓絕、武藏號戰列艦炮火之強大,再緊急運送一批櫻花機到香港,以神風特攻隊之英勇,誰說不能與之那海軍一決高下?
這一戰遲早要打,為什么不能是眼前,是蝗軍海軍害怕了、膽怯了嗎?
畑俊六語速極快,說出的話如同出膛的炮彈在會議室里炸開,極有分量,也瞬間獲得了一些支持者。
不得不說,他的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國軍與島軍的海上決戰終不可避免,以國軍眼前驚人的制造力,誰知道再過幾個月他們的海上力量又會要強大多少?
與其等他們更強,還不如趁著眼前實力相當決一死戰。
以畑俊六為首的陸軍與以大角芩生為首的海軍形成兩個陣營,雙方開始在會議室里唇槍舌劍,爭得不可開交。
就在這時候,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站了起來,作為海軍的直接領導人,在這個戰與不戰的時候,他更有話語權。
自奇襲珍珠港之后,島軍通過以爪哇海海戰為代表的一系列兩棲登陸或水面艦艇交戰,將滯留在荷屬東印度的米國、英國、荷蘭及澳大利亞殘余部隊一掃而空。
占領荷屬東印度并將菲律賓的米軍部隊全部趕出去,至此確保了東南亞的重要資源產地。以超乎想象的效率和極小的損失達成了所有初步戰略目標,這一切,山本五十六居功至偉,在帝國的地位不可動搖。
雖然中途島一役之后,島國海軍逐漸喪失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制空權,但這不是他的個人能力問題,而是盟軍各種飛機、導•彈、航母等先進武器層出不窮,島國軍事力量跟不上他們的腳步才遭致當前的局面。
所以,這個在歷史上原本已經玉碎,卻幸運地搭上蔣浩然所帶來的蝴蝶效應的東風,僥幸活到現在的山本五十六,(關于山本五十六這段,請眾位讀者百度,這里不再贅述)依然是島國海軍的靈魂人物,在島國高層里備受推崇。
以至于,山本五十六剛剛起身,天蝗親自為他敲響了桌子,示意會場安靜下來,顯然也對他抱有厚望。
會場很快安靜下來,大家坐回自己的位置,一個個擺出洗耳恭聽的架勢望著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略微組織了一下語言,開始滔滔不絕。
首先,他認為,眼前帝國海軍根本不具備與之那太平洋艦隊抗衡的實力,一來帝國海軍根本沒有準備,臨時調集各路海軍艦隊無法形成有效攻擊力量,三五兩個航母艦隊上前,他們不會給帝國虛與委蛇的機會,必然是蜂擁而上,圍而殲之,帝國海軍根本等不到南方艦隊集合攻擊的時候。
二來,帝國的物資蓄備也不足以支持這么一場決定生死的決戰,與有備而來的之那海軍強大的后勤不在一個層面。
三來,帝國海軍除了在士兵素養上高出之那海軍,其他航母、武器都遠遠落后于他們。
帝國海軍很多艦艇都可以追溯到一戰之前,艦艇老舊不堪。而之那海軍全部是全新打造,性能和速度都要高出帝國戰艦。
蝗軍的艦載機也無法跟他們相提并論,地獄貓出世之后,零戰已經完全落于下風,尤其是他們的反艦導•彈,更是蝗軍戰艦的噩夢,目前并沒有十分有效的防御辦法。
所以,任何叫囂決戰都是極度不負責任的,這是將整個帝國推上一條死亡之路。
“那照你這種說法,我們就只有引頸受戮了,根本沒得打了唄?”畑俊六沒好氣懟道。
山本五十六也不生氣,嘴角露出一絲玩味的笑容,道:“雖然局勢對蝗軍不利,倒也沒有到要引頸受戮的地步,說到底還是第二島鏈的選擇地錯誤,如果早聽我們的,將地點選擇在呂宋島、寶島之間,何至于會有眼前之禍?而現在,正是亡羊補牢的時候。”
這話一出,陸軍將領全低下了頭,早在第二島鏈架構之前,海軍就極力建議,第二島鏈的建設應該是依托福建、寶島、呂宋島之間構筑防線,因為這條線路比較短,相對于帝國海軍力量逐步消弱的情況下,防線更為緊促,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會太多,相對狹窄的海域,可以大大緩解海軍面臨的壓力,他們只需封鎖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就能擋住中國太平洋艦隊入侵,現在看來,海軍的建議是十分正確的。
可惜當時的陸軍和大本營都不想放棄海南島這個糧倉,和島上的豐富礦產資源,以及帝國歷年來大量投入的建設,結果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