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46【機器和人力的比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民國之文豪崛起

  本來周赫煊是打算順江而上,帶著張樂怡,坐江輪從南京前往廬山的。但因為人力收割機的事,周赫煊只得再次返回上海,找虞洽卿聯系商業合作事宜。

  “這就是你們的收割機?”李宗吾稀奇地看著眼前只有半人多高的機器。

  機器90的地方都為木質結構,只有脫粒輪上的鐵環扣、以及內部輪軸為鐵質。上方的脫粒輪,用兩條皮帶連接踏板,人只要像踩縫紉機一樣踩踏板,就可以帶動脫粒輪轉動。

  李書華笑道:“宗吾先生可以親自試試。”

  李宗吾小心翼翼地踩動踏板,上面的脫粒輪立即呼啦啦轉起來,他樂呵道:“要得,要得,硬是要得。”

  李書華在旁邊講解說:“有了這臺機器,農民在收割稻谷的時候,就可以一個人負責割稻,另一個人負責脫粒。只要把稻穗放在脫粒輪上,機器就能使稻谷快速脫落,比用傳統方法脫粒脫得更干凈。我們實驗過,使用這種人力收割機,兩個人相當于以前六個人的工作量,勞動效率提高了三倍,而且更為輕松省力。”

  “提高三倍效率?啷格子就厲害啰,”李宗吾咋舌道,“小農之家有一臺這種機器,農忙時候就輕松多了。”

  小麥好還,稻谷的收割遠不是提高幾倍效率那么簡單。

  稻谷成熟以后,只有幾天的最佳收割期。收得太早不夠成熟,太晚了稻粒容易自動脫落,造成極大的浪費。而且還要看天氣,夏季多暴雨,遇到雨天收割稻谷,晾曬不徹底會導致稻谷霉變。

  有了這種人力收割機,就能在短時間內收獲稻谷,既節省人力物力,又可避免天氣因素帶來的浪費,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稻谷收獲率。

  李宗吾熱切地說:“這種機器就該趕快點生產出來,我幫你們聯系楊森和劉湘,把收割機推廣到四川去。”

  楊森去年還是四川最大的軍閥,因為收留兵敗的吳佩孚,從而被國民政府免除軍政職務。

  國民政府雖然無法收拾四川軍閥頭子,但卻有中央大義在。楊森被免職后,他手下的野心份子立即蠢蠢欲動,郭汝棟趁機自立,范紹增(范傻兒)轉投劉湘,從而實力大損,劉湘卻順勢崛起。

  以李宗吾在四川的名氣,不管是楊森還是劉湘,都對他頗為看重,幫忙推廣人力收割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周赫煊喜道:“若是收割機能在四川順利推廣,那當然最好。”

  李書華說出自己的想法:“找商人合作推廣速度太慢,還是找政府更為合適。”

  周赫煊仔細思考道:“那就找農礦部合作吧,農礦部部長易培基也在上海,跟去找虞洽卿合作不沖突。”

  國民政府建立之初,是沒有農業部和農林部的,名字叫做農礦部,統管農林漁牧等工作。

  此時的農礦部長,正是李石曾的姻親易培基。此君不僅擔任農礦部長,而且還兼任勞動大學校長,全上海的教育工作都歸他管——由于國民政府對教育系統動刀,很快就要在上海設立教育局,首任局長恰好是跟周赫煊有私怨的陳德征。

  商量好計劃,眾人立即分頭行動。

  李宗吾也不等吳稚暉回來了,直接辭職跑回忙推廣人力收割機。而周赫煊則跟李書華前往上海,找易培基、虞洽卿商量官商合作事宜。

  張樂怡感到很無奈,這趟南下說是去廬山提親,可中途要辦的事情太多,正事只能一拖再拖。

  兩天后,周赫煊在上海見到農礦部長易培基。

  他沒有遞名片也沒有投拜貼,直接讓人把李石曾的墨寶送去。再加上李書華和易培基都屬于留法派,初次見面氣氛便很融洽。

  “周先生,潤章,這機器真有你們說的那么好用?”易培基有些不相信。

  李書華胸有成竹道:“不妨先試試。”

  周赫煊建議說:“我們可以找一塊已經成熟的稻田,在請眾多記者和商家前來見證。把稻田分為均等的兩部分,一面由收割機負責收割,另一面用傳統方式收割。你看如何?”

  “這法子好,直觀而可信。”易培基笑道。如果真能成功推廣收割機,并給廣大農民造福,對他而言也是提高名聲和政績的大好事。

  如今中國廣泛種植的還是傳統稻谷,生長周期比后世雜交稻稍長。

  七月底到八月初,比較早熟的稻田已經一片金黃,晚熟的則要等到八月中旬和下旬。

  這天早晨,由農礦部官員、報社記者、上海商界代表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開赴上海遠郊的金山地區。

  “易部長、虞先生、周先生、李先生、梁記者……”當地富紳孟懷明上前逐一抱拳敬禮。

  孟懷明是金山的大地主,這次收割實驗就選在他的稻田里進行。

  當地農民紛紛跑來看稀奇,記者和商人也對此非常感興趣,就等著看比賽結果。

  一塊金黃色的稻田被分成兩部分,四個長工使用傳統收割方式,另外兩個長工使用人力收割機。

  李書華擔任裁判,他打開懷表喊道:“預備,開始!”

  最初時,由于長工對機器不熟悉,搞得手忙腳亂,常常顧手不顧腳。慌亂之下,甚至出現把稻桿攪進脫粒輪,導致機器被卡住的狀況。

  而另外四個長工,則非常利落的使用傳統方法收割和脫粒,收割速度反而比機器更快。

  李書華臉色有些難看,吩咐隨行的北大學生去清理機器,而看熱鬧的農民則議論紛紛:

  “這什么破機器啊,弄著弄著就歇工了。”

  “哈哈,那些喝墨水的先生,怎么可能會做農活?”

  “用機器織布還行,收稻子還是咱們農民更厲害。”

  包括那些商人和記者,都以為機器要輸掉比賽。因為十多分鐘過去,靠傳統方式收割的稻谷數量,已經是機器的兩倍有余。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在兩個長工熟悉機器后,居然漸漸趕上來,非常輕松地實現反超。

  直至機器那邊收割完畢,他們的對手才完成不到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