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554武器體系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帝國霸主

  遠在東普魯士境內,希特勒早在1940年就開始修建的狼穴,如今已經被李樂改造了一番,作為他的東線大本營使用。

  這里削減了埋設地雷的數量,但是增加了一些輔助設施,包括全新的地面建筑群。

  修建這里比歷史上節約了大量的工時,因為李樂在替代了希特勒之后,這里的修建重點就從安全,轉向了強化通信等功能方面。

  李樂知道再堅固的堡壘到了山窮水盡的那一天,也不會起到任何防御的作用。

  一旦失去了人心,即便是困守在地下掩體內,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全。

  所以他強化了這里的通信能力,更便于他指揮調動全國的部隊,以及與駐守在柏林的其他國社黨首腦們溝通。

  現在,李樂正坐在狼穴地面建筑物內的一個寬大的會議大廳內,與自己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探討未來的武器發展方向問題。

  這里陽光明媚,比想象中的更加安詳一些。窗外已經有了依稀的鳥叫聲,遠處還能看到一排排屋頂上有植被的房子。

  “知道為什么我們可以比從前更快生產坦克么?”李樂質問了一句之后,就指了指身邊的施佩爾,請他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問題的關鍵。

  “比起2月份,我們這個月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產量提高了30輛,現在每一個月就能生產超過400輛這種武器。”施佩爾接過了話頭,開始介紹起各種武器的生產情況來。

  “2月份,我們還生產了200輛豹式坦克,還有300輛左右的4號坦克。”他翻了一頁報告,繼續開口說著一連串的數字。

  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茫然。既然產量一直在提高,那大家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我們還沒有完成動員,所以工人只是在依靠加班來增加了產能。”施佩爾給大家解釋了一下現在的生產狀況。

  盲目的動員,只會讓人民更加反感戰爭。歷史上德國遲遲不進入動員狀態,實際上是和其本身的理念有直接關系的。

  李樂短時間內也無法推翻之前的慣性決定,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徑尋找增加產能的辦法。

  每一個細節都要經過精密的計算,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都不能浪費任何東西,這才是李樂致勝的關鍵。

  “實際上,提高產能的辦法非常多,停產一些在現階段沒有多少作用的武器裝備,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其他種類武器的制造速度。”施佩爾將面前的另文件攤開,推到了桌子中央。

  然后他接著開口說道:“這上面是停產或者減產的武器裝備,其中產能占用大戶,是高射炮和自行高射炮部分。”

  真實的二戰歷史上,德國一共生產了多少門高射炮呢?這個數字已經很難統計出來了。

  不過大概的數量,還是可以很容易得知的:二戰過程中,德國一共生產了18萬門以上的高射炮,來應對盟軍的空中威脅。

  而如果把這18萬門高射炮更換成坦克生產出來,可能德軍的東線就不會崩潰的那么難看了。

  “2月,我們停產了20毫米口徑的高射炮200門,30毫米以上口經的高射炮,也減產了至少百分之五。”當施佩爾提起這個數字的時候,他自己都感覺到難以啟齒。

  在一片欣欣向榮的生產過程中,突然那摻夾進了大量的下降數據,就有一點點讓人難堪的意思了。

  “諸位!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識到一個道理,那就是武器是成套成體系存在的。”李樂打斷了下面人的竊竊私語,開口對身旁人說道。

  然后他指著桌子中間的那份文件,繼續說道:“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戰術體系,盡可能的強化這套戰術體系的優點,規避這些缺點,就是諸位所有人的工作。”李樂的這套理論,還是后世很多軍事專家聯合起來,才勉強總結出來的呢。

  美國為什么強大,就是因為其在信息技術體系戰爭下,擁有強悍的打擊力量而已。

  “如果一切可以按照我們的戰術體系預演下去,我們就可以輕松的獲得勝利,相反,就會出現問題。”在李樂看來,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可受制于這個時代,他的想法依舊是非常超前的知識。

  “嚴重的話,一旦體系被擊潰,那么整個戰爭也就會失敗掉。所以,這才是我找諸位來的目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工程師手下們,李樂一個詞一個詞的說著。

  將自己的部隊優勢不斷的強化,以掩蓋一些自身的不足,就是體系學說的重中之重。

  李樂必須要盡快讓他的手下們高速的運轉起來,讓他們設計出更符合德軍利益的武器裝備來:“我們不能被動的等著敵人開發出他們的武器裝備,最終壓倒我們。”

  在李樂設計的體系里,看上去笨拙的毛瑟98K步槍,就是支持STG44突擊步槍的一種合理選擇。

  畢竟二戰雙方交戰距離在500米開外的機會還是很多的,這需要精準的步槍保持優先開火的能力。

  全部更換成突擊步槍不是不可以,可阿富汗戰爭蘇聯全部裝備突擊步槍的部隊遇到了什么樣悲慘的場面,二十一世紀的軍迷們也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為什么美國的武器裝備,整體上來看要比俄羅斯的更好一些,就是因為美國有自己的作戰體系,并不過分強調某種武器單打獨斗的性能。

  結果偏偏是在武器體系已經成型之后,美國跨越式的取得了對蘇聯武器的壓倒性優勢。

  正因為如此,成體系的美國利用信息化這個強項掩蓋了其他不足,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戰績。

  相反的例子就是伊拉克了,海灣戰爭之前它的武器裝備并不少,部隊也很有戰斗經驗。可因為武器系統各自為戰,終究吞下了戰敗的苦果。

  “現在,我們所需要的,是預言未來戰爭模式的大膽推測。我需要諸位能夠接受這套理論,和我一起把它發揚光大!”因為知道體系的重要性,所以李樂才越發的重視它。

  “在我們的戰術內容中,空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空軍被打敗,那么失去了天空的陸軍,也會因為缺乏掩護品嘗失敗的苦果。”李樂必須讓所有的人都接受他的說法,才能夠正確的引導德國武器的發展方向。

  當武器成為體系之后,就可以增幅最強的方向,壓倒敵人取得勝利。這樣做并不是沒有副作用,危害當然李樂也非常的清楚。

  武器一旦成為體系,也就對體系有了“依賴性”,這種依賴說白了就是被體系掩蓋起來的武器自身的缺陷。

  對付武器裝備體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對方武器體系比較脆弱的環節,摧毀掉對方的武器體系。

  只要達成了這個目的,那么對方的戰斗力會瞬間被削弱,漏洞百出自顧不暇,直到崩潰輸掉戰爭。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二戰德軍的迅速勝利,和逐漸走向失敗,都和這套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排除掉早就被大家熟悉的盟軍資源碾壓理論之外,武器系統決定的德軍戰術體系的崩潰,也是德軍失敗的一個次要原因。

  戰爭的初期,德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依賴的是其相對完備的閃電戰理論。

  把觀察的目標縮小到戰術層面上,閃電戰就是裝甲快速推進戰術。至于說突破敵軍防線之后是合圍還是繼續向縱深突進,那都是后續選擇,并不是最初的戰術。

  閃電戰的核心,就是在快速機動作戰中,集中使用裝甲兵,協調使用機械化步兵和空軍,形成突擊矛頭,摧毀敵軍防線。

  延伸到武器體系下,構筑閃電戰的武器技術體系,是可靠的無線電運用、嫻熟的兵種配合以及輕量化快速度的武器裝備。

  在這套武器體系內,ME109戰斗機負責爭奪制空權、斯圖卡轟炸機充當快速支援火力,2號、3號和4號坦克甚至是38T這樣的小坦克充當地面快速推進矛頭,歐寶汽車和半履帶裝甲車充當補給運輸中堅……

  看看,這些武器恰好都是符合閃電戰戰術體系的,卻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德軍的閃電戰體系掩蓋了這些武器裝備的缺點,讓德軍取得了一系列戰爭的偉大勝利。

  而當德軍被動的升級他們的武器裝備,轉而向速度慢裝甲厚的坦克過渡,不得已放棄斯圖卡轟炸機的時候,他們就打不出行云流水的攻擊作戰了。

  估計最瘋狂德國將領,也不敢指望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如同皮實的3號坦克那樣掛滿油箱狂奔千里吧?

  所以,當德軍放棄了他們熟悉的閃擊戰,開始面對攻堅戰和巷戰等難題的時候,敗亡也就近在眼前了。

  李樂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他想要沿著最正確的方向引導德國武器體系,讓這個體系一直可以高效的運轉下去。

  因為只有這樣,德軍才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打贏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