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魯近在咫尺,他們竟然說不進攻就不進攻了!還把我這個領袖放不放在眼里?”意大利首都羅馬,墨索里尼的辦公室內,領袖的聲音在咆哮。
意大利北非前線的部隊停了下來,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上裹足不前了。
他們距離馬特魯只有短短的不足20公里了,而這20公里,卻變成了一個似乎永遠都走不完的路程。
他們的坦克缺少油料,他們缺少進攻用的彈藥,甚至連撐在這里需要的食物和淡水都少的可憐。
意大利的軍隊并非是沒有戰斗力,他們確實是有一些戰斗力的——可是他們缺少一個殊死一戰的理由。
他們沒有那種為了元首戰斗到最后一刻的素質,沒有德人那種職業戰斗軍人的素養。
同時,他們也沒有日本軍隊那種為了天皇陛下不要性命,窩在山洞里堅持三十年的瘋狂……
所以,意大利人就悲劇了——軸心國的軍隊都在以少打多,偏偏還都贏了,這就讓以多打少的意大利顯得面瓜起來。
當然,以多打少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但是關鍵以多打少還輸掉了,那就足夠丟人了。
“領袖先生!他們是被迫在那里停下來的……”一個將軍站在墨索里尼的辦公桌前面,無奈的對墨索里尼解釋道。
“我給他們送的物資還不夠多么?我為了讓他們繼續進攻,我連進攻希臘的計劃都推遲了!推遲了!”領袖墨索里尼可不買他的帳,依舊暴怒著。
確實,意大利軍隊高層為了盡可能的支援北非作戰,集結了他們手中不多的物資。
最后因為利比亞油田的原因,他們決定暫緩攻擊巴爾干,在北非先進攻打敗英國人再說!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是非常正確的,集中物資也是相對正確的做法,比起真正歷史上意大利兩路出兵互相掣肘的狀況要好了許多。
不過,他們畢竟太倉促了,而且對自己那災難性的后勤補給能力太樂觀了一些。
他們確實集中了自己的物資,但是這些集中起來的物資也并不如何的豐富與充足。
在利比亞他們確實能夠勉強打一場防御性質的戰斗,但是這些軍火要去攻占遙遠的馬特魯,甚至是馬特魯后面的亞歷山大,就明顯不夠用了。
另一方面,意大利糟糕的后勤補給成了制約意大利物資送往前線的主要原因。
現在,在班加西還有托布魯克,意大利的物資堆積如山,可是能夠及時送到前線交給意大利士兵手中的,卻真的少到可憐。
這種狀態下,格拉齊亞尼元帥自然選擇了停止前進這種穩妥的辦法,甚至他開始瘋狂的建議意大利本部“采取更加保守的作戰部署”。
他實在沒有膽量對墨索里尼建議“撤退”,但是他心里想的就是要撤退,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的部隊面臨危險。
就好像是膽小的動物對危險的本能預感,格拉齊亞尼也有這種類似的能力。
平日里就趨于穩妥的他,在事情脫出自己掌控的時候,就會本能的選擇讓一切回歸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
當然,這種在勝利的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展示出來的效果,就是膽小如鼠畏縮不前的模樣了。
“領袖!利比亞方面,我們的第10軍團運輸能力太差了,這影響了他們的作戰。”另一個將領趕緊開口,為自己差不多不懂軍事的墨索里尼繼續解釋。
在所有的將領們眼中看來,他們的最高統帥永遠都是不懂軍事指揮的蠢貨,都需要聽從他們的安排才是真的英明神武。
聽著是不是很耳熟?這就和大明朝的時候那些文官們評價自己皇帝是一個方式:聽文官話的都是明君,反之就是昏庸無道的典型!
如此判斷自己上司的方法代代相傳,如今也依舊在現代大行其道:領導永遠都是不懂問題并且蠢萌蠢萌的……
“實際上,這不能怪格拉齊亞尼元帥……我們在利比亞的準備工作實在太差了……”第一個開口的意大利將領跟著用上了萬能招數。
墨索里尼聽到了這個解釋,就立刻火冒三丈起來——他最近聽到的最多的說法,就是“意大利還沒有做好準備”這句話了。
意大利的工業體系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現在意大利的生產根本就亂七八糟,連統一管理都做不到。
海軍方面用一場“大勝”給自己打造出了免死金牌,他們現在除了在馬耳他范圍內巡邏之外,多走一步都不愿意。
作為領袖,墨索里尼還不能說他們——好歹海軍還打了一場奧蘭海戰并且獲勝,陸軍的表現才是真正糟糕的,這讓他怎么批評海軍去?
陸軍方面的情況,墨索里尼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們確實沒有做好準備,甚至可以說完全亂成了一團。
“我和希特勒說過,我們要到43年才能完成全面戰爭準備!他卻等不及的在去年就打響了戰爭!”想到了自己的陸軍那個窩囊的樣子,墨索里尼氣就不打一處來。
這個鍋理論上要歸急著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背,所以意大利軍隊內部也樂于甩這個鍋給德國的那個元首。
至少甩這個鍋之后,墨索里尼就沒有辦法去追查和訓斥了。因為面對德國的那個元首,意大利的領袖先生多少是有一些底氣不足的。
尤其是看到德國陸軍橫掃法國之后,又見識過了元首大人的情報實力——雖然情報是假元首給的,可墨索里尼并不知道。
“可是如果讓前線的士兵再堅持一下,攻入了馬特魯,情況就會得到改善,不是么?”不愿意放棄的墨索里尼又一次開口問他的將軍們。
馬特魯對于眼前的形勢實在是太重要了,至少在墨索里尼看來,奪下了馬特魯之后,很多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如果占領了馬特魯,那就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港口。
雖然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從海面上運輸物資損失很大,可因為量足的關系,即便認了損失,到達前線的物資也會多上許多。
這是墨索里尼急著要馬特魯的重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和政治有關系了。
德國的外交部門,在里賓特洛普的指揮下,上躥下跳鬧著要進入北非增援意大利,這讓墨索里尼很苦惱。
北非一直是意大利的傳統勢力范圍,墨索里尼當然不愿意讓德國人就這么把手伸進來。
可是因為利比亞油田的談判關系,德國人實際上已經把手伸進了北非,這就給了意大利高層很大的壓力。
身為意大利的領袖,墨索里尼急切的希望自己的軍隊可以獨力進攻且占領埃及——這樣就能避免另一個后果的發生。
這個后果就是德國人掌控了利比亞油田的大半產能之后,又抓住了蘇伊士運河這個咽喉……
如果德國人一手捏著利比亞油田,一手捏著蘇伊士運河,眼睛再盯著中東——那他墨索里尼還惦記個屁的“地中海內湖”。
打造新的羅馬帝國,把地中海再一次變成自己的內湖,是意大利人的夢想,當然也是墨索里尼的理想。
讓他在這個理想上打一個折扣,變成和德國人共治地中海,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以意大利為核心為主導才行。
可如果等著德國進入北非,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奪取了不少的統治權力之后,誰是主導豈不是一目了然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墨索里尼看來,奪取馬特魯,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政治棋子。
只有在德國人沒有到達前線之前,奪下馬特魯這個港口,穩住前線——他才能名正言順的拒絕元首的“好意”。
這是他短期內的一個夢想,他現在每天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拎起面前的電話,對那個留著小胡子的元首先生自豪的開口回絕道:“意大利軍隊在埃及方面的攻勢,不需要您的支援!謝謝您的關心啦!”
可是現在的結果卻不那么理想:他的軍隊在馬特魯城下停了下來,似乎要眼看著失去到手的勝利了。
“你們還不知道吧?剛剛,就在班加西,一支德隊領到了他們的補給,帶足了淡水和油料,向著托布魯克的方向開進了!”這是墨索里尼剛剛得到的消息,讓他更加不爽的消息。
“領袖,不過就是幾千人的部隊而已,又能如何?”一個意大利的將領開口勸說道。
他也得到了這個消息,可是不算沿途的意大利軍隊,前線第10軍團就有十幾萬大軍——德軍只有數千人,又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來?
“我倒是認為,這明顯是德國人搶功勞搶瘋了,他們還沒有認清一個基本的狀況!”這個意大利的軍官得意洋洋的開口對墨索里尼說道。
他頓了頓,自信的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不清楚,即便他們打敗了法國,在北非也是我們意大利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