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四日,范家莊中學的第二批中學生畢業了。
李植的范家莊中學是崇禎十四年八月設立的,招生對象是小學畢業生中的成績合格者。
中學生在學校接受三年教育,學習基本的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和化學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學習都是基本的素質教育,只要讓學生了解一個大概就好。而中學里真正重視的,使用二分之一的課時反復灌輸的,是《公德》課。
公德的教育,被中學教育當作唯一的中心來抓,保證接受中學教育的學生知道什么是公德,怎樣踐行公德,怎樣做一個擁有公德的官吏。
公德,是李植的學生和儒學知識分子不同的地方。儒家只講忠孝仁義,在李植眼里這些都是報恩,是私德。李植認為:一個只懂私德的官吏絕對不是一個好官吏。只有懂得公德,明白公德,把公德思想刻進骨頭里,才能做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吏。
第一批中學生是崇禎十七年八月畢業的,被分配到天津和山東的各個部門任職去了。這些中學生作為接受過公德教育的先進分子,在基層崗位上鍛煉一段時間后,未來會被逐漸提拔,成為法院、稅務局和警察局等種種機構的骨干甚至領導。
一些公德課學業優異的學生,甚至被直接分配到法庭里作為助理法官,警察局里做助理督察等顯要的位置培養。
因為第一批中學生被分配到政府部門擔任吏員,薪水豐厚工作體面,而且在部門中受到重視前途光明,因此老百姓們對中學一下子就另眼相看起來。如今,范家莊中學已經被老百姓戲稱為“翰林院”。
比起小學畢業只能去做工人,中學畢業生的工作就體面而有前途多了。甚至一些沒有接受過小學教育的儒生,年齡二、三十歲了,也吵吵嚷嚷要進入中學進修。
對于愿意接受思想改造的儒生,李植是表示歡迎的。所以第二批中學生,也就是崇禎十五年春季入學的中學生規模一下子擴大了三倍,人數達到兩千人。這第二批畢業生,將有力地支援山東各地新成立的各種機構。
現在范家莊中學實行全寄宿制度,每年兩批學生,學生從天津和山東的各個小學中直接招生,一年可以培養四千名畢業生。相信要不了多久,懂得公德,堅守公德理念的畢業生就將走上各個政府部門的崗位,改善政府部門的操守和紀律。
政府部門中現有的辦事人員沒有接受過公德教育。這些人以后也要進入中學接受三年公德教育,回爐重造,才回到政府部門工作。
李植專門參加了這二批學生的畢業典禮。不僅參加了畢業典禮,李植還在學校的禮堂中給三百名優秀畢業生發表了講話。
“諸位是范家莊中學的優秀畢業生,這次將分配到各府、州、縣培養鍛煉。以后你們就是我李植的法院院長、警察局長、稅務局長甚至地方長官。但我希望你們日日記住的,卻不是我李植提拔,培養了你們。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的,是公德心。”
“私德固然可取,誰給你利益,你自然該有所回報。儒家私德的所謂忠孝仁義,都是可取的。但說私德可取,那是在不影響公德條件下。如果為了私德不顧公德,那私德就不再道德!而是變成了可恥的利益交換。”
“在天津和山東,我李植永遠不允許為了人情利益損害公眾權益的事情!你們永遠要記住,你們在政府部門中做事,是為了讓社會整體上得利。”
“如果私德和公德沖突了,你們該毫不猶豫地堅持公德。比如你當官了,出錢供養你的大善人來求你辦事,你就該以社會利益為上,毫不猶豫地拒絕你的恩主。”
“如果提拔你的領導是個以權謀私的貪官,或者是個拼命把社會利益往自己家鄉輸送的清官,你們就該站出來舉報這樣的領導,舉報他們傷害社會利益的情況。”
看了看臺下的畢業生,李植嚴肅的說道:“你們都是最優秀的學生,將來很快就將走向領導崗位。我們的紀檢委員會每天都在監督官員。我不希望看到范家莊中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任何一個因為缺乏公德被紀檢委拉下馬。”
下面的學生被李植說得有些緊張,一個個正襟危坐,不敢議論。
許久,見李植不再說話,學生們才猛烈的鼓掌起來。
李植最后做了總結陳詞:“有人說只有培養一個新的利益階級,才能穩固改革的成果,我認可這個觀點。你們這些懂得公德的學生,就是我培養的新利益群體。你們是人上人,是官員,有用百姓艷羨的月錢和社會地位。”
“但是你們這個新利益階級的存在,卻和以往的自私的利益階級有本質區別。你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從社會其他成員身體里吸血,而是為了鎮壓那些沒有公德的屑小。是為社會總利益最大化,是為了民富國強。”
三月初三,李植來到天津郊外的旱田里,來試驗自己發明的新機器——條播機。
條播機是十八世紀在西方出現的機械。條播機作業時,由行走輪帶動排種輪旋轉,種子自種子箱內的種子杯按要求的播種量排入輸種管,并經開溝器落入開好的溝槽內,然后由覆土鎮壓裝置將種子覆蓋壓實。
條播機就是后世的自動播種機。在明代類似的播種機也被稱為耬車。不過大明的耬車比較簡單,遠沒有條播機那樣完善和節約人力。
實際上無論機械如何精巧,也始終是“機械的”。使用條播機播種,肯定是沒有使用人力播種妥善到位的。但是條播機比人力播種效率提高了幾十倍上百倍,能讓一個人播種他原先根本無法想象的耕地。
在大明,因為人口的飽和土地的稀缺,并沒有條播機的需求。而在發現了新大陸的歐洲,耕地面積幾乎是無限的,條播機的需求就極大的迫切了。因此發明了耬車一千多年的中國,卻始終沒有把耬車改進到條播機的技術水平。
不過李植卻有對條播機的需求,因為李植很快就要發兵遼東。打下東北后廣袤的黑土地地廣人稀,正是條播機大展身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