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唐朝好地主

  立秋過后,日變短,夜變長。

  天也一天比一天涼快。

  八月初七。

  登基的前一夜。

  張超一家人已經搬進了紫禁宮,入宮第一件事,張超把紫禁宮,改回紫微宮。

  登基用的冠冕禮袍都準備好了。

  殿內省尚衣局女奉御帶著一群局內宮女圍在張超四周,為他試衣。尚書局的人手藝非常的高超,衣服袍冠鞋襪等都非常的貼身合適,不大不小剛剛好。

  這些人也是非常辛苦,她們負責宮中皇家的衣服,不但要制作,而且每天半夜就要開始熨燙衣物,等皇帝起來前,就要把衣服準備好送過去。

  衣服熨燙的很整齊,而且熏過衣。

  上玄下赤的龍袍,顏色偏暗,這種色調張超并不喜歡。赤是暗紅,玄色,則是先染白再染黑,黑中揚赤。

  皇帝的這套大禮服,其實還是起身周,一直延續到如今,象征的是正統。

  奉御捧來旒冕。

  皇冠嚴格來講,不叫冠。

  皇帝戴的叫冕,冕和冠算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雖然說這都是戴在頭上的物件,但對于帝王而言,含義就帶有唯一性和推他性了。

  就好比皇帝自稱朕,朕雖然也是我的意思,但除了皇帝其它人不能用。

  冠,就好比我,很平常,誰都能用,甚至連猴子都能戴。

  但冕,則獨顯尊敬,彰顯身份。

  所以加冕、衛冕也就擁有獨特的含義。

  冕,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說文解字里專門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帝王冠冕,就是皇冠,皇帝才能戴的帽子。

  這個帽子也一樣是千百年來都不曾改變的式樣,

  大體由“綖”、“旒”、“纓”、“紞”、“纊”、“紘”等組成。

  綖,就是頭頂上那塊長方板,前圓后方,寓意天圓地方;旒,就是懸掛在方板前后的那個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穿五彩珠玉串連而成;

  纓,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

  紞,有專門用途,也是絲做成的線繩,線繩下端有個黃色綿丸,專用名詞叫黈纊;

  纊,其實就是掛在紞頭上的玉,謂之瑱,因為兩塊瑱正好位于左右兩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冠冕如何固定在腦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東西,其實就是俗稱的簪子;玉笄的兩端繞頷下系朱紅絲帶,這樣才能把整個冠冕固定住,叫做纮。

  旒,就是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

  天子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著冕,前面還有一排珠簾,這是會擋住視線的。

  魏征和房玄齡、馬周、孔潁達等一群重臣站在旁邊。

  孔潁達做為翰林學士,又是孔圣后裔,他問張超。

  “旒珠垂于眼前,會擋住君王視線,可陛下知道為何一直以來卻要掛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將是登基御極,因此現在開始,大臣們也開始尊敬張超為陛下。

  張超當然也是知曉一這些這旒珠緣由的,不過還是笑著問,“學士定然知曉深意。”

  “旒珠確實大有深意,漢書東方朔列傳里曾記載東方朔的一番言語。他曾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一個人過于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說,做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摭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蔽明和充耳這兩個詞,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視線,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張超明白這也是古人的一種思想體現,要求當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有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不能苛求完美。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中庸之道,凡可不可過于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極端。

  該睜只眼閉只眼的時候,也要睜只眼閉只眼,難得糊涂。

  “學士果然學識淵博,一頂冠冕,也能說出這么一番大道理。不過這話確實對,身為帝王,統領萬里河山,億兆子民,應當有選擇性的去看,有選擇性的去聽。目光應當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處,看到百姓的艱苦。耳朵要聽到忠懇的建議,聽的進那些治國的良言忠告。”

  張超幾句話,讓孔潁達等都稱贊不已。皇帝心里能清楚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禪讓大典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了。

  “承乾那邊呢?”

  既然是禪讓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過禪讓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卻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璽綬的行事官,漢魏禪讓時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禪讓儀式外,亦象征著舊漢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晉禪讓以太保加太尉組合奉送璽綬。太尉源于東漢皇帝即位禮儀,太保則出身尚書顧命。

  魏晉以后,則各朝禪讓基本上沿襲太保加太尉的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師是張超。

  太傅為房玄齡,太保是李靖。

  自從曹丕代漢行禪讓禮以來,基本上各朝興替都以禪讓行式。楊堅的隋,李淵的唐,都是禪讓而來。

  除了禪讓以外,還有一種王朝更迭的方式是革命,不過比較少,以禪讓為主。

  “陛下,明天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位。”

  這也算是一種古禮,二重即位。

  同一王朝內的繼位,一般是先繼天子位,再繼皇帝位。而禪讓則相反,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之位。

  皇帝繼位和天子繼位,是兩個階段,皇帝繼位是吉禮,天子繼位是兇禮。

  兩個新舊王朝交替,兩位天子都必然要到場,另外百官也得到場。

  而為了明天的這場盛大的典禮。

  大唐八千多位諸侯,不論年紀老幼,除了在外典兵打仗的,基本上都要到。京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外地方上的州刺史以上朝集資格的官員,也都要前來。

  為了這一天,朝廷已經準備了三個月時間。

  如今漢京城里,各道進奏院都住滿了入京的諸侯和官員們。

  璽綬是皇帝禪讓儀式上最重要的象征物,因此早就選好由李靖和房玄齡兩人奉送璽綬。

  “承乾愿意出席明天的典禮嗎?”

  “已經派王承恩過去問過幾次,但都沒準信。一會說來,一會又說不來。”

  張超笑了笑,他能夠理解承乾此時的心情,只怕確實是猶豫萬分。

  當年他助李世民篡位奪權,當他準備登基的時候,李淵也是不肯出席。最后還是張超過去請人。

  承乾護法之戰,迫李世民下臺后,李世民也一樣的不愿意出席承乾的登基儀式,還是張超用的激將法。

  “派王承恩過去跟承乾說,他出席典禮并做好配合,是之前談好的協議。如果承乾到時不肯來,那之前的協議自然也就當他放棄了。”

  都這個時候了,再使小性子耍脾氣也沒有意義。

  長樂宮。

  夜已深。

  可承乾卻又哪里睡的著。

  他披衣站在殿前,引頸望天。

  滿天的繁星,明天肯定會是個好天氣。他多么希望明天會是個惡劣的天氣,最好是雷鳴暴雨,狂風大作才好。

  明天,大唐帝國就亡了。

  朕的大唐,朕的帝國。

  自他祖父從隋帝手里接過璽綬,得禪讓天下,到如今,不過二十二年而已。實際上,帝國只存續了二十一年。

  唐三世而亡。

  這和隋幾乎一樣。

  也許后人會干脆說唐二世而亡,根本不把他當成一帝。

  以后他會有什么名號呢?少帝、廢帝、哀帝、殤帝、讓帝、末帝?

  愧對高祖皇帝,如果高祖皇帝得知他這個長孫,把唐帝國折騰亡了,估計在地下都不安心,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還有遠在美洲的父皇,若是他知道自己把他趕下臺,最后卻只當了兩年皇帝,估計只怕是帶兵從美洲打回中原的心都有吧?

  是啊,太上皇還不知道這些呢。

  也許自己應當給太上皇寫封信,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可這信怎么寫呢?

  當初若不是他聽信張超的話,起兵護法清君側,若他不把太上皇趕下臺,也許就沒有如今的這些事情了。

  這世上,也許唯有太上皇能壓的住張超。

  可惜當初他信錯了人,他寧信張超,也不信自己的父皇。

  “陛下,夜深露重,莫著涼了。”

  皇后張氏拿著一件批風過來,為皇帝披上。

  承乾對這個怎么都不愿意離婚,寧愿隨自己去那遙遠非洲受苦,也不肯留在這中原當新朝公主的妻子有些無奈。

  對她,他是真的心情復雜,既有些感動,又還有厭惡。

  “朕的大唐都亡了,著涼又受的了什么。”

  夏花握住承乾的手。

  “陛下,大唐還沒有亡,你只是丟了中原,你還有唐國。”

  “什么唐國,不過是放逐海外而已。一個幾萬里之遙的異域,算什么唐國?”

  “陛下何必如此說,想當年越王勾踐不也臥薪嘗膽,然后才能率三千越甲吞吳嗎?”

  “丟了中原,可陛下只要不放棄,一樣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承乾的眼中閃過一抹亮色。

  東山再起!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