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317章 凡十七戰皆捷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唐朝好地主

  “朝廷去年教育開支預算是多少?”張超問。

  主管教育的是禮部,而分管禮部的宰相是杜淹。

  “八十萬貫。”杜淹分管禮部后,也做了不少功課的。數據也是張口就來,不過八十萬這數字還是讓大家相當驚訝。

  財政年收一億,每年預算九千萬,結果教育這塊才給八十萬預算?

  “太少了。”張超道。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是號稱混亂不堪的北洋時期,軍閥們也是極度重視教育的。當時的教育部甚至明確規定,教科文的經費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的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在縣市更不得少于其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五。還要求依法設置教育文化基金和產業,給予保障。

  當時的教育月薪高達六百元,與政府的部長基本持平。

  袁世凱當政時的直隸省,共辦有專門學堂十二所,實業學堂二十所,優級師范學堂三所,初級師范學堂九十所,師范傳習所五處,中學堂三十所,小學堂七千三百九十一所,女子學堂一百二十一所,蒙養院兩所,共計八千七百二十三所。

  他甚至從每月自己的薪水中取出三分之一,做為獎學金,用來資助北洋新式軍事學堂中的中學生。

  連北洋那樣的亂世,軍閥們都極尊重文化人,大力推行教育,教育方面的開支預算占比如此大。

  而在大唐,天天喊著興辦教育的朝廷,教育開支預算卻只在中央財政中占不到百分之一,地方上的預算也高不到哪去。

  連房玄齡也覺得過去確實教育預算少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開啟民智十分得要。而對開拓地區的漢化教育更加重要,這關系到我們能不能在那些地方站穩腳,能不能把那些蠻夷們給同化為諸夏。”張超手指輕敲著桌子。

  “我認為我們必須加大教育投入,百分之一太少了,明年的教育方面預算起碼得占百分之十,就定個九百萬貫吧。”

  長孫無忌皺眉。

  “加大教育投入我也支持,可從八十萬,一下子增加到九百萬,翻了十一倍不止,是不是太多了些。我們的總預算案差不多定下來了,這個時候從別處挪八百二十萬到教育這塊,那其它地方可就都是缺口漏洞了,怎么填補?”

  張超不理會長孫無忌。

  “想辦法填補,實在不行,我們宰相的特別預算款里一人抽出二十萬來。若是還不夠,再從國庫里抽一筆錢出來,或者干脆發行教育債券也行。”

  戴胄問,“國庫里還有一個億呢,發行債券沒必要吧?”

  他以前做過戶部尚書,但對于經濟管理這塊,還停留著小農意思里。像發行債券這種提前預支消費的模式,還是不太能接受。

  “從國庫支取部分也行,再適當發行部份教育債券也很好。朝廷中央加大教育預算,地方上也得相應加大。這些投入的錢,我希望主要用于三個方面,其一,就是在京城以及一些重要大城,增建一批高等師范學校,在各道州,增建一批初級師范學校,師范學校專門用來培養老師,以滿足我們各地的學校老師需求。”

  “要普及六年義務教育,保證大唐每個里,都起碼有一所小學。”

  “師范學校和小學都要實行免費教學。”

  張超提出的這些,房玄齡等仔細思考,倒也覺得還算合理。

  一年花幾千萬養兵,幾千萬養官養吏,難道就不能抽出幾百萬來辦教育。過去教育主要還是由地方的鄉紳們自己籌辦,私塾盛行。

  但窮人的孩子,確實也沒有機會讀書,也讀不起書。

  過去的書貴,紙貴,墨也貴,老師也少。

  而現在,新的印刷術造紙術制墨術等產業的擴大,技術的升級,讓書本紙張等文具價格大跌。

  朝廷拔出專款在各鄉各里建立小學,免學費普及六年小學教育。

  不過要全面普及小學六年教育,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哪里找這么多老師呢。

  如果一里設一個學校,而大唐原來是百戶一里,五六百口人一個里。大唐六千萬人口,得有近十萬個里。

  建十萬所小學?就算錢沒問題,哪找這么多老師去?

  哪怕在全國建立一萬所小學,目前來說,都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十萬個老師,都由財政負責,這可是相當龐大的負擔。一個老師哪怕一年只給二三十貫錢,十萬就得二三百萬貫了。何況一個禁軍士兵都有五十貫一年的兵餉,當兵的還有其它獎賞,作戰的繳獲賞賜等。

  當老師的一月二三十貫就有些少了,總不能教書的老師比一個普通大兵收入還少啊,這還談什么推廣教育啊。

  一個老師一年起碼五十貫,那十萬個老師一年光薪水就要支出五百萬貫。朝廷解決一半,地方解決一半,朝廷一年也得支出兩百五十萬貫。

  還有學校的校舍桌椅等的維護,學生午餐,學生課本紙筆的開支呢。

  而且全國一萬所小學,只是最少的投入了。

  真正要做到各地都有小學,那得好幾萬所。

  何況,朝廷還要投錢建師范學校呢,師范學校培養老師,他們也是免學費,朝廷還要給他們補貼呢。

  “任重而道遠啊,文遠,興辦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還是量力而行,慢慢來吧。我以為,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在全國興建起一萬所小學,比如擁有十萬名小學教員。建百所師范學校,大量培養老師。你以為如何呢?”房玄齡對張超道。

  張超點頭,“嗯,一口也確實吃不成胖子。一里一所小學暫時達不到,那就一鄉起碼一小學。老師少,就讓老師辛苦點,每班多收些學生,讓孩子們辛苦點,老師也辛苦點。”

  “此外,想辦法也讓民間承擔部份辦學的任務。鼓勵民間地主、鄉紳辦學,鼓勵那些商人們捐助辦學。讓地方上的士子生員們,去學校當代課老師,讓那些士子們到鄉下去支教。”

  讓秀才們到鄉下支教個一兩年,然后科舉考試時給他們加個幾分什么的。

  長孫無忌驚呆了。

  張超好無恥,居然這種科舉加分的方法都用出來,節操呢?

  科舉的公平性呢?

  “科舉不僅要量才取士,我們也還要考較士子的人品啊。肯下鄉支教,那就充分說明他們的人品還不錯嘛。”張超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他甚至在考慮,是不是應當在科舉考試的制度里加一條,參加舉人考試之前,秀才必須要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經歷才有資格?

  現在大唐最大的一批讀書人群體,不就是這些讀書科舉的士人嗎。

  “我們還可以建立一個希望小學基金,向社會各界籌集善款,然后用于在各地困難地區建立希望小學,讓孩子們有書可讀。”

  “對于小學老師我們也得鼓勵,比如在小學中任職滿五年,就可以參加吏員考試。甚至把小學的校長納入吏員之列,校長主持教學成績好,可升為教諭、教導這樣的地方學官,成為正式的有品級官員,進入仕途。”

  “這個不錯。”岑文本贊道。

  談到后面,張超決定拿出十萬貫錢,捐建一百座地方小學。一千貫錢,建一所鄉村小學,倒也足夠了。地方上的百姓,出工出力,材料也相對便宜些,一千貫足夠建起來。

  張超帶了頭,房玄齡等自然也都各自捐錢。

  房玄齡出了八萬,其它宰相們也都出五萬。好在大家都有錢,一個個都是實封大貴族,家家也還是有許多產業。五萬塊,只算是出了點小血,但傳出去也算是得個好名聲。

  “近衛六軍也已經完成組建了,計劃明年退伍三分之一士兵,改征召義務兵。每年換一批,三年后,近衛六軍所有士兵都由義務兵取代。”

  分管兵部的岑文本說道。

  “等到明年夏,讓蘇定方率領新組建的近衛六軍去漠南,把薛延陀趕回漠北。等完這仗,就可以換一批新兵入營了。”張超決定。

  其它幾人也沒有意見。

  戰爭在即,裁撤老兵也不急于一時。

  精銳的老兵,留用為士官。全軍南衙北衙水師八十萬兵馬,從中挑選十二萬留用為士官,另外保留三萬軍官。

  剩余的,都是要裁軍退伍,然后逐年分批換成義務兵。

  六十萬軍隊,其中四十五萬義務兵。義務兵只拿津貼不拿軍餉,服三年役,算下來其實軍費的開支反而要減少些。朝廷真正養的是那三萬軍官和十二萬士官。

  他們的月薪軍餉反而是比過去提高了,待遇變好了。

  養著這些軍隊的骨干,戰斗力反而并不會降低。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一名吏員在外面敲門。

  “元輔,樞密院剛送來的,信度捷報。王玄策提督在信度大敗戒日軍,王提督率領信度兵馬發起全線反擊,突襲大敗戒日軍。此后率大軍追擊,與戒日軍連打十七仗!”

  “十七戰皆捷!”

  “目前王提督已經攻入戒日國境內,連奪十七城!”

  聽到這個消息,內閣諸相都不由的精神一振。

  信度戰事,朝廷都已經列入明年的作戰計劃內,預計明年可能要打很久。想不到,王玄策居然趕在新年前,大敗戒日軍。

  “算算時間,信度之戰是從去年過年的時候開始的,到現在剛好一年。一年時間,雖然經歷了中原之變,信度有些混亂,又沒有援兵。可他們依然堅守住了,并且在如今全線反擊,大破戒日國兵馬,實是了得。”

  褚遂良笑著道,“名師出高徒,王玄策身為趙王親傳弟子,果然不愧眾望,這仗打的漂亮。”

  張超哈哈大笑,“信度戰場,算是提前鎖定勝局,明年我們的壓力要減輕許多。”

  “當為王玄策授勛封賞!”岑文本道。

  十七戰十七捷,連破十七城,殲滅戒日軍七萬有余。

  這可不是什么虛假的勝利,這是真真實實的大勝。

  這一仗,王玄策確實打出了唐軍的威風,給戒日軍以重創。

  了得!

  張超都忍不住心里大贊自己的這位門生!

  還欠五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