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236章 內閣首相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唐朝好地主

  一住文學網.,為您提供精彩閱讀。

  欽州。

  太子和李超率領著護法軍駛入欽州港的時候,欽州刺史率領欽州官吏在碼頭迎接,還有欽州議會的議員們也基本上都來了。

  欽州港城依然繁忙熱鬧,似乎并沒有受到這場變故的影響。

  “殿下,我們堅決守護新法!”

  欽州議長高聲說道。

  在碼頭上,承乾向本地的官民商人,還有士兵們講話。欽州的幾千府兵,此時也都轉入護法軍,甚至許多本地漢豪和俚酋,以及商會,都招募了許多人手,組成了鄉兵民團。

  “人心可用!”承乾從碼頭前往城中的時候,驚喜的說道。

  在交州開始時的茫然,委屈,再到后來的憤怒,然后是如今的堅定,承乾也在迅速的變化著。

  欽州刺史衙門。

  承乾、李超、馬周還有楊師道等一群人在議事。

  “殿下,臣以為眼下我們應當組建一個總領議事的機構,既方便指揮北伐,也利于管理嶺南地方。”馬周提出建議。

  承乾表示贊成。

  李超說現在不宜稱帝,承乾心里其實還松了口氣,他并沒有想過稱帝,那似乎是太遙遠的事情,也是一步難以跨越的大步。

  馬周建議按東宮官制,任命官員。

  比如太子三師三少和太子賓客等,還有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太子家令寺、率更寺,還有東宮六率。

  東宮的各府坊寺,其實就是仿朝廷原來的三省六部諸寺各衛,是一套精簡的小朝廷。比如太子詹事府是仿中央的尚書省,左春坊是仿中書省,右春坊是仿門下省。六率是仿十二衛等。

  既兵了,既要北伐,更要統領嶺南,沒有一套機構是不行的。

  任命官職,明確事權,也有利于管理調度。

  承乾問李超的意見,李超表示支持。

  如今朝廷已不是過去的三省六部制,過去尚書省權重,如今則移到了中書門下,更還有翰林院和樞密院分相權。

  馬周則提議還是恢復過去三省中樞制,不過以中書和門下為重。

  “殿下,臣以為原來的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機構設置,并不太適合如今局勢。而朝廷的三院中樞制也有些宰輔太多,事權太散。”李超這個時候卻并沒有馬上同意馬周的提議。

  馬周是打算直接用原來東宮那套機構,但李超有自己的另外考慮。

  “老師有什么更好的提議嗎?”承乾問。

  “臣提議設立一個內閣!”

  “內閣?”

  “這個內閣,就如同是過去的政事堂,以及后來的中書門下,或者是如今朝廷的三院御前會議。內閣有一名首相,還有一名次相,再設立五到七名輔相。”李超緩緩道來。

  各種機構的設立和廢除、改變、調整,都是有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就如李世民十幾年來,讓朝廷的中樞決策機構不斷變化一樣,他是為的平衡,以及握權。

  而李超現在提議設立另外的一套中樞,設立內閣,當然也是為了長遠打算。

  要君主立憲,削弱皇權是必然,但相權其實也是中央集權的一種,也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對于相權,也是要適當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確實覺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復雜了。二十七個宰相,每次開大會一樣。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諸寺等機構依然保留,但最終決策機構為內閣,首相總領內閣以及諸府坊,次相與輔相們輔佐。”

  這相當于把三院并到了一起,宰輔人數大減。

  翰林院和樞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學士和樞密使不再是宰相。

  內閣擬票,翰林院批紅。不過翰林院學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書,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雖然權責也還有,但已經不過原來可以草詔和參議軍機大事的翰林學士可比了。

  特別設立這個翰林批紅,也是考慮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輕,他也未必一個人能處理的了所有政事,畢竟內閣有七八個宰相。哪怕奏章都經過內閣給出建議,皇帝一個個看也忙不過來。

  有一群翰林學士做為助手,幫助處理,給予建議以及按皇帝意見給出批閱結果,這也大有幫助。

  至于翰林學士有了批紅之權,以后會不會專權,這個難說。沒有哪個制度是完美的,但內外相衡,也是必須的。

  至于樞密院,不再為宰相,為內閣統領之下。專門負責的是軍事方面,樞密院握調兵權,兵部握統兵權,而太子擁有發兵權和選將權。

  “請老師出任內閣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馬周和楊師道等人,也覺得李超的這個內閣制聽起來,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內閣制好像就是過去中書門下制,但細思又不同,畢竟內閣的票擬雖然重要,但皇帝還有一票否決權,對于內閣宰相們處理意見不同的,可以退回內閣重擬,或者直接批紅給出不同決定。

  這個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沒有其它人更適合。

  李超推辭了幾下,便也順理成章的接下來了。

  于是乎,李超現在就是太師、內閣首相、趙王。

  “殿下,太師。”馬周提出了一個意見,“我認為既然設立內閣之后,就沒必須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內閣統領諸部、寺、監、臺。”

  楊師道則同意不再設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認為御史臺不應當納入內閣之下。

  “御史臺為言官諫臣,是監督百官百官,應當在內閣統領之外。”

  李超覺得這個說法不錯,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臣也贊成楊公之議。”

  馬周也不反對。

  于是內閣統領了幾乎中央各部寺監,而御史臺和大理寺這兩個司法機構被置于外面。

  “孤授馬周為太子太師、內閣次相。”

  “授楊師道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為太子少師、翰林院承旨學士。”

  設立內閣,罷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機構職能全面調整。

  也不叫東宮了,改稱監國朝廷。

  承乾是監國太子,李超是監國內閣首相,馬周是次相。

  樞密院的樞密使,授給的是去南洋的張仲堅。

  “殿下,取消左右春坊之后,雖有御史臺監督百官,但臣以為,封駁審核之權,現在卻還空缺著。”新任翰林承旨學士說道。

  過去的三省制,其實職責分明,中書決策、門下審核、尚書執行。而現在的內閣,相當于決策和執行一體,若是再把審核封駁的權也給他們,那就不合理了。而御史臺,是監督百官,與審核封駁其實是兩回事。

  李超微微一笑。

  正好,楊師道不提,他也要提這事的。

  “殿下,臣以也為,審核封駁非常重要,臣以為可以將此權交給議會。”

  過去,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也就是說,現在內閣是一個決策中樞,下面的各個部寺監是執行機構。

  內閣做出的決策,皇帝有權否決,并讓修改或者皇帝直接提出另外意見。

  但是,在原來的三省制里,門下省其實比皇帝擁有更高的否決權。所有的中樞決策,以及皇帝的詔令旨意,最終都要送到門下省,經過他們的審核,若是他們反對,則可以封回詔令。

  退回去后,就必須修改,或者放棄。要不然,沒有門下省的簽名,根本就不擁有合法性。皇帝的旨意也是一樣,門下不簽名,那就是中旨,官員們有權不執行。

  當然,若是皇帝頂牛,拒不修改,直接再把詔令打回門下。

  那最終就成了嚴重的問題了。

  這個時候,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門下省妥協,簽名通過。要么皇帝把門下省官員解職,再任命其它人。不過這也有風險,萬一新上任的人也不通過,這可就真的非常嚴重了。

  不過一般來說,發生這種事情的機率較小,都會妥協相商。

  如今,李超要把這個封駁大臣,交給議會。

  如果議會拿到這個權力,那可就不再是一個擺設了,那會非常有實權。

  “議會人數眾多,若事事交給他們封駁審核,只怕耽誤時間。”楊師道說。

  “其實這個好解決,可以在議員之中,設立一個代表團或者是評審會。選出數人到十余人,組成這個評審會,專門負責審議封駁。”

  “又或者,可以在議院設立六科。每一科選出數人或十余人組成一個科評審會,一科評審會對口內閣下六部中的一部。專門審議與該部,相關的奏章、旨意、決策等。”

  李超說的這個,其實是后世明朝的六科給事中制度。

  明朝設立了六科給事中,對應六部。

  明朝六科的官員品級很低,最高不過七品。但權力非常大,有封駁之權,輔助皇帝處理奏章。還有科抄和科參之權,即稽查六部事務。以及注銷之權,指圣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五日一送內閣備案,執行機關在指定的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最后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銷。

  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在議會里設置六科,這就相當于后世國會里的各個委員會了。

  內閣有六部,議會有六科,內閣有決策和行政大權,議會有監督和封駁之權。如此一來,議會可就和內閣齊驅并駕了。

  “是否單獨設立科院?”楊師道指出。

  李超卻不容反對,“我覺得六科就設在議會,由議員中選出科議員就好。”

  承乾想了想,“也好,那就按太師所提,議院中設立六科,每科選任科議員,掌握封駁職權。”請瀏覽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