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24章 狡兔三窟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唐朝好地主

  李超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會被李世民容不下。或者說,他不知道,灞上李家能興盛幾代,能被朝廷容忍幾代。

  都說狡兔三窟。

  李超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總得替以后打算,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啊。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績、李靖、魏征····這些貞觀名臣,有些人得以善終,有些人善終都沒有,可就算善終了,他們的家族也大多沒保住,子孫卷入謀反被砍頭抄家流放的,不知道多少。

  長孫無忌晚年被流放,身死客鄉。房玄齡杜如晦的兒子事涉謀反,李績的孫子謀武則天的反,李靖倒是謹慎小心,可家族也很快敗落。

  雖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到了李超這個位置時,總又不免想多做點。

  建起這家四海貿易公司,也算是一步退路。眼下是做貿易的,暗里也可以做為李家在海外的布局,置業置產,以后可以安排些子孫到海外去,在那邊主持產業,甚至是開枝散葉。

  若是有一天,萬一中原風聲不對,李超還可以來一個揚帆入海下南洋,海闊天空,李世民總不能追到南洋去吧。

  或者這世安穩,但以后子孫的時候,萬一有個把不肖子孫,也傻傻的卷入了什么奪嫡謀反什么的,李家也不至于被連根拔起啊。

  想的有點多,但李超覺得自己想的沒錯。

  “衛公若是愿意入一股,我是非常歡迎的。如果衛公愿意入股,我給衛公多數決策股。目前決策股只留了一百多家的位置,而其中多數決策股,占據決策股七成的決策票數。持有多數決策股的股東席位,我只設有十三家。”

  李超跟李靖解釋了下公司的股權結構,給朝廷兩成公司股份,給其它商人們預留三成。朝廷的這兩成股份,不需要出錢入股,只是到時劃拔一些土地給公司營建港口、倉庫等就行了。

  商人們那三成股,則需要出錢入股。公司總共募集一百萬貫錢,每股就相當于一百來貫錢。

  但朝廷和普通商人們的這五成股,只享受分紅,沒有參與決策投票權。

  有投票決策權的是剩下的那五成股,這五成股只給勛戚貴族們投錢入股。一共是招募一百多家勛戚貴族入股,但里面也有區別,絕大多數貴族入的股,拿到手的股票是單股投票權,一股就是一票。

  而李超給自己和另外十二家股東,留的是多股決策權,一股相當于有好幾票。

  這樣的結果,就是十三家大股東,雖然人少,但手里不多的股票卻反而比那一百多家貴族們手里的多數股票的決策票數還多,十三家完全掌握公司決策大權。

  這樣的設置,顯得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但這是自由合作,愿意來就加入,不愿意也不強求你。

  現在想入股的可是非常多,大量勛戚貴族,甚至是地方的豪強地主商人們都想入股,可名額就這么多,一般人想入還入不了,因此雖然條件看起來有些不公平,但還是那句話,愿意加入就入股,嫌不公平別來。

  “需要投多少?”

  紅拂聽說是個董事席位,有些動心的問道。

  那邊虬髯客笑道,“進十三家決策董事會,只要一萬貫就夠了。”

  聽說只要一萬貫,紅拂倒覺得確實不多。不過也佩服李超,弄出來的這些彎彎道道,招募一百萬貫股本,結果十三家董事只花了十三萬,卻能靠這個多數投票權掌握整個公司的決策,這確實厲害。

  “好,我們三原李家,也出一萬貫,入一股。”

  “歡迎加入,三原李家,以后就是我們四海貿易公司的十三個董事成員之一了,恭喜。”

  十三董事席位,太子一個,李超一個,張仲堅一個,李秀寧、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單雄信、牛進達、尉遲恭、李績、長孫無忌,現在加上李靖,剛好十三家。

  連崔鄭王幾家想當個董事,李超都沒同意。

  這些五姓豪門,實力太強,李超有些擔心帶他們玩,最后董事會里他們連通一氣,影響到李超的決策權。

  李超的這個十三家董事會,實際上每個人的入股數量也是不同的,因此手里的股票數量也不一樣。

  李超手里的股票最多,尤其是他的股票其實比其它十二家的股票的投票權還高,十二家股東手里的股票一股當其它貴族們手里的好幾股,而李超手里的算是超級股,一股能當其它十二家手里的好幾股。

  而且李超的董事會并不搞一人一票制,而是同樣的用股份比例來表決的。

  這種無恥的做法,就是在董事會里面,李超的票數,也占了三成多,完全是一家獨大。只要再拉上幾家,他就能保證擁有過半的票數,完全掌握住公司。

  “我們公司就做貿易嗎?把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運到南蠻甚至泰西去?”紅拂問。

  “我目前是這樣計劃的,等我們籌集了一百萬之后,立即一邊造船,一邊派人下南洋去采買糧食。”李超并不掩飾自己的計劃,在他的這種層層的股權保護政策下,雖然他出的錢不多,可卻讓他手里的那數量不多的股份,擁有極大的投票決策權。

  因此這家公司,其實就是李超控股的。

  他說公司怎么辦,就怎么辦。李超打算造船、買糧,等到明年五六月東南信風起,那個時候就能滿載著糧食,千帆齊發從南洋運著糧食乘風北上,船只直接運到長江口,到時再換江船運糧進淮河、漢水、黃河,把糧送進災區。

  “現在是東北信風,從東南沿海起航,正好乘信風下南洋。我打算搜集一批工匠,送到南洋去造船,等明年船造好了,就直接運糧乘五六月的東南信風北上。”

  “為什么不直接在中原沿海造船?”李靖問。

  “信風一年兩季,如果誤了風,就得干等好幾個月。沒信風的時候航行是相當艱難的,必須乘風才能破浪。我們在中原造船,工期得大半年。造好船,卻是東南季風,適合從南北上,而不能南下。如果等到明年冬季東北季風到來,那就對救災沒有什么幫助了,因此我們要借風,就得現在把工匠乘風送到南洋去,況且,那邊適合造船的樹木也多,我們在那邊修建船廠就地取材,建伐木廠鋸木廠也方便。等船好了,糧食也采購準備好了,風一起,就運糧北上,五六月起航,到了中原,也還能趕的上救災。”

  李超給李靖解釋航海季風的重要性。

  “能造多少船,能運來多少糧?”

  “運不了太多,但多少能緩解點饑荒壓力吧。”

  李超平淡的說道,想臨時造船從南洋運糧到中原災區立馬解決饑荒,是不現實的。一條船就算運一千石,一萬條船也不過一千萬石。而中原受災面積這么大,一人一年哪怕只吃三四石糧,需要也高達幾千萬石。

  歷朝歷代,通過漕運向京城輸送漕糧,一年也要運上好幾個月,可一般也不過運個幾百萬石糧而已,還是在中原內河里運糧呢。

  從南洋萬里之遙運糧北上,那可艱難的多了。糧船也只能跑上一趟,不可能有太多的船,因此其實就算南洋有糧食,也運不了太多過來。

  不過本著能解決一點是一點的想法,李超還是決定造船買糧。船在南洋造好,運糧過來,然后在這邊準備絲綢茶葉瓷器這些,等幾個月到了冬季信風起,就能帶著貨物南下了。

  “可運工匠去南洋,朝廷未必會肯啊。”李靖說道。

  對于人口,朝廷向來是控制很嚴格的,而對于工匠的控制,更嚴格。南洋雖然有個越南州,但那畢竟不是中原本土。朝廷豈會同意把人運去那么遙遠的地方?況且,有多少工匠真愿意離開故土去海外?

  這是一個事實,但李超覺得能說明李世民。現在特別時期,送些工匠南下造船,大不了明年船造好了再送回來。何況,把工匠們送去南洋造船,不也能節省點口糧嘛,節省一點是一點啊。

  去造船可是為了運糧來,李世民這難道也想不明白好壞?

  至于工匠們不肯去,這倒不是問題,朝廷一道命令,想不想去都沒關系了。何況,只要給點甜頭,比如去的人可以帶家人去,能在南洋吃飽飯,或者家人留下也可以,朝廷多給口糧,讓他們也能吃飽飯,這還不夠吸引力嗎?

  “半年時間造的好船嗎?”李靖又問。

  “我們在襄陽建了一艘新船,建的很順利,半年時間是足夠了的。關鍵還是木料問題,不過南洋那邊本身造船業也挺興盛的,有不少現成可用的木材儲備,只要多花點錢,這個問題能解決,現在有新船的建造圖紙,只要再有足夠的工匠,再在當地招募些工人,相信能趕在信風到來前,多造出些船來的。”

  李靖聽了點頭,“這是好事,我支持!”如果僅僅只是賺錢,那么李靖雖不會反對,但也不會怎么放在心上。三原李家,有專門負責經營產業的管事們,李家就算入了股,事情交給他們去打理就好。

  但現在李超建起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想著馬上做貿易,而是想著造船買糧,等信風起運糧來救災,這份心思,很讓李靖佩服。

  “有什么需要三原李家的,盡管吩咐。”

  李超哈哈大笑,“放心,我不會客氣的,三原李家人脈廣,我需要你們幫忙多找些工匠。造船的打鐵的做木匠織帆布編纜繩的,總之需要的工匠很多,你能弄來多少要多少,越多越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