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零三章 繼續迷惑美國人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紅色蘇聯

  “南部的島國部隊中,出現了m1坦克?”接過文件的安德烈,也是一副不可思議的眼神:“這么說來,美國人是打算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了?”

  剛剛在海上的對抗中,誑了美國人一次,如果美國海軍還敢上來挑釁,蘇維埃的航母編隊會攜帶著強大的“米格25艦載戰斗機”,跟美國海軍在海上進行一次精彩的海上作戰。剛剛松了一口氣,地面卻又出現了新的情況。

  美國的陸軍,在上個月就進駐了島國,不過只是駐扎在橫田基地而已,并沒有向北方駐扎的情況,這就是一個信號,美國人是不敢真的跟蘇聯在地面爆發直接的沖突的,畢竟,后果會讓雙方都不愿意看到。

  但是,僅僅一個月的時間,美國這種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居然就進駐了北海道的札幌基地,這是怎么回事?難道美國人要決定動手了?

  作為美國陸軍之后幾十年的制式武器,m1的先進性是不用說的,燃氣輪機的動力雖然費油,卻讓笨重的坦克擁有了良好的機動性能,加速性能連德國坦克都難以媲美。雖然還沒有貧鈾裝甲,獲得英國的喬巴姆裝甲技術基礎上制造的復合裝甲,也是相當結實的。雖然還是105毫米火炮,但是美國人自己開發出來的先進的彈藥,讓這種坦克炮的威力不錯,尤其是對己方的t72坦克,在火力面前不處于弱勢。

  “我們并沒有觀察到美國第一騎兵師的進駐,照我們的看法,應該是美國人將這些裝備運輸過來,交給島國人操作,檢驗這種坦克的性能。”一旁的第五坦克師師長,北海道方面軍陸軍副司令多羅費耶夫上校說道。

  美國人還都留在橫田。只有少量的美國坦克兵過來,不是打仗的,是來幫助培訓島國人的。看來美國人是很精的,只要不是兩國陸軍正式交鋒。就還有緩和的余地。

“看來,島國人的74式坦克,肯定也是開足馬力生產的。”安德烈分析道:“如果他們擁有了新式的穿甲彈等彈藥的話,對我們的坦克部隊,也會有很大的殺傷力  上次的對戰中,74式坦克就能近距離撕開t72的主裝甲了,如果換裝了更先進的彈藥,己方的坦克部隊在下次作戰的時候。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聽到安德烈的縫隙,多羅費耶夫上校不由得想豎起大拇指:“安德烈司令,您猜的很正確,最近這幾天,島國人在我們對面的防線上,至少新部署了兩個74式坦克團,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之中。”

  這些天安德烈跟著戈爾什科夫出海了,并沒有留在釧路,所以,陸地上的軍情安德烈并沒有看到。現在卻分析出來了島國人正在加緊生產新的74式坦克,補充上次的消耗。

  “看來,島國人肯定是不甘心我們占領了北海道北部。妄圖發動一次戰爭,將這些領土奪回來。”安德烈說道:“我們絕對不能讓島國人的陰謀得逞。”

  此時,一眾高官已經回到了位于釧路的總指揮部,商議著接下來的形勢。

  “美國人都已經跟我們簽署了協議,將這些領土割讓給我們,島國人想要再奪回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亞佐夫將軍說道:“如果他們敢來,我們就要給他們迎頭痛擊!”

  望著最新戰報,安德烈不住地皺眉頭:“下塔吉爾方面來消息了嗎?”

  現有的t72和t64的125毫米坦克炮。難以在遠距離上擊毀美國的m1坦克,而靠近之后。美國人的m1坦克會發揮出各種優勢來,總之。對蘇聯不利啊。

  靠數量來爭取優勢?那就意味著蘇維埃坦克兵的犧牲!想起被炸飛了炮塔的t72,安德烈就有種不忍心,不能讓這樣的慘劇繼續發生!

  當初卡爾采夫來釧路參觀,安德烈就將自己的各種想法給卡爾采夫提出了建議,也被卡爾采夫采納了,不過,安德烈只是紙上談兵,長徑比更大的穿甲彈,以及爆炸反應裝甲,可沒有那么輕松地做出來的。

  “爆炸裝甲方面還有很多問題,穿甲彈方面,鎢合金穿甲彈已經試驗過了,加長了長徑比之后,穿甲能力大大增加,那邊贊不絕口,幾天前,卡爾采夫設計師還親自打過電話來,想要跟安德烈司令交流。”多羅費耶夫上校說道:“而且,那邊正在研制貧鈾穿甲彈,穿甲效果相當好,就是工藝還有問題,無法大批量生產。”

  雖然多羅費耶夫只是上校,但是作為北海道陸軍方面的負責人,作為王牌的第五坦克師的師長,多羅費耶夫的部隊將會是第一批裝備新式穿甲彈和披掛反應裝甲的,他也有獲得這些情報的資格。

  貧鈾穿甲彈都搞出來了?工藝有問題不怕,不能大批量生產也不怕,有一發就夠了!聽到這個消息,安德烈的臉上終于出現了喜色:“亞佐夫將軍,我有一個想法,可以繼續迷惑美國人,給我們爭取時間…”

  77年八月,這是個燥熱的,動蕩不安的歲月。

  島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悲涼的氣氛,蘇聯人已經占領了北海道北部!現在,已經過去幾個月了,島國似乎還沒有收回領土的希望。

  島國在大力地整頓軍備,而所需要的開支,是從增加國內的稅收來的,于是,島國人忍受了更加沉重的賦稅,這些賦稅,變成了坦克,變成了槍支彈藥。

  島國也在不斷地準備著,世界的目光都望向了這里,會再次爆發一次戰爭嗎?

  同時,也有更多的新聞記者,認識到想要獲得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新聞,就需要來到北海道,從這里找新聞!

  艾伯特,泰晤士時報的記者,上次因為率先發現了蘇聯展出的墜落客機殘骸中有偵查設備,而獲得了本年度的普利策獎,成為了最受同行羨慕的記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