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二十四章 城堡(1)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鐵十字

  傍晚時分,霍夫曼在凱特爾的陪同下抵達了設在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受到了莫德爾等人的熱烈歡迎,除該司令部重要將領外,魏克斯、約德爾、蔡茨勒等人早已在這里就位。

  斯摩棱斯克的位置十分接近前線,特別是在去年秋季主動放棄勒熱夫突出部后,距前線只有大約200公里,也就是坦克機群56天的沖擊距離,中央集團軍群有一段時間曾將司令部設在明斯克,但莫德爾上任后,立即就將司令部位置前移至斯摩棱斯克——他的勇氣可見一斑;魏克斯的東方集團軍群編成后原本將指揮部設在基輔,因為這次戰役要配合中央集團軍群作戰,他同樣把指揮部帶到了斯摩棱斯克,因此一下子涌進兩個指揮部的人馬,場面似乎有點兒擁擠。

  霍夫曼對此倒是無所謂,在烏克蘭文尼察大本營關門后,各集團軍群指揮部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提高,蔡茨勒自己的指揮部放在了明斯克,不過一旦有重要戰事開展時,他基本都會撲在主力集團軍群司令部所在地,最近半年多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設在羅斯托夫的南方集團軍群指揮部。

  說起來很慚愧,身為陸軍總司令的霍夫曼已很久沒有造訪中央集團軍群了,就連莫德爾本人,在其升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后,霍夫曼也沒見過。不過這不影響元首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大家反而覺得現在這樣更輕松自如,更能減少來自政治上的阻力與不切實際的要求,整個作戰指揮體系更為流暢。

  看著人群中躍躍欲試的莫德爾,霍夫曼很滿意,他喜歡這種朝氣蓬勃的新生代,不喜歡容克軍官們的溫吞水——像魏克斯、龍德施泰德這樣的老派軍官他總覺得似乎總有種隔膜在里面,不過老帥有老帥的好處,他們在協調各方面關系上比較得力,而且深厚的資歷也讓人十分尊重。所以霍夫曼把龍德施泰德擺在了西線陸軍位置的基礎上,讓魏克斯元帥擔任了由大量東方國家部隊組成的東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然后讓莫德爾接替了魏克斯原來的位置。

  實際上,將莫德爾提拔為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的任命是有很大阻力的——這任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時間,莫德爾此時在資歷上非常稚嫩的——1938年他還是個上校!在人群中完全屬于小字輩,別說與龍德施泰德、魏克斯這樣的軍中宿將沒法相提并論,比起古德里安,克萊斯特、霍特等將領的資歷也完全沒法看,甚至他晉升第9集團軍司令官的時間還很晚,當初排在莫德爾前面有資格接手這個集團軍的將領超過了15人,但最終是莫德爾拔得頭籌,結果過了半年多他又一躍成為集團軍群司令官。

  如果不懂什么叫火箭式提拔,看看莫德爾的晉升資歷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硬要在陸軍中找一個能相提并論的將領,那就只有蔡茨勒,后者晉升少將比莫德爾還晚。

  不過霍夫曼沒有被這種意見所左右,他在發布任命時解釋了原因:“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不是進攻,是防守!我認為,就莫德爾將軍表現出來的勇氣、決心和以往戰績來看,我認為他可以挑起防御重任。”

  這一點大家倒沒有疑問,因為德國國防軍一貫以來的主導思想就是進攻,閃電戰、裝甲集群等戰術都是為進攻而生,論進攻能力,一批人搶著做第一,古德里安、霍特、克萊斯特都是赫赫有名的閃電戰急先鋒;但論突出的防御能力,除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似乎就只有莫德爾了,而前者對黨的態度一直很不積極,再加上毫不掩飾的宗教信仰,屬于被控制使用人群。即便霍夫曼本人對海因里希沒有成見,自他以下的四巨頭都是有想法的,如果非要在兩人中做出選擇,黨內一邊倒地力挺莫德爾,就連蔡茨勒本人也認為莫德爾更合適些。

  莫德爾的司令官職位就這樣穩定了下來。不過軍隊資歷向來還是很重要的,既然莫德爾的位置要保住,霍夫曼便在其他地方進行了調整:由于南線兵力集中,霍特集群、克萊斯特集群在指揮上統一歸南方集團軍群控制,但級別定在集團軍群一級,等于也變相晉升了霍特和克萊斯特的職位;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雖然只掛著集團軍司令官的頭銜,但因兩人都得到了元帥節杖再加他們負責的戰略方向都算是獨當一面、直接對總參謀部負責,因此也被定為集團軍群級指揮官;同樣歸屬于該級別的還有西線陸軍司令官龍德施泰德元帥和后備軍總司令勃洛姆堡元帥。

  在陸軍總司令之下,級別相當于集團軍群級司令官的實權指揮人員一共達到了8人,再加上蔡茨勒,基本就構成了核心班底。說起來,陸軍的編制與人事制度是有特殊之處的——海空軍都有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唯獨陸軍沒有副司令。不是不能設副司令,而是總參謀部在陸軍傳統中地位很高,要不是霍夫曼自己兼任了陸軍總司令的職務,在勃勞希契時代,總參謀長哈爾德甚至可與總司令分庭抗禮。

  鑒于蔡茨勒資歷較淺,霍夫曼一直在思考設立陸軍副司令,他心目中比較理想的對象是曼施坦因,認為唯獨只有他配得上“司令官中司令官”的位置,而且曼施坦因為人還比較圓滑,自己屬于老牌容克世家,但由于平民出身的新生代們關系良好,類似古德里安的刺頭行為是干不出來的。但有一件事讓霍夫曼頗為頭疼——曼施坦因的胃口很大,甚至在看他看來已夠得上好大喜功的標準。

  春醒戰役休戰期,曼施坦因除要求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方向發動牽制性進攻配合南線作戰以外,還通過約德爾向霍夫曼提出了一個中亞計劃——即讓隆美爾的中東集團軍全體與克萊斯特集群大部分,共計動用50萬左右的部隊在里海北岸登陸,從后方橫掃蘇聯腹地——不是從東往西掃,而是從西向東掃,即通過后世的哈薩克斯坦撲向烏拉爾山,通過側翼包抄與后路斷絕來迫使斯大林投降。

  戰略理由當然是非常明顯的:突破里海北岸防守后,后面俄國腹地一片空虛,兵力也很有限,只要補給跟得上,德軍橫掃起來會非常輕松;但問題恰恰也出在補給上,雖然里海通道歷史上是南線租借物資的重要運輸通道,但霍夫曼不認為德國目前有能力通過里海為前線運輸足夠50萬人的補給——這可是貨真價實的50萬機械化部隊,不是3萬、5萬,要是丟了的話,那德國可就要完蛋了。曼施坦因當然不會不知道這其中的問題,但他寄希望于神奇的施佩爾,讓后者差點噴出一口老血。

  霍夫曼好幾次都在想,如果自己有美國人的補給能力,那這個計劃他會毫不猶豫地批準放行,可問題是德國的后勤能力雖然已比歷史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比起美國來差距還是挺大,再加上德國還有非洲、南美、亞速爾一系列戰略方向要兼顧,不可能把所有寶都壓在這上面。成了當然皆大歡喜,不成的話其他方向就崩塌了。

  最令人痛苦的是,他到現在還分不清楚這究竟是曼施坦因的真實想法還是對方為迎合自己而故意提出來的大計劃,就連約德爾和凱特爾也目瞪口呆,一時間判別不了利弊。好在這事還不著急,完全可以慢慢籌劃、從長計議。

  除了這個大計劃令人舉棋不定外,指揮與人事層次的調整也到了迫切需要調整的時刻了。隆美爾的中東集團軍完成中東戰役任務并加入南線戰場,再加上非洲戰役即將結束,霍夫曼發現自己面臨戰略方向與布局的再思考,必須重新對兵力部署、指揮層次和架構再進行調整。

  可如何進行調整他還沒完全想好——到底是對蘇總攻還是對英總攻?這決定了100萬級別兵力和大多數戰略物資的重新布局。就是最簡單的人事問題也足夠令人頭疼——一方面要考慮能力與資歷,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方方面面平衡,最后他決心暫時擱置這些長期想法,先全心全意打完城堡戰役再說。

  雖然用了與歷史上一樣的名字,但兩次戰役的內涵顯然是不一樣的,這次的目標在于向莫斯科突擊。

  關于具體戰役目標的選擇,莫德爾代表中央集團軍群提出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勒熱夫維亞濟馬,另一個是圖拉。前者是從西線進攻莫斯科,打算重演臺風戰役的套路,后者是以奧廖爾為出發點從南線進攻莫斯科,這是臺風戰役中試圖從南線迂回的套路。應該說都不是什么新東西。

  爭論很久后,眾人就一點意見達成了一致:城堡戰役不是主攻方向,目標暫時也不是莫斯科——霍夫曼認為還不到發起第二次臺風戰役的時間,這次目標很明確,通過模擬臺風戰役來吸引紅軍重兵,為春醒戰役第三階段創造機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