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一十三章 阿波羅計劃(中)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鐵十字

  面對不太樂觀的現狀,霍夫曼只好平和心情,和顏悅色地問道:“說說你們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從提煉過程來看,由低豐度到高豐度之間提煉的困難與復雜程度呈幾何指數上升,一般充當能源的鈾235只需35的豐度,而武器級可能需要90甚至95豐度的原料。同樣時間和能源或許可以提煉100公斤5豐度的元素,但提煉不出1公斤80豐度的元素。基于目前的限制,如果只提煉5豐度的原料,一個月開足馬力能提煉上百公斤。”海森堡頓了一頓,小心翼翼地說道,“我堅持認為提煉低豐度原料用以制造反應堆提供能源比提煉高豐度原料用于制造炸彈更切合實際,更具戰略價值。理論計算結果顯示,23個月時間提煉出的核原料制造反應堆可驅動一條3000噸級的潛艇。”

  “潛艇?”施佩爾插了一句,“怎么弄?”

  “反應堆會提供足夠電力,潛艇完全不需燃料補給,只要空氣跟得上,想在海下待多久就待多久,如果把加強后的反應堆用在大型軍艦上,根本就不用補給重油,想開多久就開多久……”霍夫曼張口就來——不就是核動力嘛!

  施佩爾滿臉震驚,海森堡連連點頭:“元首的說法非常形象,基本就是這樣。”

  米爾希抓住機會問道:“如果裝飛機上,是不是可以無限制飛行而不必降落補給?”

  “這……”海森堡面露難色,“恐怕不行,反應堆會有幾十噸重,還需要水或別的東西進行冷卻,太大、太重,裝飛機上是不行的,潛艇或大型軍艦完全沒問題,甚至會比傳統動力裝置更節約空間。”

  “哎!”空軍元帥一聲嘆息,他夢中的核動力全球戰機還沒成型就徹底破滅了!

  霍夫曼陷入沉思:海森堡作為能源派的代表,這套觀點已在自己面前兜售過不止一次,關鍵是吃不準這家伙的真實用意。

  后世對海森堡計算錯誤且一直堅持能源派的觀點有三種分析:

  第一,他壓根沒弄明白原子彈原理,所以有關理論觀點和計算數據都是錯誤的;

  第二,他知道整套體系——他在與米爾希的談話中認為鈾炸彈像個“菠蘿”,但不愿意幫助第三帝國制造,因為他認為制造這種炸彈是不道德的,所以故意夸大了難度與時間,這也是戰后海森堡自己陳述的觀點。霍夫曼私底下問過米爾希,后者矢口否認聽到過“菠蘿”這樣的字眼,但霍夫曼不想簡單否定這種推斷,因為米爾希現在與歷史軌跡不同,中間曾脫離過鈾項目;

  第三,他知道整套體系,也愿意制造炸彈,但因為實際困難的制約,同時又過于自信地認為美國也搞不出這種炸彈,從而最終放棄。

  但海森堡畢竟是學術權威,霍夫曼不動聲色地點點頭,沉默了下來,眾人一看元首沉默了,也都跟著沉默下來。

  “海森堡教授的想法非常好,這應該是一種劃時代的能源,就如同當年用燒重油的鍋爐取代燒煤鍋爐一樣,引起了軍艦的重大變革,也許我們在下一次戰爭中用得到,也許能用于民用事業——搞個核動力發電廠會很不錯,不過我們最急需的是一錘定音的超級武器,而不是秘密能源,博特教授,我可以聽聽您的想法么?”

  “尊敬的元首,我認為您的要求是對的,制造炸彈確實比發展新能源更來得重要。當然,我承認海森堡教授的觀點是正確的,目前我們尚不具備大規模提煉的因素,所以……”

  “假設,現在已有了足夠的原料,我們能在理論上估算炸彈的威力和殺傷力么?”

  “這……”海博特和一堆人面面相覷,最后硬著頭皮回答,“元首,這需要進行實地驗證,理論上也許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也許鏈式反應到一半就中斷,那充其量或許只是一個大型炸彈罷了,說不定還沒有對付直布羅陀要塞的‘鉆地者’航空炸彈來得厲害。”

  說到這里,霍夫曼已完全明白了:以海森堡、博特為首的德國專家其實在理論上還沒有弄透,是在自己強行開掛并進行指導的前提下跌跌撞撞往前走,那情形好比一道復雜的數學題,自己事先透露了答案卻沒有解題過程,然后一幫人在絞盡腦汁硬湊出來。

  海森堡自己也很奇怪,為什么元首對制造炸彈如此熱衷?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6月,他設在萊比錫的第一個試驗性反應堆在大火中被摧毀后,他已旗幟鮮明地表達過這種觀點,當時無論元首本人還是施佩爾都對這種“34年內沒有成功希望”的炸彈不報希望,認為轉而去研究核能源更為有利,所以他才申請了很少的研究經費。沒想到幾個月后,情況來了180度大轉折,整個項目不但規格升級,撥款一下子給了5億馬克——他做夢都沒想過這個數字。在這個氛圍中,不但他的反應堆得到了重建,連博特主張的石墨反應堆也得到了建設機會,所以他才有“2座反應堆都運轉良好”的發言。

  不過他沒有多想,大人物改變主意、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連米爾希元帥都能落而再起,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本來他以為馬上就要輪到博特發言,但更令他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在達爾格斯附在元首耳邊悄悄嘀咕幾句后,會議現場忽然來了希姆萊、帝國郵政部長奧尼佐格和庫爾特迪布納。

  更令人奇怪的是,元首居然臨時改變議程,推后了博特的發言,示意迪布納先講——他負責第三個鈾工程小組。

  迪布納第一句話就震住了在場所有人:“尊敬的元首,我們的鈾石蠟三維反應堆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中子輸出量指標超過了海森堡教授原先主持的萊比錫實驗堆中的最佳情況,當然不知道有沒有超過他最新的建設成果。”

  海森堡當然認識迪布納,事實上很早以前后者還曾向他請教過理論問題,這所謂的“三維反應堆”也不是新名詞,2年前他就聽說過“鈾砌塊呈格柵式擺放”的設計方案——讓塊狀鈾置入減速劑包圍中,不是以二維平面覆蓋,而是呈三維立體環繞。不過他對此很不感冒,理由是3點:第一,這不是迪布納的原創,是德軍在占領法國后,迪布納從居里實驗室里庫存的實驗檔案中翻出來并加以系統化總結的;第二,海森堡不認為這方案有多少創新之處,充其量只是對他萊比錫實驗堆的改進;第三,迪布納本人畢業于哈雷大學,理論水平低一些,在學術領域內名頭不響,他認為對方只是個二流人物。

  再加上他對迪布納也看不慣:后者不但加入了國社黨,還有鮮明的國社言論和政治痕跡,自詡為道德楷模的海森堡對此不屑一顧。在他心目中,博特可以算能力僅次于己、且有不同學術見解的競爭者,迪布納充其量只是個學術騙子——看看他的后臺就知道了,居然是帝國郵政部長!老天,郵政部也能與核研究扯上關系?

  迪布納第二句話更令人震驚:“綜合實驗成果與鈾元素提取過程,我認為制造炸彈是可行的,這比使用反應堆充當能源供應者要簡單且直接。理由很簡單,炸彈不需要考慮防護、維持、養護,只要將力量在一瞬間釋放出來即可,而充當能源必須全面考慮建設、安全、防護、穩定運作等多種因素,困難很大。非要說核能源具有優勢,只有原料提純具備一些優勢,如果原料不存在制約問題,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制造出一枚炸彈——這時間我認為是36個月。”

  現在不但是海森堡這樣的能源派,連主張造炸彈的博特也震驚了——他還沒敢這么說話。施佩爾轉過頭看了看海森堡,只見他不以為然地撇撇嘴,似乎對這種言論很不屑,不過元首在場他不便表示出來。

  霍夫曼似乎沒留意到海森堡的態度,反而溫和地點點頭:“再介紹一下你們在莫洛維茨的成果……”

  一說起這些,施佩爾就皺起眉頭,他想起來了:法本公司投資巨資在莫洛維茨建設了一個大型丁納合成橡膠工廠,距奧斯維辛集中營僅僅6公里,去年整體工程建成,法本公司為該項目投入了9億馬克。令人奇怪的是,該廠從未生產過任何合成橡膠,但消耗的電量卻超過了整個大柏林地區。

  合成橡膠現在已不像開戰時那么迫切了,在印度洋航線打通特別是擁有制海權后,日本曾先后兩次派出過商船將天然橡膠送到了中東,然后再轉運本土。除了橡膠,大批其他熱帶物資都可以通過對日貿易獲得。所以施佩爾對這家不產合成橡膠的橡膠工廠更感興趣,他知道里面肯定有文章。只是由于從原料到發電能力都是法本公司自己投資,而且明確表示有黨衛軍秘密項目,從軍費到安保都由黨衛軍負責,施佩爾在好奇也不便過問,現在看來謎底就在于此。(。)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