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章為本書盟主“蓋鴻”大大加更,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謝謝。
“引入15萬紅軍可以打過德國人?”
“這個……基本上很難。”面對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幾個將領不敢隨意應付,馬歇爾分析道,“從理論上說紅軍、德軍都可以從本國獲得補給,完全能將戰事支撐下去,分出勝負不會很快,但英國人恐怕會被趕出中東。”
英軍局勢最不理想:雖然英國現在中東兵力最多,足有1個集團軍10萬之眾,但在丟掉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制海權后,連從印度到波斯的航線安全也無法保障,而印度雖與波斯陸地接壤,但道路條件很差,根本支撐不了大規模補給,因此英軍中東部隊只會是打一個少一個,也不可能指望斯大林給英國人送補給——俄國人自己還在對外伸手呢。
“不得不說,雖然很不情愿俄國人的手伸得如此之長,但現在不引入俄國人是不行的。”史汀生嘆了口氣,“唯有指望俄國人拖住德軍,給我們爭取時間,讓艾克有足夠時間把喬治的登陸部隊、英國人從埃及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英軍再加上我們登陸的3個師捏合起來,在合適的情況下從東、南兩個方向形成對埃及德軍的鉗形攻勢——我認為這是我們唯一能在非洲和中東反敗為勝的關鍵。”
“你的意思是在非洲和德國人打?”
“這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威脅到德軍的地方——他們也將被迫越過半個地中海投放力量,這無形中拉長了德國人的戰線,有利于促成他們的最終失敗。”
赫爾插話道:“倘若土耳其入軸呢?”
“土耳其加入軸心與否,不完全取決于紅軍南下,更取決于戰事前景與德國力量展現。如果我們節節敗退,將北非、中東拱手相讓,土耳其人只會加快入軸的速度——這都是一幫投機分子。”馬歇爾嘆了口氣,“但要根本性扭轉非洲與中東戰局,必須要獲得印度洋制海權,否則連中印緬戰區的物資補給都無法維持。”
羅斯福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駝峰航線現在是對中國進行補給的唯一通道,可這些物資印度并不能生產,全是萬里迢迢從美國運輸過去,印度航線被封鎖時間一長,駝峰航線哪怕沒被切斷也要難為無米之炊了。
“是否可利用日本海軍主力不在的機會強行在中國沿海登陸輸送物資?”
金上將和尼米茲交換了一下眼神,搖頭道:“這不太可能。中國沿海所有港口城市都控制在日本之手,即便我們有能力輸送上去,到了內地還是會被日本軍搶走——除非連帶再輸送上去2個美國師,可那樣一來就變成在中國執行兩棲登陸戰了,在東南亞島嶼尚未掃清之前,直接去中國登陸太冒險。”
尼米茲補充道:“哪怕要冒險也應該先去菲律賓。”
“我記得埃塞克斯航母馬上可以服役?”羅斯福嘆了口氣,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金上將。
“是的,您沒記錯,搶了2天工期,明天正式入役,會有一個小型移交儀式。”
“儀式盡可能簡短,不要超過半小時,要把每一分鐘都節約下來。我知道按海軍慣例,新的主力艦服役后要去皮薩切克灣海試,現在情況急迫,我們沒這么多時間,因此我希望……”羅斯福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1月初完成有關艦載機搭載后直接向珍珠港開拔,限你們在一個月半內,也就是2月15日前抵達珍珠港并完成所有海試項目,然后在珍珠港進行適度休整、增補物資、維護艦艇,3月下旬我要看到他在太平洋投入戰斗,能辦到么?”
雖然總統問的是能不能,但尼米茲知道自己決不可說“不能”,于是咬牙應承下來:“如您所愿,沒有太大意外您將在3月25日之前看到他對日本人開火。”
“還有3艘答應支援英國人的戰列艦出發了么?”
“前天下午已正式去南非,還帶去了一批物資。”金上將雖不贊同在歐洲投入過多力量,但對于維持東非戰局的決定依然是支持的。
“我不相信日本人放著自己的老巢不管在印度洋逗留很久,所以我決定從本土再給太平洋戰場調遣2個師——這次走太平洋航線,要在這段時間里盡可能多的收復島嶼。”羅斯福咬牙切齒地說道,“艦隊要做好一切準備,爭取在聯合艦隊回來的第一時間就打掉他。”
尼米茲本想表示一點異議,但被金上將用眼睛示意不要多說話,他最后強忍住了。
“答應俄國人的條件,請他們派15萬部隊進入波斯,保護這個至關重要的區域。”羅斯福深思熟慮后開了口,對赫爾道,“一切為了打贏,戰后的事情到時候再說,中東哪怕讓俄國人占領也不能讓德國人占領。請您與英國方面進行溝通。”
“英國方面難度不大,丘吉爾首相應該能明白這個道理,但物資一事……”
“物資也給他。”羅斯福咬牙切齒地說道,“波斯航線中斷后,加大北大西洋、太平洋兩條航線的輸送力度,不要怕損失,丟一半在路上我們也承受得起。”
總統急了!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不是簡單丟一半的問題,美國國內的生產力也不是無窮無盡的,當對外援助物資大幅增加之后,必然會影響自身整軍備武的速度。
“告訴土耳其方面,如果能在大戰中保持中立,他們將獲得美國政府的深厚友誼——美國將給他們50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和5億美元的無息貸款,貸款可以30年之后再歸還。”
這力度不可謂不大:雖說有30年后再歸還的條款,但依照美元歷史上的貶值速度,30年后購買力大體只會相當于當前的十分之一——這等于是變相送土耳其人5億美元。
赫爾也驚呆了,他遲疑地說道:“這個……這個……沒有國會審議行么?”
“先拋出去看看土耳其人的反應,國會那邊可以做工作。”羅斯福解釋道,“如果連這都打動不了土耳其,恐怕俄國人的下腹部就危險了——我不是說土耳其人的中立值這個價,而是他加入軸心的話值這個價。”
與會將領感到臉上一陣發燒:軍人們在戰場上打不過敵人,總統被迫用錢收買敵人甚至中立國,當真是奇恥大辱。
“最后再向您匯報一下裝備的事。”馬歇爾掏出卷宗道,“飛機方面,經第八航空隊試驗比較了p47和f4u后,認為p47掛載副油箱后可有效為轟炸機提供保護,我們已準備加大裝備數量。此外,情報表明德國人新投入戰場的重型坦克是6號坦克,內部代稱‘虎式’,目前只裝備了4個營,預計從1月份開始每月可裝備3個營。該坦克勝過目前所有在役型號,火力為一門88mm高射炮,裝甲厚度預計超過100mm,重量預計在50噸左右。各盟國坦克無法在合理距離內對其進行正面殺傷,陸軍上下對此有兩種意見,一是針對性地研制、裝備重型坦克,二是加大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的裝備力度。”
“您的意見呢?”
“我認為應該針鋒相對。”馬歇爾的立場很清晰,“首先中型坦克與虎式的交換比太難看,俄國人的t34交換比大約是17:1,我們的謝爾曼交換比大致在13:1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每月要多生產40個營的裝備才能與德國人打平,這是不可接受的——即便產量沒問題,也不可能有這么多車組;其次,一線將士對虎式懷有恐懼心理,明知道打不過還沖上去的英雄太少,這種情緒如果一直在的話,對士氣影響太大;最后,我們并不是沒有重型坦克,也許我們的型號比敵人差一點,但至少應該上戰場進行改進完善。德國人的4號,俄國人的t34、我們的謝爾曼都是在陸續完善中進步的。”
馬歇爾的話不全是吹牛,美國兵器委員會開發的重型坦克代號t1e1(定型后代碼m6a2),性能較為優良,半年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原計劃11月份投產,其中早期型號的m6和m6a1提供給英國,m6a2給美國自己使用。但裝甲部隊司令部雅各布丹佛斯上將寫信給陸軍司令部,認為m6坦克過重,動力和其龐大體積不成比例,認為與其運輸一輛重達60噸的龐然大物,還不如運輸兩輛30噸的中型坦克參戰更有效率。這句話在9月份說很有道理,因為謝爾曼打4號也算是棋逢對手,但到11月、12月謝爾曼被虎式教育做人后,美國人就繃不住了。當然,m6a2那門76.2mm的火炮已被證明對付虎式無用,因此兵器委員會提交給馬歇爾的緊急報告是準備安裝從90mm口徑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內部代號m6a3。除此之外,還準備立項t25和t26重型坦克。
會議最后一致同意開發新坦克,希望3個月后能看到成品,同時決定壓縮m3系列坦克,全力加大m4新型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