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推薦:
這第二幅畫,是元四家之一趙孟頫的一幅作品,而且是一幅字配畫。
說起趙孟頫,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是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的楷書四大家之一。
但其實,趙孟頫是一名非常多才多藝的人,他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他在繪畫上的成就甚至不遜色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
“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松雪就是趙孟頫的號。
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華夏繪畫史上的地位。事實上,無論是研究華夏繪畫史,還是研究華夏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于以文學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繪畫意趣更多地體現在書法化的寫意上,那末,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可以說,就是因為他,才開創了元人的新畫風,所以他又被稱作“元人冠冕”。
趙孟頫的畫作還有一個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珍貴之處,因為他兼精書法,金石,所以得到一幅趙孟頫的畫作,往往就意味著同時得到了他的書法和金石作品,所以尤為難得。
但是,相比起他傳世的書法作品,他傳世的畫作少的可憐,所有真偽難辨的作品加在一起,也不過區區數十幅,其中能夠確認為真跡的,不過1o幅,而且沒有一幅流落民間。
可是這一幅畫,卻是一幅真跡,而且還是他相當擅長的馬畫。
趙孟頫在故宮的作品中,以馬為主題的一共有兩幅,一幅是尺幅巨大,橫軸長度接近四米的《浴馬圖》,另一幅則是更為有名的《秋郊飲馬圖》。這一幅,卻是一幅一人一馬的縱軸《牧馬圖》。
這幅畫的落款是頗為古拙的孟頫兩字,其后則跟著一個單單只有一個“趙”字的紅色鈐印。另外,在畫軸的天地兩頭,各有一個方形的級大的鈐印,一個的內容是“欽賜忠良長白山長索額圖字九如號愚庵書畫珍藏永貽子孫”,這是清代康熙年間的輔政大臣索額圖的專用章。
另一方大印的內容是“耿昭忠信公氏字在良別號長白山長書畫印記”,這是曾經做過康熙侍衛的耿精忠的鈐印。
先不說這幅作品的真假,直說這兩方鈐印,個頂個的大個頭,真不知道他們這是在鑒賞還是毀畫。
另外,除了這兩個鑒賞章之外,還有另外一枚相對比較正常的鈐印,是清道光年間著名家戴培之的印章。
一般的作品,如果有這三枚鈐印,也就算是傳承有序了,可是這幅畫不行。這是一幅元代初期的作品,距離最先它的耿精忠足足有近四百年的時間差,難道這期間,就沒有一個名人?還是說,的人都不忍破壞畫面布局,沒有留下自己的鈐印?
這很顯然是說不通的。
還有一點,那就是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清朝初年,天下剛剛定鼎,康熙帝為了穩定統治基礎,開始大力推行漢學,導致滿清各王公大臣都開始吟詩作對,附庸風雅。
吟詩作對需要一點真正的學問,所以比較困難,相應的,附庸風雅則要簡單的多,其中最便捷的一個途徑就是字畫,有錢就行。
基于這樣一種情況,市場會是一種什么反應呢?那自然是假貨滿天飛,贗品遍地是,反正大清的大老爺們都是些粗豪漢子,漢字都認不全,還懂鑒賞畫作?
第三幅畫,果然也是一幅名家之作,落款是和趙孟頫同為元四家之一的吳鎮,可是卻是一幅相當粗制濫造的贗品,雖然鑒靈牌顯示這也是一幅明末清初的仿品,但李逸卻沒有一點的念頭。
第四幅,是曾經得到過趙孟頫指點,開創了淺絳山水畫法的黃公望的作品,仿作!
第五幅,是繼承了南派山水畫鼻祖董源畫風,而又和董源齊名,并稱董巨的大和尚巨然的作品,只不過也是仿作。
第六幅、第七幅……一直看到最后一幅,李逸才眉頭一緊,緊張了起來。
這是一幅水墨紙本的行書手卷,縱軸高約35厘米,橫軸長約14o厘米,寫的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頗為讓人詫異。
因為米芾和蘇東坡同為宋代四大書家之一,兩人之間雖有交往,但絕對沒有達到可以隨意書寫對方原創詩詞的程度,要知道,按照當時文人的看法,如果正經八百的書寫對方原創的詩詞,就代表著對對方的崇拜之情。
文人相輕,書寫前人所作當然無所謂,做為書法成就尚在蘇東坡之上的米芾,又怎么可能書寫同時代的蘇軾的作品?
而且,據記載,米芾傳世的作品多為小字,大字作品一共就只有三幅。這三幅作品,一幅在滬市博物館,一幅在故宮,還有一幅在日本,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公認的米芾大字作品傳世。
“這或許就是這幅字被認為是贗品的主要原因吧。”
李逸在心中暗暗的下了判斷,不過這個結論卻便宜了他,這很顯然又是一個大漏。
只是,想起老弗郎索瓦同學只是走了一趟華夏,搜集的2o幅作品里邊就有4幅頂尖之作,而且價格更是低的驚人,李逸的心里就是一陣陣的向往,要是能夠生在那個年代,又擁有鑒靈牌,天哪!那豈不是要死?
不過,還好他沒出生在那個年代,否則多半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作品落入別人之手,要知道,那個年代平均工資也不過才區區數十元,不但很多看似可以掙錢的門路都是違法的,而且無權無勢的話,出國幾乎就是夢想,他又怎么可能像現在這樣,只是通過賭石就積累起了一大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資金?又怎么可能像現在一樣,隨意的在國外撿漏?
將《牧馬圖》、《念奴嬌》、《行草五言詩》,還有那幅仿唐伯虎的作品收集到到一起,李逸問道:
“這4幅作品多少錢?”
弗郎索瓦沉吟了一下,說道:
“你一共給我1oo萬歐元吧!其實,這幾幅都是仿作的很有水平的,而且印章也都比較齊全,平時如果有人想買的話,我每一幅的單價都不會低于5o萬歐元,可誰讓羅果夫是我最好的朋友呢?好朋友的好朋友是必須得到照顧的。”
李逸呵呵笑了兩聲,這四幅里邊三幅都是真跡,當然水平很高。因此,對于這么大方的將真跡當成仿作,直接用白菜價處理給他的弗郎索瓦,他鄭重的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謝謝了哦!
吩咐胖象將作品收好,李逸站了起來,弗郎索瓦的華夏古董足足有兩大房間,而他現在,才剛剛看完了一面墻,最多也就再加上一個箱子,剩下的,還很是任重而道遠呢。
“哦,李先生,請您稍定,我這里還有幾件東西,想請您幫我看看,當然,如果您有興趣的話以仔細的談談。”
李逸微微一笑,看了羅果夫一眼,這家伙猜的果然沒錯,弗郎索瓦果然還藏著好東西!
“弗郎索瓦先生,您實在是太客氣了,能夠鑒賞您的珍藏,絕對是我的榮幸。當然,我對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興趣……”
李逸一邊客氣,一邊又慢慢坐了下來,這家伙,會拿出來些什么好東西呢?
弗郎索瓦笑著點了點頭,示意兩人稍等,抱起李逸挑剩下的那些卷軸放回原處,然后稍稍移動了一下腳步,打開了旁邊的那個保險柜。
“這是……虎卣(誘,三聲)?”
李逸一下子就屏住了呼吸,過了半晌,才小心翼翼的吐出了一口長氣,生怕驚擾了眼前那個被一只兇惡的猛虎抱在懷里的小人。
弗郎索瓦抱過來的,是一件高約36厘米名為虎卣的青銅器,是華夏古代鑄造的一件類似于神話象征或者是圖騰一樣的祭祀物品用來盛酒的器具。
目前,世界上現世的虎卣一共就只有兩只,大小形狀大同小異,都是華夏商朝晚期所鑄,可惜的是,卻都不在華夏。
這兩只虎卣,一只被在法國的池努奇博物館,另一只,則在日本的京都泉屋博物館。
虎卣的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非常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撐身體,同時構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雙赤足踏于虎爪之上,雙手伸向虎肩,虎則張口欲啖人。
就是這個造型,還曾經引起了虎卣命名上的爭議。
華夏學者認為這是虎食人,所以一開始將虎卣命名為“虎食人卣”。可是日本學者卻認為,這個造型代表著人與虎的和諧相處,代表著人物共處,天人合一,所以命名為“乳虎卣”。后來為了避免爭端,才統一為虎卣。
從青銅器人物表情和動作看,確實像是人虎和諧相處,可是,華夏出土的其他文物上,有很多虎食人的紋樣,所以實在不好說當年采用這個造型的匠人究竟是個什么意思。
不過這一點都不關鍵,關鍵的是,這件虎卣如果是真的的話,那么,它很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被現的第三只虎卣,而且,如果李逸愿意,它將屬于華夏!
華夏也將擁有自己的虎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