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雖然已經跨入了富豪的行列,而且時間也不短了,但從心理上來說,他還是沒有那種錙銖必較的概念,因為他的錢來的實在是太容易了。
可是譚默軒說的更有道理,他即便是再能掙錢,也比不過他想做的這件事的花錢速度。雖然他不會傻到投入到傾家蕩產,但如果想利用目前的這些資源盡量多的做點事情,那么就必須學會控制成本。
學不會怎么辦?那就找能夠控制成本的人幫忙!
而他找羅果夫,就是存了這種想法。可是從現在來看,如果他一開始的估價就存在偏差,或者是不好意思死命的壓榨羅果夫,那么,這樣做最多也就只能避免掉他最討厭的討價還價這個過程,到最后是占便宜還是吃虧,還真不太好說。
所以,他想讓譚默軒加入進來,一方面是對這個臨時組建的小團隊討價還價能力的一個加強,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的控制和監督羅果夫。而且,在估價方面,譚默軒這個已經在古董行當里混了十幾二十年的老人也能給他很大的幫助。
這就是李逸想到的解決辦法,從這次略顯倉促的配合來看,效果至少比他單槍匹馬干要好上不少。
任由羅果夫在那里舌燦升華的忽悠弗郎索瓦,李逸放松心情,開始打量房間里放著的數量眾多的華夏古董。
弗郎索瓦的地下室很大,看樣子是做了專門的擴建,整體面積還要超過地面建筑的面積。因此,他這個放置古董的房間也就比較大,差不多有50多平米的樣子。
房間的三面墻邊,都放置的有帶有玻璃門的貨柜,而空出來的那面墻上,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字畫。
李逸先看的就是這些字畫。
和之前他遇到的那些字畫不同,弗郎索瓦這里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華夏近代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幾幅徐悲鴻的作品。
徐悲鴻是華夏畫壇少有的水墨畫和油畫雙精的畫家,2011年,他的一幅設色紙本作品,《九州無事樂耕耘》剛剛創下2.66億軟妹幣的天價,2012年,他的一幅以華夏故事相馬為主題的油畫《九方皋》,就以1.02億軟妹幣的高價打破了自己油畫作品的拍賣紀錄。
這樣的畫家,在華夏歷史上絕無僅有!
從這上邊也可以看的出來,以畫馬享譽畫壇的徐悲鴻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會畫馬的畫家。
弗郎索瓦這里掛著的幾幅畫,就只有一幅《奔馬圖》,剩下的都是以人物為主題的油畫,看落款,正是徐悲鴻二十世紀初期旅游時的作品。
李逸先看的是那幅《奔馬圖》。
徐悲鴻的馬,有立馬、奔馬、雙馬、多馬等多種造型,根據尺幅大小,年代不同,價格各異,但均價都超過了1500萬。
在這幅《奔馬圖》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馬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這正是他慣用的手法。
畫中的奔馬,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的透視感極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迎面飛奔而來。
默默的點了點頭,李逸將視線移到了旁邊的一幅油畫上。其實,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界來說,都是比較難得的藏品,尤其是他的馬畫,更是熱門中的熱門。
但是對于現在的李逸來說,他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上邊。而且,從學習的角度,他現在連水墨山水都還沒大搞得明白,以后多半也沒太多精力去涉及動物,只是作為欣賞來說,對他的意義不大,所以他并沒有太大的興趣。
當然,如果能撿漏的話,他是不會錯過的。可是,越是近代的畫家,撿漏的機會就越少,這也是讓他無可奈何的地方。
欣賞完徐悲鴻的作品,李逸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旁邊的一幅立軸行草五言詩上。這是一幅水墨絹本的作品,落款是張瑞圖,鈐有張瑞圖和白毫庵主道人兩枚鈐印,除此之外,還有一枚鈐印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是四字,最后兩個字是“道人”,前兩個卻無論如何也看不清楚。
“什么道人?四個字……難道,這是一枚鈐印?”
李逸摸著下巴沉吟了一陣,決定不再琢磨,先看看其他特征再說。
其實,像是這種流傳了數百年,卻幾乎就沒有什么鈐印的作品,一般來說,都屬于真假難辨的作品。如果是名人之作,而又在相關典籍中再沒有記載,那么,要想辨別真偽,就只能從紙張和筆跡上去做文章,這個風險就比較大了,所以拍賣的價格往往都不會太高,但也正是最容易撿漏的一種作品。
張瑞圖可不是什么無名之輩,這家伙是和董其昌、邢侗、米萬鐘齊名的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而且,因為他的書風與邢、米、董三家迥然有別,屬于在當時流行的鐘繇、王羲之的柔媚風格之外另辟蹊徑,所以,即便不能說是凌駕其他三家,尤其是董其昌之上,但名頭卻著實不小。
而且,他還是一名卓越的畫家,這樣的人,他的作品會缺少鈐印?
“晚來山北景,圖畫亦應非。村路飄黃葉,人家濕翠薇。樵當云外見,僧向水邊歸。一曲誰橫篴,蒹葭白鳥飛。”
李逸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是北宋著名詩人林逋的一首絕句,而張瑞圖是明朝人,白毫庵主道人也是他的號之一,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幅字沒有犯這種低級錯誤。
再從筆跡來看,張瑞圖的風格和黃道周、王鐸、傅山諸人創立的奇倔狂逸風貌頗為相似,具體表現為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布局犬齒交錯,氣勢縱橫凌厲,共同構成強烈的力感、動蕩的氣勢,所以曾被贊為“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
而這幅書法,細看確實是筆法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和張瑞圖的風格非常接近,但究竟是不是他的作品,卻真的不好妄下斷論。
李逸又檢查了一下絹紙,心中有七八分傾向這是一幅真跡,但最后的判斷,還是要交給鑒靈牌。
一陣涼氣流過,鑒靈牌的鑒定結果中,卻出人意料的出現了兩個名字,張瑞圖,王鐸!
這竟是張瑞圖和王鐸共同創作的一篇書法!
李逸的腦海中飛快的掠過了王鐸的資料。首先,兩人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比王鐸大20歲,但卻僅比他早了8年逝世,絕對屬于同一時代的書法家。
而且,從名氣上來看,張瑞圖和董其昌共稱“南張北董”,而王鐸和董其昌又被人合稱為“南董北王”,雖然彼此間距離比較遠,但恰恰因為相距較遠,彼此作品的市場重合性較小,才更有合作的可能。
另外,從書風上看,兩人雖有不同,但若刻意互相模仿的話,確實是不容易讓人看出差別。
最關鍵的是,王鐸曾號癡仙道人,這個正好和那枚看不清的鈐印對的上號!
“這兩個家伙的關系居然會這么好?看樣子,回去得好好的查查資料,這種兩名大家聯手的作品,可是要比一個人寫的有價值多了。”
李逸一邊琢磨著,一邊湊過去仔細觀察那枚鈐印,因為心中有了答案,所以也隱隱的能看出來前邊兩個字好像是真有“癡仙”二字的輪廓……
只是,作為一名書法已經登堂入室,甚至都可以稱“家”的書法家,居然在起了疑心的情況下,都沒看出這是一幅二人聯手之作,除了佩服這兩個家伙水平高超之外,李逸的小臉蛋也有些紅紅的,丟人了啊。
瞬間,他就決定一定要把這篇書法帶回國內,至于想拿給誰看,你管得著嗎?
回頭看看羅果夫兩人還在一邊竊竊私語,李逸從口袋里掏出了放大鏡,湊到近前仔細看了起來。
“晚來山北景,圖畫亦應非……我擦,這兩個家伙實在是太猥瑣了,一共就十個字,居然互換了三次,這和貼身肉搏有什么區別?”
李逸也不是沒見過兩人合作的作品,只不過在畫上更多一些。只是,這種合作的作品,一般都是一人負責其中的一部分,絕對沒有像是這篇書法這樣,一句話五個字都要換著來寫。
莫非,他猜錯了,這兩個人其實關系并不好,所以才用這種方式來一決雌雄?
有可能哦,這樣正好也能解釋為什么字畫上竟連一個鈐印都沒有的問題,想來二人都是想贏怕輸,根本就沒有交給別人評判的意思,所以寫完之后就把字給藏了起來……
不對啊?要是這樣的話,他們豈不是更應該寫出各自的風格?又哪會像現在這樣,沒有得到提示的話,居然都分辨不出來這是兩個人不同的手筆!
李逸迷惑的撓了撓頭皮,還真是有點搞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