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79章:內外并舉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魏宮廷

  魏興安五年春季,工部已在魏國全國境內的三十座大縣,建造了「初等國立學塾」,且又在每一個郡級縣,建造了「高等國立學塾」,攏共約三十座初等國立學塾,以及十一座高等國立學塾。

  而汾陰作為河東郡的大縣,又是郡治所在,因此城內建造了兩座學塾,而兩座學塾,在工部的工匠建造竣工之后,便將其交割給了汾陰縣。

  如今的河東郡,亦是人才濟濟,軍隊方面有河東守、臨洮君魏忌,還有原司馬安的副將蒲坂尉聞封,管理民生的府衙這邊,則有寇正、劉病已、木子庸、尚陽等文治之臣,使得汾陰縣這座曾經飽受戰火的縣城,如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汾陰,以及桓王趙弘宣的封邑「安邑」,即目前河東郡最具繁榮潛力的大縣。

  當汾陰城內建成了那兩座學塾之后,寇正領著他的老師「尚勛」參觀了這兩座學塾,便將朝廷的種種政策告訴老師。

  當得知這兩座學塾是無償為教授河東郡子民學業而設時,年過七旬的尚勛拄著拐杖由衷地稱贊,既稱贊他們魏國君主趙潤的賢明,亦稱贊朝廷的仁政,畢竟在他看來,辦學育人,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且不知,這學塾教的是儒學、亦或是法學?”尚勛好奇問道。

  “儒法并舉、輔以旁門。”寇正恭敬地回答老師的疑問:“并且,朝廷不日還會送來授業的書籍,要求我等以此書籍教授學子。”

  “哦?”尚勛捋著胡須若有所思,半響后說道:“待那些書籍送達汾陰時,切記給老夫幾本借閱。”

  他很好奇,門生寇正口中那由「朝廷禮部刊印的書籍」,究竟是什么模樣。

  寇正當然不會拒絕老師的要求,恭恭敬敬地應下。

  大概十日后,送遞書籍的馬車,便沿著馳道抵達了汾陰縣,將那整整一車廂由刑部本署監察刊印的書籍,送到了這邊。

  而當日,汾陰令寇正便懷揣著幾本用于初等國立學塾的教材,來到了老師的家中,恭恭敬敬地遞給老師。

  尚勛拄著拐杖,坐在椅子上,審視著擺在桌案上的那幾本書。

  擺在左側的有四本,分別是《百家姓》、《寓樂》、《軼談》、《算術》,據寇正介紹,乃是初等國立學塾的教材。

  而擺在桌案右側,還有幾本,分別是《法論》、《墨言》、《陰陽學》、《名法》、《兵韜》、《儒學》、《傷寒論》、《縱橫論》、《本草論》、《地質論》等等,乃是高等學塾的教材。

  相比較《百家姓》那四本,后九本書籍一看名字就能猜到是高深的學術。

  但尚勛第一本翻閱的,卻還是《百家姓》。

  只見他雙手捧起書籍,仔細審視著書皮上那方方正正的「百家姓」三字,皺眉說道:“這不像是經人手抄,莫非就是你曾經提過的「印刷」之法?”

  “是的,老師。”寇正恭敬地回答道:“朝廷掌握了一種可以用器械抄書的工藝,據學生所知,十日內可抄書一千冊。”

  “哦?”尚勛微微皺了皺眉,隨即審視著手中的那本書籍,喃喃自語道:“福兮?禍兮?”

  仿佛是猜到了老師心中的想法,寇正微笑著說道:“老師放心,這種工藝,目前被朝廷禮部掌握,除非陛下或禮部批允,否則,旁人是絕無利用那等工藝,使書籍泛濫的。”

  尚勛愣了愣,隨即這才自嘲笑道:“呵呵,是老夫杞人憂天了……是啊,老夫想得到的事,那位明君,還有朝中的大賢,又豈會想不到呢?”

  說罷,他憂慮盡消,翻開書頁,仔仔細細觀閱起手中這本《百家姓》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呵呵呵,還真是如傳聞的那般淺顯易懂啊。”

  寇正在旁正要解釋,卻見尚勛點點頭又說道:“不過作為教授稚童認字的書籍,這已經足夠了。美中不足,這本書僅僅只記載了天下姓氏,不足以囊括平日所需,希望朝廷日后能予以完善……”

  說罷,他放下《百家姓》,又拿起了《寓樂》。

  翻開《寓樂》第一篇,即是《攘雞》,講述的是前宋國大夫與孟子的對話。

  文中大意為:

  宋國大夫對孟子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實行,怎么樣?”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都要偷取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說:‘請允許我減少偷雞的次數,每月偷一只雞,等到第二年,就停止(偷雞)。如果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就趕快停止,何必要等到來年呢?“

  在該篇的最后,書中又教導:知錯改正要及時,決不能故意拖延、明知故犯;做學問亦是如此,今日能做的事,不可拖延到明日。

  “這是……《孟子》?”

  尚勛臉上露出幾許驚訝,但更多的則是驚喜,仿佛是瞧見了什么新鮮而令他感興趣事物的驚喜。

  他迫不及待地粗略翻閱全篇,只見這本《寓樂》中,大多都是講述儒家圣賢的經典言論,以生動的小故事在闡述道理,勸人學好、勸人向善。

  雖然全文編的很淺,遠不如摘取的《孟子》深奧,甚至于全文還有許許多多的注解,但正應了那句話,話淺道理卻不淺。

  “好書!”

  尚勛拍了一下桌案,笑著說道。

  他原本對朝廷編著的教材書籍還有一些擔憂,生怕朝廷誤人子弟,但就目前看來,朝廷比他更明白如何教育稚童,他完全是杞人憂天了。

  第三本,他拿起了那本《軼談》,仔細地觀閱了第一篇「百羊滅敵」,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原來是小說家的書……唔唔,原來如此,不曾想這個小說家,竟然還有這等功效。呵呵呵……”

  在隨便翻了幾篇后,他便將《軼談》放下了,畢竟他對這些夸張的名人軼事并不是很感興趣。

  繼而,他又拿起了《算術》。

  此時,寇正在旁說道:“老師,聽說這本《算術》,是前人無名氏所著,此后被雜家所記載。此番雜家獻于陛下,又經陛下親自修正、補充,并且朝廷在公文中明確表示,國立初等學塾必教算術,甚至于,禮部亦對外透露,日后的考舉,亦會在考卷中相應增加算術的比重……”

  尚勛一邊觀閱著《算術》,一邊點點頭說道:“高瞻遠矚,那位年輕的陛下,真是高瞻遠矚啊!”

  說著,他又放下《算術》,將目光投向桌上那些高等學塾的教材書。

  既然是高等學塾的教材書,其文中講述的學術,自然要比初等學塾教材精深地多,《法論》、《墨言》、《儒學》、《本草論》、《地質論》這種他還算能看懂,可《兵韜》、《陰陽學》、《傷寒論》這種,他就幾乎看不懂了。

  而其中的《名法》,他更是絲毫都看不懂,他實在不知名家究竟在講些什么東西,比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等等,還有什么「堅白論」、「白馬論」。

  不得不說,這本書尚勛觀閱的時間最長,但是卻毫無收獲,最終只能訕訕地搖頭自嘲,自嘲自己的資質,還真是無法看懂名家的書籍。

  不過這也難怪,事實上這本《名家》,縱觀整個魏國,也不見得有幾個人能看懂。

  但不可否認,掌握了其中知識的人,無一不是天資聰穎、且口似懸河的辯才。

  “好啊。”

  撫摸著這些珍貴的諸家學論經典,尚勛不由地看向寇正,心中有些感慨,忍不住說道:“陛下拓寬了平民向學之路,此舉,誠然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寇正深有體會地點了點頭。

  畢竟他也是平民出身,若非故鄉有尚勛這位博學的氏族之后收他為學生,教授他學業,他又哪里有機會接觸學識,最終通過考舉步上仕途呢?

  若沒有遇到尚勛,或許他寇正這會兒正在田里務農,或者在山上砍柴,借此糊口謀生。

  在這個年代,平民子弟想要接觸學識,真的是非常艱難。

  此時,尚勛站起身來,拍了拍寇正的臂膀,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英明,授爾等千秋之利、萬世之基,你身為汾陰令,切記不可懈怠、不可疏忽。”

  “學生謹記。”寇正拱手拜道。

  次日,寇正便在汾陰廣收幼齡稚童,雖說朝廷建議是八歲到十二歲的稚童,但這只是建議,也并非絕對標準,事實上只要是有心向學的,哪怕年紀已過十五、十六,初等學塾還是會招收的。

  而另外一座高等學塾,那招收的標準可就嚴格地多了。

  朝廷明文規定,只有通過了鄉試、縣試的學子,才有資格入學郡內的高等學塾。

  除此之外,朝廷亦更改了考舉的方式:除非有人舉薦,否則,只有入學高等學塾的學子,才有資格參加考舉——之所以保留了舉薦制,那是為了安撫貴族、世族,給這些特權子弟一點特殊待遇。

  說起來,考舉的改制,讓準備參加考舉的學子們有些不滿。

  畢竟往年他們只需通過郡試,就能獲得前赴王都參加會試的機會,但今年朝廷改了制度,要求這些年輕學子必須到各自郡內的高等學塾就學,另外學習知識。

  本來,這些學子很不以為然,畢竟他們彼此都是各縣的佼佼者,自認為學業已小有成就,可待等他們懷揣著不滿的心情到了各郡的高等學塾,看到那些《法論》、《墨言》、《陰陽學》、《名法》、《兵韜》、《儒學》、《傷寒論》、《縱橫論》、《本草論》、《地質論》等等書籍,他們這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只是井底之蛙。

  按照朝廷的要求,《儒學》、《法論》、《墨言》、《兵韜》這四本是必修科目,而其余幾個科目屬于選修,于是乎,法家子弟只能捏著鼻子去看儒學,而儒家弟子,也能強行按捺心中的不滿,去觀閱《法論》、《墨言》。

  而在此基礎上,各學子們也選擇了一些輔修的科目,有純粹充當課外讀物的小說家書籍,也有高深的《陰陽論》、《傷寒論》、《縱橫論》等等,至于《本草論》、《地質論》、《傷寒論》這幾本,選擇的學子相對較小,但也并未沒有。

  最少的,莫過于名家的《名法》,一來是名家此前自從被按上了“詭辯”的惡名后,名聲很大,二來是書中講述的那些理論道理,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懂的,只有那些天資聰穎、邏輯能力強的學子,才能看得懂名家的那些理論,否則,就書里那些話,還真是很容易就讓人頭暈目眩。

  待等到五六月的時候,除了河套、河西等地處邊陲的郡尚未完全落實學塾就讀學子以外,其余幾個郡,無論是初等學塾還是高等學塾,都已經有許多學子就學,至于教授這些學子的老師,一部分是由當地郡守從本地招募,一部分則是由朝廷派駐。

  不能否認,由于初次嘗試這種教學模式,期間難免會出現問題,比如,儒法兩家的學子抗議朝廷強迫他們學習彼此的學論,還有就是一部分老師跟不上教學,可能懂得還沒有那些自學的學生快,但鑒于魏王趙潤以及朝廷的強勢,這些抱怨也好、牢騷也罷,都被壓了下去。

  對此朝廷講得很明白:除非你放棄考舉,否則,儒、法、兵、墨這四門就是必修課,日后的鄉試、郡試、會試等等,也會圍繞著這四門學術來頒布考題。

  此時,諸學派子弟,終于明白了「主修」與「輔修」的真正含義,且儒、法、兵、墨四家,為自己學派占得了一席之地而慶幸不已——這簡直就是朝廷在為他們擴大聲勢啊!

  而作為輔修的那八門學術,雖然羨慕儒、法、兵、墨四家的地位,不過對自己學派能占得輔修一席之地,倒也頗為滿意。

  比如名家,自從被按上‘詭辯’的惡名后,那真的是很難招收什么學生。

  而醫家、陰陽家等等,跟儒法墨三家比起來根本就是小家學術,若沒有魏國朝廷支持,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興旺起來。

  至于最最慶幸的,莫過于小說家。

  小說家編寫的《軼談》,是唯一一本并不局限于國立學塾的書籍,在魏王趙潤的授意與朝廷的默許下,小說家的這本《軼談》,被禮部大量印刷,在各地均有銷售。

  再加上售價便宜,因此,這本《軼談》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魏國,成為了許多各階層人士打發時間的書籍。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這種書,但不能否認,貴族子弟們買了這本書,平民百姓也買了這本書,甚至于,就連軍隊的兵將,亦想辦法弄到了這本書。

  據說,河西守司馬安在看到書中以他為原型的「百羊滅敵」典故時,素來陰沉穩重的這位大將軍,當著麾下兵將的面忍不住呵呵笑了出聲,被河西軍的兵將譽為‘罕見奇觀’。

  而同樣的,像河東守、臨洮君魏忌,上黨守姜鄙,河內守、燕王趙疆,還有商水軍的伍忌,鄢陵軍的屈塍,魏武軍的韶虎、龍季等等,皆因為這本《軼談》而名傳整個魏國,曾經許多對這些本國將領并不熟悉的魏人,通過這本書,對這些位將軍從此耳熟能詳。

  甚至于一些好事之徒,在閑著沒事的時候,忍不住探討「究竟哪位將軍更加勇武」這種話題,且爭論地興致勃勃,變相地再次擴大了司馬安等魏將的知名度。

  不夸張地說,雖然這本《軼談》被很多文人看不起,但不能否認,其實它才是最最成功的。

  出版《軼談》且銷售于各地的錢,禮部收取了一部分作為成本費用,其余則交給了小說家的領袖周初。

  看著那滿箱滿箱的魏國金圜錢,周初以及其余小說家的門徒們,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他們此前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小說家有朝一日居然還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見這些小說家子弟似乎因那些錢財而震驚,親自前往的禮部尚書杜宥,一邊暗自稱贊魏王趙潤的先見之明,一邊叮囑周初等人,希望他們不忘初心、再接再厲,寫出下一本作品。

  并且,杜宥還將國內市面上對《軼談》的反響,告訴了周初等人——無需贅敘,在這種缺少娛樂方式的年代,忽然間出現這樣一本有趣的書籍,當然會立刻風靡全國。

  “尚書大人放心,也請陛下放心!”

  在得到杜宥的提醒后,周初等人立刻收斂心神,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錢財而迷失了抱負。

  是的,就算是一直被人看輕,就算是沒有什么核心思想理論的小說家,也希望更多的人觀閱自己的作品,談論自己的作品。

  在《軼談》大獲成功的激勵下,周初等人立刻就編寫了第二期的《軼談》,在這一期的《軼談》中,他們不再局限于魏國的名將,而是按照魏王趙潤此前的授意,亦添加了魏國的文臣,以及地方的縣令。

  比如十幾年因為楚國進攻一事而犧牲的召陵縣縣令「陳炳」,寧死不屈、從容赴死。

  在周初等人的筆力渲染下,「召陵縣縣陳炳」,在魏國一下子就上升到了“英雄”的層次,成為了「文人傲骨」的典范之一。

  而除此之外,周初等人亦不忘向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其他十一門看不起他們的學派示好,描繪了一個個其他學派名人的軼事,這使得其他學派對小說家的看法稍稍出現了變化:這個小說家,還是有點用的嘛!

  于是乎,小說家的周初等人,破天荒地被儒家、法家、墨家邀請,邀請到各學宮做客。

  此后,就連縱橫家、名家等等,亦相繼邀請小說家。

  這也難怪,畢竟小說家根本沒有他獨特的學派理論思想,純粹就是消遣用的書籍,這樣的學派,是根本不足以成為其余學派的對手的。

  第二期的《軼談》面向魏國境內后,反響依舊火熱。

  甚至于到后來,這本《軼談》逐漸向其他中原國家擴散,期間,引起了個別人士的不滿。

  比如,韓將靳黈在看到這本書后,就感覺很傷。

  事實上,靳黈亦是一位正值而且忠君愛國的韓國將領,但因為他在書中作為「魏將姜鄙」的對手,因此,他被小說家巧妙地寫成了反派。

  “我何時曾在陣前挑釁那姜鄙啊?”

  看著書中的自己,靳黈哭笑不得,他可沒有像書中的那個‘靳黈’那樣,在戰前用粗魯粗劣的言語刺激姜鄙,使得姜鄙大怒之下,裸衣奮戰,最終擊敗了那個‘靳黈’。

  再看到后面書中的‘靳黈’在見識到姜鄙的武力后大驚失色,倉皇逃走,靳黈哭笑不得之余,只感覺臉上羞臊不已。

  事實上,當年姜鄙打下安邑,可是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而靳黈選擇撤退,也只是戰略性撤退,根本不像書中描述的那樣,是被姜鄙給打怕了。

  一想到過不了多久,全天下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當時是畏懼姜鄙而棄城逃跑,韓將靳黈就感覺很傷,簡直生不如死。

  有類似感觸的,還有楚王熊拓。

  因為在《軼談》中一篇講述魏公子潤保家衛國的篇目中,就曾出現一個反派人物叫做「楚拓」,最初威風凜凜,最后卻被魏公子潤以弱勝強擊敗——這豈不是就在影射他熊拓么?

  “孤幾時向那矮子搖尾乞憐?混賬東西!”

  熊拓一怒之下就將那本《軼談》丟入了火盆。

  除韓楚兩國外,《軼談》亦很快傳播到衛國、魯國、齊國、秦國等其余中原各國境內,再次擴大了魏國的名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