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當時的儒家學說分為李珥李粟谷的畿湖學派。
以及李滉李退溪的嶺南學派。
這兩派由學術分歧,而引申為政黨斗爭。
李滉的觀點,承自朱子理學,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深信朱子深求其意’,故而他的學說與理學一樣,主張的是理極無尊對。就是理是至高無上的,理發而氣隨,這就是理氣互發之說。
而李珥的觀點,則是明確反對老師李滉的主張,他認為理氣就猶如陰陽太極一般,互為始互為終。
李滉繼承而發展了朱子學說,而李珥則提出了質疑。
當然為何從理氣之論,而引申為政黨之爭呢?
那下面要一步步說,理氣之論可以引申為義利之辯,王霸之辯,知行之辯。
李滉學說看來,知是理,行是氣,先知后行。
而李珥學說則,人有三等認知,下者讀書明理,中者讀書而思明理,上者躬踐其事而得真知。
此外還有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等等,都從理氣之說而發端!
而在義利之說上,李滉學說則是認為義是理,利是氣,如此就應該以義導利,以義制利,而三綱五常是恒久不變的真理。
而在李珥看來,應當義利并舉,比如老百姓吃不飽飯起來造反,在李滉學說看來就是不義之舉,但在李珥看來老百姓有吃飽飯的權力,民窮財盡則勢必為賊。不可單純以道德來衡量,而是應該以民為本。
所以說兩等學說都是有一套獨立的邏輯架構的,而這些獨立邏輯也是他們用之治理國家大事的理論根據。
因此林延潮說義利之爭,可以引申到義利,王霸之辯上,由此李德馨乘機抓住機會質疑。
所以到了李德馨質疑明朝出兵救援是為了大義,還是私利時,大多數人下意識的觀點就是利是不對,應該是因義而興兵。
這也是柳成龍,李德馨方才鋪墊的原因所在。
柳成龍,李德馨認為自己占據了大義的高度,但林延潮聞此卻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柳成龍道:“李大人之言雖是冒失,但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今大人若以出兵替東國抵御倭寇之恩,讓我朝分國?不知是否挾恩之舉呢?”
眾朝鮮官員們紛紛言是。
屋子里一派附和之聲,他們雖用朝鮮官員低語,但意思都是支持柳成龍的無疑。
林延潮始終保持著平坐的樣子道:“柳左相,好比有位孤寡老人,屋子年久失修,遇雨則漏。一位后生心生憐憫為其修補屋子,不取一分一文。而孤寡每日修屋之后,老人給后生以金錢,如此我等以為后生是貪圖錢財嗎?”
“再譬如老人只給后生一碗飯。如此我等以為后生是貪圖一碗飯嗎?”
“或者老人不給一碗飯,只是些感激之語?難道我等可以以為后生是貪圖老人給予虛名?”
“何為義?義就是合宜,合宜就是合乎于人心,這才是禮字!到底是給予金錢,給予飯食,甚至感激之言,不是看后生要多少,而是當看老人能夠給多少?”
林延潮身旁陳濟川,吳幼禮都是點頭。
而柳成龍等朝鮮大臣,則是無不羞愧。
林延潮正色道:“今日我大明興師討伐倭國,挽貴國于水火之中,爾以為我朝天子是貪圖朝鮮之感激?或是區區一碗飯食嗎?如此致我大明皇帝于何地?”
李德馨正要俯身再度道歉,柳成龍卻伸手一止道:“上使之言,句句不離義利并舉,這是一分為二,而不是合二為一!難道上使可以否認義利之間,義在利先,以義導利嗎?”
面對柳成龍的質疑,林延潮失笑道:“柳左相,又說回到理氣之辯嗎?”
“聽吾一言,朱子曾有云理有動靜,何為動靜呢?就如太極之有陰陽一般,陰陽之間此消彼長,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
“但無論如何變化,當你之目光投注到太極上一眼的霎那之間,圖上的陰陽卻是分明的!這也是朱子所言始信真源行不至,倚筇隨處弄潺湲!”
“所以理有動靜之分,是因不用時,合二為一,而用時,要一分為二!義利二字恰如陰陽,如同道心人心之精微。所以從來沒有什么義利并舉,而在于合宜?而合宜是即是要講義也要講利,這就是一分為二。眼下我大明救貴國與存亡之際,如此大恩,貴國又當如何極力報答,以便合宜,合乎于義字?”
“現在吾不過是提一個分朝之議,對于貴國國土沒有半點減損,對于貴國子民沒有半點傷害,而今貴國卻口口聲聲反對再三,難道這大義只用在約束我上朝,而不在于貴邦嗎?”
柳成龍提出的話每一句都被林延潮所反駁。
好一個動靜之分,義利之辯!
李滉與李珥,東人黨和西人黨幾百年來爭論就被林延潮一言道破。
李珥義利并舉最大的破綻,在于這是二元論,而不是一元論。所以他到最后也不得不回到義在利先的路線上來。
林延潮當然也沒辦法,挑戰理在氣先,義在利先在古人心底的地位。
但是林延潮反過來卻以朱熹的詩而論,我不否認有個真理的存在,但是恰如整條河水的真源一般,我們是走不到的,正如明月映萬川那明月,我是可以看得到,但是卻是走不到的。
不過我們走到某個具體的溪流旁時,卻可知道這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就要從兩分法來看待問題了,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一了。
柳成龍深知無法反駁,因為林學的邏輯同樣的強大。因為他的每句話都在完整的邏輯下擊敗了自己。
先是儒家的義利對立,含有利的義并非是義。引申為明朝幫助我朝鮮既然是大義,即不可對我朝鮮提分國這樣的要求。
眼見義利對立不成,然后退而求其次,義在利先。你們明朝講大義,我們朝鮮自然會回報,但這回報你不能強要,我們要自己給。就好比你給我修個屋子,免去了雨天在屋打傘之苦,但我只是感激你幾句就完事了,但實際你家中家財萬貫,也就是大義小利。
林延潮則說不行,權力與義務是相等,也就是義和利必須要并舉,這可不是什么二元論,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從利人利己兩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我們明朝拯救你們朝鮮于滅國的路上拉了回來,這豈是你們幾句感激就可以完事。
放到過去這是‘興滅國,繼絕世’,人家對你有如此大恩,你也當力所能及地報答,而你們這些東人黨,口口聲聲義利不兩立,義在利先,就是用來賴掉我們明朝的救國之恩嗎?連個小小的分國意見都敢反對,當初朱子的理學就是這么教導你們的嗎?
林延潮一席話說得滿堂朝鮮官員是啞口無言。
論國力,朝鮮還指望明朝撐著,論舌戰,他們也是遠遠不如林延潮。
今日如此的兩國談判,柳成龍是完全敗下陣來。
柳成龍當即道:“上使的意思,下臣已是完全明白了。若非宋總督,李提督率軍入朝相救,憑著鄙邦一己之力早就滅國了。明國對我朝鮮確實有興滅國之大恩!”
“我們朝鮮并非忘恩負義之輩,至于上使的請求,下臣會如實全部轉述給國主及世子殿下!”
林延潮點點頭道:“有勞柳左相了。貴國士民的英勇奮戰,吾皇也是看在眼底。聽聞三京皆遭倭寇涂炭,貴國國主,王世子無處棲身,這一次特意從內帑撥出兩萬兩給貴國主,王世字修葺居所,讓他們有一個安身的地方。”
柳成龍當即俯身道:“多謝大明皇帝陛下之隆恩!下臣代國主再次謝恩了!”
林延潮道:“不妨事,吾這一次入朝,人生地不熟,還請柳左相立即派一名合適的接洽官來!另外分國之事,也請貴國主立即拿出主張來。”
說到這里,林延潮已是捶腰露出疲色。
柳成龍見此即道:“如此下臣告退,還請上使先行歇息!”
“可以。”
當即柳成龍退出了使館,左右朝鮮官員都是擁上前來,有人道:“左相,這分國之策萬萬不可答允明朝啊!”
也有人道:“那有什么辦法?明國經略大臣都已是放出話來了,這絲毫不容我等商量啊!”
柳成龍不動聲色,緩緩地戴好了官笠然后道:“眼下唯有立即稟告國主與世子了,世子那邊我會去交待,至于國主那邊恐怕還是要一位得力的官員,你們誰去?”
眾官員默然一陣,然后李德馨道:“下官無能,沒能勸服明國經略,既然如此下官愿向國主領責,并通報此事,然后以死謝罪!”
柳成龍看了李德馨一眼立即斥道:“倭寇未驅逐八道之外,汝如何敢說一個字,諸位也是無論如何必須忍耐,努力周旋于明國,以為東山再起之機!”
眾官員一并稱是。
然后柳成龍,李德馨各自乘馬離開車輦館。
臨去時,柳成龍不由駐馬回看,想起館中的林延潮,深感這一次遇上了極厲害的對手。精明強干不遜色于以往打交道的兵部尚書石星,且堅韌之意更令他覺得對方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那等人。
Ps:明日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