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明文魁

  聽了王士琦的話,林延潮點點頭,雖不是自己心底理想的辦法,但是已經很接近。還是那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了,其實很多辦法不用自己這個現代人提,古人自己就自然而然想到了,很多時候,大家的見識都是困于制度,或者是人為想出的困難。

  比如兩淮鹽法,林延潮提出的綱運法,就是萬歷四十五年時袁世振提出的。林延潮主要借這個辦法,籠絡梅家,以及兩淮的鹽商,用以支持自己復官。

  至于王士琦的辦法,只要不是太離譜,自己都會贊成,因為他的目的就是開海,然后用此打造自己的政治同盟,且凝聚自己的鄉黨。至于日后如何,自己再親力親為就是。

  所以林延潮當即起身,面上當然是萬分欽佩地道:“世兄所言極是。”

  王宗沐老成持重一些,則是推脫道:“犬子此乃書生之見讓老弟見笑了,不可當真,不可當真。”

  林延潮看了王宗沐一眼,心想王士琦提出的辦法,未必沒有王宗沐的想法在其中。

  林延潮道:“細節上還可以商榷,但沿著此道去做,將來是可以利國利民。老先生,晚生現在是在野之身,但卻知道位卑不敢忘國的道理。”

  王宗沐聽了林延潮之言神色一動,看了王士琦一眼卻見他有幾分按捺不住,心想或許將來我王家在朝堂上東山再起就著落在此人身上。

  “誒,老弟你這不是位卑不敢忘國,而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王宗沐當即道,“這樣吧,若是老弟真能為開海尋出一條可行的法子,老夫雖說告老多年,但在同鄉間有些薄面,朝堂上也有些故舊屬僚,卻也可以為老弟奔走一二的。”

  林延潮聞言大喜,當即稱謝。

  如此林延潮在王家如此小住了幾日,同時王宗沐也將林延潮介紹給臺州籍的官員,與地方官。

  林延潮現在雖說辭官,但隨時可以召還朝廷,甚至還可以一步拜相。而且對方如此年輕,在內閣里熬上幾年,擔任首輔也是很有可能。

  此外更不用說他的三元名聲。

  所以林延潮雖沒有提及自己主張開海的事,但臺州官員上下都是隆重接待。

  不過見面時王宗沐也會試探官員對于開海之事的意見,不少官員雖是覺得高層的壓力,以及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但都覺得是可以支持的。

  這讓林延潮感覺自己這一趟來到臺州實在是不虛此行。

  終于林延潮到了離開臺州返鄉的時候,王宗沐親自送林延潮離城。

  林延潮與家人,學生乘船過江山縣,再從江山縣至青湖舍舟就陸,走仙霞古道返鄉。

  走在道上已是臨近年節,這條古道本就是艱難,又兼市斷斷續續的下雪極不好走。雖說在江山,林延潮雇傭了不少挑擔人,但行路上還是有些艱難。

  第一日冒雪行路,越山坑嶺到了嶺下借宿。

  到了次日兩名轎夫挑夫夜里害病無法前行,于是林延潮給了二人銀子遣散后,自己也舍了轎子,讓妻兒坐在里面,親自在古道上跋涉。

  從這里登山有兩條路,一條路從丹楓嶺行,這是大道卻遠,一條路從白花巖走,道雖小卻近。

  眾人走了大道,但即便如此仍不好走。

  山間寒風呼嘯,割在臉上生疼,林延潮稍稍站定,放眼望去山嶺下已是白雪茫茫,而遠峰則籠于云霧之下。

  上一世年輕時,氣也不喘的走這么多路也不是問題。

  但這一世得了文弱書生的毛病,平日里多走一些路就有轎子馬車代步,卻是令自己有些懶散了。

  林延潮穿著蓑衣斗笠跋涉在盤山古道上,拒絕了展明,陳濟川的攙扶,一路與徐光啟,徐火勃他們邊走邊聊,偶爾的時候也不說話,一個人走在道上靜靜地沉思。

  人在疲倦時,反而有的時候思維格外的清晰,天馬行空不著痕跡,

  真的累了,林延潮就立在山石上歇息,放目回覽來時之路,盤恒在山嶺的仙霞關口,及遠方的山河。

  真如‘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所言,這一番艱難的跋涉也是一等對自己的錘煉。

  如此到了午后,林延潮與學生們簡單吃了一些繼續行路,雪下得更大,一邊走一邊抖去蓑衣上的積雪。

  行路艱難,改革變法也是艱難,但沒有來由人在道上,四面都是荒郊野嶺,無處容身,就算天上是下刀子也是要硬著頭皮走下去的。

  十年前自己出此路而赴京,十年后自己走這條路回鄉,一來一去,自己已非當初那個出閩的少年,而十年后天下又因自己改變了多少。

  難道如這古道,千百年后仍是如此,卻不見千百年前的人,或許人過之后定留有足印吧。

  邊想邊走,林延潮繼續邁步前行,終于邁過最艱難的主峰,到了下山時,古道卻仍有一番艱險,所幸快到嶺下道旁有一處山村可以歇身。

  山村小地沒有什么吃食,只有本地人稱作的銅鑼糕幾籠,眾人當即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在村里借宿了一晚。

  數日后抵浦城,然后林延潮即前往城東一處宅院。

  宅院上寫于府二字,門庭冷清,但顯然曾經繁華過。當年林延潮進京趕考時,就在浦城他在濂江書院的同窗于輕舟的家里小住過兩日。

  林延潮遞了帖子通了姓名,門子大吃了一驚當即道:“真的是狀元公?老爺當年的同窗?你沒有騙我?”

  林延潮失笑道:“狀元又如何?我又為何要騙你?”

  這名門子立即飛奔入內通稟,片刻后一名身穿孝衣,腰系麻繩的年輕人匆忙迎了出來一見林延潮即是拜倒。

  林延潮見此吃驚道:“怎么于兄他仙去了?”

  那年輕人哭著道:“回稟世伯,家父三年任縣學訓導后,身子一直甚好,半載前害了急病就故去了。”

  林延潮長嘆一聲,當即入廳拜了于輕舟的神主。

  此刻他不由想起當年同窗種種往昔之事,他與于輕舟交情一向甚好,但這一番回來故人卻少去了一個了。

  林延潮心底不舒服,等到于輕舟的兒子說話,二人才至偏廳坐下。然后林延潮開口問道:“賢侄叫什么名字?進學了沒有?”

  對方答道:“小侄名叫滄江,去年方才進學尚未取字。”

  林延潮微微訝異然后道:“貴庚幾何?”

  “將十五。”

  林延潮贊許地點點頭又問了幾句,覺得對方談吐清晰,思路敏捷更是滿意然后問道:“我此來里府看門庭有些冷清,不知家中是否有難處?”

  說到這里于滄江,想起于輕舟過世后,教諭同窗的白眼,親戚之間的世態炎涼。

  想到這里于滄江反而道:“不瞞世伯,確實不如當初,但所幸家里還有幾畝薄田,小侄身為生員可以免役,加之縣學里又按時給廩米,所以日子還算過的。”

  林延潮當即對陳濟川點點頭,陳濟川出外后,又入內捧了一封銀子來。

  林延潮道:“我與你父親當年在書院讀書時,大家同一寢室,抵足而眠談古論今,好不快意。這里是五十兩銀子,還有幾件表禮本是贈予于兄,請小侄收下吧。”

  于滄江當即起身道:“實不敢當,先父在時曾多次提及與世伯的交情,他說他雖卑微,但世伯平素肯與他都有書信往來,足見世伯是念舊情,看重與他這份同窗之誼,故而世伯官雖高,但他也不敢有任何相求的地方。眼下家父不在了,小侄若是替他授禮,豈非有違先之志。”

  林延潮嘆了口氣,確實這么多年來于輕舟確實從未求過自己什么,如此的情誼。

  林延潮見于滄江如此欣然道:“有子如此,于兄可以含笑九泉了。不過表禮還是收下吧。”

  說到這里林延潮從袖子取一封自己的帖子交給對方道:“什么時候都可持貼來尋我,或是有什么難處也可求地方官員幫忙。”

  于滄江聞言知道這封帖子對于他而言意味著什么,這比那五十兩銀子更貴重不知幾何。

  于滄江深吸一口氣,目中泛淚當即道:“小侄謝過世伯。”

  說完于滄海收下帖子。

  林延潮見此點點頭,然后離開了于府。

  隨即林延潮回到客棧,客棧里人倒是很多。

  林延潮正要回房,卻見一人突然道:“這不是狀元……”

  林延潮看了對方一眼,卻露出疑惑的神色,對方當即驚喜交加地道:“真是狀元公,你不認得我,當然了小人小人是林大有,你真是貴人多忘事啊。”

  林延潮道:“這位兄臺,我們見過嗎?”

  確實以林延潮過目不忘的本事,他是不會碰到不認識的情況。

  那人滿臉堆笑地道:“小人住在城關,當年住在城關,后來到了濂浦林家當差,再后來大老爺賞識,大老爺就是名諱士升,就是他給了我本錢來浦城經商。說了這么多,讓狀元公見笑了,當年狀元公回鄉時,小人曾遠遠在旁看了一眼,狀元公文曲星一般的人,小人就牢牢記在心底了,狀元公這時不是應該在京里當官嗎?”

  林延潮聽他絮絮叨叨地說完,也算心底了然隨口道:“原來如此,幸會。”

  說完林延潮正琢磨如何不讓他將自己的行蹤說出去。

  卻聽此人道:“哦,對了,狀元公這一次回鄉是探視,前幾日聽聞似乎有位老爺子臥病在床啊。”

  林延潮聞言身子一震,頓時問道:“什么?此言當真?”

  對方嚇了一跳,當即道:“狀元公,小人……小人……也是聽旁人說的。”

  林延潮急問道:“哪個旁人?”

  林延潮追問一番,對方雖說不清楚,但自己放心不下。當即林延潮對陳濟川道:“立即拿我的帖子去縣衙們找知縣。”

  陳濟川當即稱是。

  林延潮又對展明道:“讓夫人及火勃他們立即收拾行李。”

  沒過多久,客棧外人聲鼎沸。

  客棧老板與住客都不知發生了什么時候,卻見客棧外面官兵封道,片刻后一名青衫官員率著一眾官吏當即到了客棧門前,然后朗聲道:“浦城縣知縣陳有榮求見部堂大人。”

  林延潮從客棧里走出來,這時他不過穿著一身素凈的袍服然后道:“原來是陳知縣,實不必如此大動干戈。”

  “下官不敢,部堂大人這一次榮歸故里,下官身為當地的父母官應出境內遠迎才是。”

  “不敢當,”林延潮淡淡的道了一句,“這一次林某有事勞煩陳知縣,還請陳知縣幫忙。”

  陳有榮聞言頓時汗如雨下,人家一個三品部堂都要勞煩得自己,如此事情肯定是十分難辦且棘手的。

  但到了這時候陳有榮只能硬著頭皮道:“部堂大人有什么吩咐,下官萬死不辭。”

  林延潮看了對方一眼,當即道:“陳知縣不必如此,林某有急事返鄉,希望陳知縣能從本地調一艘快船以及熟練船工就好。”

  陳有榮聞言如釋重負,就這點小忙,林延潮還要說得如此鄭重當即道:“下官這就去辦。”

  當日林延潮即浦城知縣那借用了一艘官船然后從水路返鄉。

  因為亮出了身份,這一次路途順利了許多,此刻林延潮已是歸心似箭。

  到了年節之前,林延潮終于抵至了省城。

  卻說現在省城里主政的福建巡撫為趙參魯,浙江寧波人,隆慶五年的進士。

  左布政使宋應昌,浙江仁和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

  右布政使費堯年,江西鉛山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

  這布政司里,費堯年雖說是二把手,但在省城官場上卻要排到第四位,還要在巡撫,巡按之后。

  費堯年資歷很老,是首輔申時行的同年,而且乃鉛山費家的子弟,他的祖先就是二十歲狀元及第,三度入閣,最后擔任首輔的費宏。

  費堯年在這個位子上,雖說大事他做不了主,但也還是在熬資歷。

  這一日福建巡按稱病還鄉,他去送了送。

  出城后到回到驛站休息了一陣。從省城的三山驛到浦城的小山驛,一共是一千多里路,他眼下位高權輕,因此官場上很多迎來送往的事就由他來擔任。

  雖說這樣迎來送往的事對于他一名右布政使而言是一件很丟份的事,而且費堯年也沉得住氣,平日對此安之若素。

  迎來送往怎么說也是一樁人情,這些官員離任后無論如何,將來總有東山再起的時候,若是有人想起自己,那么位子上就可以動一動了。

  費堯年休息了一陣,喝了一碗茶,尋思著差不多功夫,就可以直接回衙了,算著左布政使宋應昌這時候也應該回衙了,所謂王不見王,能不見還是不見的好。

  費堯年正要啟程,這時三山驛驛丞前來稟告道:“啟稟蕃臺,前面驛站有消息,前禮部左侍郎林三元明日就要回鄉。”

  “林三元,就是那三元及第的林宗海?”費堯年當即可是吃了一驚。

  驛丞滿臉堆笑地道:“除了他咱們大明難道還有第二個姓林的三元嗎?他這一次從浦城乘船回府了,這可是一件大事啊。”

  費堯年聞言點了點頭,他怎么不知道林延潮雖是辭官致仕,但從旨意上來看圣眷猶在,他的老師申時行也是在朝首輔,大權在握。

  朝廷隨時可以將他啟用,一道旨意即可回京官復原職,甚至入閣拜相。

  如此人物回京,不說地方如何了,自己身為地方官員首先不可怠慢,禮數是一定要周全的,萬一在哪里不注意的得罪了人家,對方給自己隨便使個絆子,將來仕途就沒有希望了。

  費堯年心底雖這么想,面上卻不動聲色地問道:“此事本院當然知道。這一次林部堂可是衣錦還鄉啊,現在咱們在籍官員中數他官位最高吧?”

  驛丞笑著道:“藩臺大人高明啊,正是如此啊,之前陳文峰公雖官至兵部尚書,但因張江陵牽連官位被革,病故于路途中,還有濂浦林家的老尚書前年也是病故,所以現在我省城在籍致仕官員里屬林部堂官位最高。”

  費堯年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如此我等上更不可待慢了。人家明日就到,雖說是匆忙之間,但你也要湊備起來,先派人到前面迎一迎,看看林部堂明日什么時辰到省城,他有什么話要叮囑的?無論他提什么,你不必稟我,務必先準備周全了,本院則去稟告宋藩臺。”

  驛丞當即稱是。

  費堯年立即出了驛站坐上轎子后,隨員問道:“老爺是回衙嗎?”

  費堯年道:“不,立即去三元坊。”

  “三元坊?那可是禮部左侍郎林部堂的家宅。”這下人知道年節將近,地方官員理應到在籍大臣的家中問候一二。

  但也是分等級,如巡撫,布政使他們都是派官員代自己問候,但是如知府知縣卻是必須親自登門的。

  上一次林延潮升任京堂時,費堯年就派了自己去。但這一次為何要親自前往,此人不由心底存疑。

  費堯年道:“林部堂回鄉了,咱們先去他家中拜會一二。”

  下人聞言吃了一驚,當即道:“是,老爺。”

  當即費堯年即坐轎子前往。

  而隨著費堯年這么一去,林延潮回鄉的消息,已是在省城散播開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