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十八章 大師們的爭論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文娛高手

人民網:“《審判》——權威的不可抗拒”。徐亦山  近來,有感于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弱者難以訴冤的不公狀況,寫了一本有關強權壓迫個人的小說。原本自覺寫得不錯,直到看到葉予小友的《審判》,才覺自己有許多不足。

  很多讀者看不懂《審判》,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它是一篇表現主義長篇小說,在我個人看來,即便算上國外文學,葉予小友的這篇《審判》也是表現主義的巔峰之作。

  那么,何為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作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

  在《審判》中,葉予小友一直在影射的是法,無處不在的法!而這法又不僅僅指法律,而是社會強權,輿論力量等一切超越個體而存在的社會力量。

  在k三十歲生日那天的清晨,他無緣無故被捕了。他確定這是一個錯誤,一個天大的玩笑,他想證明自己的被捕純粹是一場誤會,但身邊的所有人卻都對法深信不疑——這是一個在法的威懾下上演的有著既定結局的故事。他積極澄清,多方奔走,但卻始終未能擺脫法的框架,在法的陰影籠罩下,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法是“被罪吸引過去的”,沒有緣由卻要求絕對服從。一旦開審,必然有罪。

  為什么?

  因為人們既定的思維模式!

  雖然《審判》還沒完結,但我知道,k最終肯定是被處死了。因為,我認為,這就是葉予小友想要表達的東西——在社會面前,個人顯得無助而又孤單,強大的社會力量和既定的思維模式約束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個人自信的反抗又能持續多久呢?

  法在k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此處為一大堆具體解析)……

  再聯想到葉予小友這段時間的處境,我認為,他是在借這篇《審判》控訴。

  控訴什么?

  控訴那鋪天蓋地,毫無證據就妄加臆測的媒體!筆能殺人!近段日子以來那鋪天蓋地的黑海,便是社會力量壓迫個人的裸的例子!

  還控訴什么?

  控訴權威!

  什么權威?

  教師的權威!

  《笑傲江湖》之類的作品只是些暢銷書,或許能折射一個作者的人品,不過在我看來并不夠。

  但是,我不相信能寫出《審判》這樣拷問內心的作品的人,會是一個因虛榮而月考作弊的人。為此,我特地查了些資料,發現那個抓住葉予小友“作弊”的教務處主任,曾與葉予小友有過多次沖突,關系惡劣。

  那么,這個教務處主任所謂的“葉予作弊”言論,其權威性真的值得相信嗎?

  這一場由教師的權威性和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構成的“審判”,真的公正嗎?

  順帶一提的是,那些明知此事卻故作不知的媒體們,你們良心何安?

  你們一時言論爽了,有了,人氣和流量也高了,但你們可知道,你們差點毀了我國文壇未來的希望所在!

  我希望,有關部門能介入調查,還我國文壇的未來希望一個清白之身。

  此篇文章一出,頓時引來一片嘩然聲。

  徐亦山是誰?

  國內最頂尖的三大作家之一!

  在沒有文壇領袖的現在,他和另外兩人便是國內文壇的權威。

  而他居然力挺《審判》,稱自己的作品“原本自覺寫得不錯,直到看到葉予小友的《審判》,才覺自己有許多不足”。

  這……這……這簡直吊炸天啊!

  文章一發出,就被人民網放到了首頁新聞處,而網友們的評論也接踵而來。

  大哭三萬場:“怪不得看不懂,原來是表現主義作品啊!這些東西太抽象了,hold不住。”

  個把月:“‘我國文壇未來的希望’,徐老對葉予的評價好高啊!作為葉予的鐵桿粉絲,不禁要為徐老點個贊!”

  一分鐘算什么英雄:“徐老說得對,我早就懷疑那個狗.日.的教務處主任有問題了!像葉予這么傲的人,怎么可能會去做作弊這種事?”

  海味我自知:“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介入調查葉予作弊事件!”

  輸球:“社會力量對于個人的壓迫啊!唉,現在這種事太多了。前段時間不是有個新聞嗎,一男子坐牢20年后,才被發現是被冤枉的。一生中最精彩,最有無限可能的時期就這么錯過了。希望國家能謹慎執法,公正執法。畢竟,就像《審判》中所寫的那樣,在社會力量面前,個人的反抗實在是太無力了。”

  卑微之人:“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介入調查,還我國文壇的未來希望一個清白之身!”

  人民網:“《審判》——我罪故我在”。陳彥琳。

  對于葉予這個文壇的后起之秀,我一直以來都是很欣賞的。有些讀者或許有印象,我曾對他的《夢江南·昏鴉盡》做過一次點評。

  而這次,我又一次看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世人都說,苦難造就英雄。

  我是比較贊成這點的。

  我想,正是這場新聞媒體們對于葉予的“審判”,導致他寫出了這篇《審判》。

  在看《審判》時,我的丈夫認為葉予講的是社會力量對個人的壓迫,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在我看來,葉予一開始或許是在寫這個,但到了后來,他是在講述更為深刻的東西。正如很多偉大的作品,起源于作者自身的感受,最終又超脫于作者自身。

  在葉予的筆下,罪感的痛苦與自我的存在是緊密相連的。罪感是個體性的,只有當個人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開始探詢自我存在的意義時,罪感才會油然而生。

  被捕使得k由一個被自身的身份、地位等等世俗的禁令捆綁著的人,變成—個只關注單純生活,關注自我的自由人。

  他的生活變成了—個循環——越追尋生活的真諦,他的罪感就越深刻,他就越關注生活本身。

  k只要活著一天,k的罪就會有增無減。

  因此,一旦開審,必然有罪!

  為什么?

  因為理性。

  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這種罪并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的殺人、搶劫,是從被提醒犯罪的那一刻起,理性瘋狂運轉,按照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方式去檢驗一切行動,罪由此蔓延。

  人類往往過高估算自身認為無往不勝的理性,用邏輯思維方式煞有介事地制造出一系列標準、準則等規范性的東西,試圖把整個人類生活和人本身都納入這邏輯物的城堡中接受審判,法或權利正是這一創造物之一。

  人類每一個個體在不同的層面參與到運用理性、制造所謂規則的龐大工程之中,其實自己就在制造罪,罪行是每個個體犯下的,而人類偉大的理性遲遲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人類的處境和命運不由自我決定,往往被籠罩于人類創造物自身運行的秩序之中,這種對個體而言非正常的狀態,其實是人類給自己設計的滑稽出路——只有被它,被人類自己處死,才能真正脫罪。

  也因此,《審判》雖然還沒完結,但結局肯定是k被處死。

  k絞盡腦汁想弄清自己犯了什么罪,試圖為自己脫罪,無可奈何赴死,都不過是罪犯———人類自己講給自己聽的幽默或寓言故事。

  當然,我并不是在說葉予在自承作弊門和代筆門的真實性。我剛才也說了,《審判》里的“罪”,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罪”。所以,請媒體朋友們不要斷章取義。

  因媒體們的“審判”,而動筆寫下這篇小說,最終又超脫于此,對人類自由意志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這是我理解的《審判》。

  這篇后于徐亦山出現的文章,始一發出,便在網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同是國內最頂尖的三大作家之一,同是認為《審判》是部經典之作,觀點卻是完全不同。

  一個認為k無罪,一個認為k有罪(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罪”);一個認為是社會力量對個人的壓迫,一個認為是對人類自由意志的探索;一個認為葉予在控訴媒體們的“審判”,一個認為葉予后來又超脫于此。

  唯一相同的大概只有三點:一、k最終將被處死;二、力挺葉予。

  結局哀傷:“看標題還以為是黑葉予的,看了全文才知道是力挺葉予的。不過,陳教授講的東西我不是很明白誒”

  我對你:“結局哀傷,在人類自身構建起來的規則框架下,沒有人能經得起理性的自我拷問。因此,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陳教授認為,葉予超脫了媒體們的‘審判’,對人類自由意志進行了探索,簡單點講,就是在探索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本地區老大:“一旦開審,必然有罪。徐老和陳教授雖然都這么認為,但二人看法完全不同呢。徐老認為是因為個人在強大的社會力量面前太過無助,如蜉蝣撼樹,簡單點說,就是冤枉,說你有罪,你就是有罪。而陳教授則認為是因為沒有人能經得起自身理性的‘審判’,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念君:“我擦,連評論都看不懂,我去看《審判》是不是毫無希望了?”

  東西南北:“葉予這是文壇領袖的節奏啊!給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