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上眾人的想法,趙無恤心里跟明鏡似的。
漢朝人常常以萬里覓封侯為志向,春秋的士大夫們也是如此,立名于世,立家于國,得封邑田土,這就是這時代的大志向了。
眼見主君打下了數百里山河,作為有功之臣,誰心里不打點小算盤?但若就這么輕易地把好容易整合的領地一一分割出去,趙無恤覺得自己這幾年就白忙活了,他會走上趙襄子分割趙國的老路,枉為后世之人。
但不賞也不行,楚漢相爭時,劉邦之所以能成事,正是因為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而項羽恰恰相反,有才不用,立功不授賞,授賞也不平均,所以他才眾叛親離,最終失敗。
所以這一切都得小心規劃,牽一發而動全身。
趙無恤沒有輕易露出意向,只是面含微笑,沉穩如泰山,他一一回敬著家臣和魯國大夫們的敬酒和祝壽,卻沒提封賞之事,直叫眾人心里發癢。
直到宴饗將盡時,趙無恤才拍了拍手,叫停了歌舞,讓還能清醒著的眾人歸位。
眾人精神大震,知道今晚的正題來了,卻見趙無恤起身宣布道:“我本是游于中夏的流亡卿子,能有今日,多虧了二三子之功,本應論功行封,但功有大小、賞有先后,汝等不如各自夸功,看看誰當為定魯第一功臣,等到立春時節再統一封賞!”
在場的家臣、士大夫們一時間面面相覷,遲遲不見人站出來自夸。最后還是大膽的田賁撓了撓頭道:“若論單場戰事,我田賁敢認勇猛第一。則別人不敢認第二,但要整個來論。我卻分不清高低。”
虞喜也道:“歷次戰役的過程主君都讓人一一記錄在案,不難挑出首功者……但自從武卒建軍,已經過去了三年,大小戰事不下數十,一時間仆臣們不能決也……”
趙無恤的老班底都這么說了,那些后來才加入的孔門弟子、西魯大夫自然更沒資格出來認領首功,最后還是趙無恤道:“汝等分不出高下,那我便告訴汝等……入魯定魯,立功最盛者。莫過于張子!”
一時間,在場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個文弱淡雅的年輕人身上。
是他?他當為首功?
張孟談不好飲酒,他一直籠著袖子坐在趙無恤下首位置,春寒料峭,他身體一般,還披著毛皮的坎肩,聞言只是輕輕一欠身,道:“主君過譽了,將士們披堅執銳。多者十余戰,少者也有數次合戰,攻城略地,或大或小都有戰功。但我卻沒有汗馬之勞。只不過靠舞文弄墨,發發議論,從不上戰場。怎能居首功?”
的確,那些將領武夫的確是這么想的。只是礙于張孟談的地位不敢說而已。
趙無恤卻篤定了就是他:“不然,這就好比打獵的時候。追殺獸兔者,犬也,尋覓蹤跡,向獵犬發出指示者,人也。將士雖有功,只不過是得到命令,奔逐獸兔的功狗,但孟談你,卻是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功人!”
這時代,狗因其忠誠,深受中原人喜愛,特別是東國,以狗殉葬,以狗喻人者不在少數,不然不就會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比喻了。所以聽趙無恤說家臣們是”功狗“,田賁等人不但不怒,反而喜形于色。
這是在夸他們忠誠啊!但說張孟談的功勞高出他們好幾等,眾人還是不服。
張孟談再辭道:“職各有司,孟談只是做了該做的,不敢稱功……”
無恤道:“野戰殺敵是一時之事,廟算籌劃卻是經年之事。四年前我還是流亡宋國的卿子,手下衣食無著,是你放棄了做魏氏家臣,或跟著董子去晉陽為吏的機遇,不遠千里來投我,為我分析了入魯的可能性。”
“在西魯立足后,我常年在外征戰,多數時候便是你留守家中,為我約束人心叵測的城邑,管理民眾戶口,春耕秋收,無不井井有條。上次我冒險入宋,兵卒寡少,糧秣不足,面對強敵,情形岌岌可危。但你總能及時派遣士卒補充前線的軍隊,還能通過水陸轉運,征集糧秣送去給我!”
趙無恤越說越激動,他目光一掃廳堂之內:“定魯第一功,非孟談莫屬,誰有異意?當面將功勛亮出來比較比較!”
此時此刻,群臣們上頭的酒勁也緩過來了,頗覺趙無恤所說的確有些道理,紛紛唯唯諾諾:“無有異意,張子當為首功!”不過他們也好奇,趙無恤會怎樣封賞這位“首功”呢?
趙無恤一揮手:“來人,將魯國輿圖抬上來!”
幾名力大的甲士抬著那塊巨大的沙盤輿圖走上堂來,將它放置在廳堂中央。
接著趙無恤便不由分說,離席將張孟談拉到那張沙盤輿圖邊上,指著它說道:“北至于泰岱,東至于洙泗,西至于河濮,南至于亢父,國君已經正式冊封給我了。賞有功,報有德者,政之急也。孟談不單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朋友,作為首功,我決意授予你魯國大夫之爵,你若是愿意,這百里山河,可與我共分之!”
均分領地給首功者?
廳堂內頓時一片寂靜,隨后有唏噓聲響起,在場眾家臣同時咽了下口水,一方面有感于趙無恤的大方豪邁,一方面也艷羨不已。
主君手里有十九個邑,人口三十余萬,若真的分一半給張孟談,張氏立馬就能一躍成為魯國強族!就算放到全天下作比較,也是足以傲視其余大夫之家。
張孟談看著輿圖默然了,似乎在猶豫,似乎在思考究竟要哪一片區域。
趙無恤似乎還沉浸在“賞有功。報有德”的興奮勁中,他繼續說道:“魯國之制。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執國命者權重。我心懷忠信,魯人才會服從,這是周公、伯禽能安社稷的原因,還望孟談能接受我的一片心意。”
張孟談卻猛地下拜頓首:“仆臣惶恐,仆臣不敢受!”
他……這么大的封賞,他竟然不要?
趙無恤面上露出一絲疑惑:“這是為何?”
“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治國齊家之道也!”
他被趙無恤扶起后,對周圍的眾人正色說道:“我沒什么過人的本領。就是喜歡觀察往古的事跡,吸取教訓,救我所聞,君臣之權均等卻能平安相處的事,從來未有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主君有信,想讓吾等共享富貴,但若賞賜太過。則只會重蹈宗周覆亡的覆轍。我作為臣子,不能只為自己的榮華,而忘了家國的安危!”
眾人為張孟談的這番言論嗟嘆不已,趙無恤也無奈地搖了搖頭:“你說的有道理。是我沖動了。既如此,你便在這封疆里任意挑選一個大邑作為食邑,何如?無論是郈、須句、廩丘。甚至是鄆城,都可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臣和西魯的大夫們紛紛豎起了耳朵,暗想著若張孟談挑了經營最久的那幾處。他們要跟著挑什么。
但張孟談卻再度拒絕了!
他回頭看著趙無恤,單薄的身體筆直,面上愴然有決色:“臣乃晉人,晉乃墳墓所在,父母之邦,遲早是要回去的,何苦再要魯邑?臣不敢受,若主君強求,臣愿捐功名,去權勢,離眾隱居!”
眾人這下都替他著急了,這也不要那也不要,你作為首功之臣若是什么都不封,那吾等怎么好意思張口要賞賜?
趙無恤很苦惱:“孟談這是要做介子推,陷我于不義么?我可不是薄情的晉文公啊,好,我不逼你,那你且說說,究竟想要什么?”
張孟談淡淡一笑:“良田千畝,隸臣百人,耕種的糧食夠養活來投我的賓朋即可;魯縞布帛十丈,夠做出朝服衣冠,讓我不用衣衫襤褸,墮了主君之威即可……若主君想要大肆封賞,等有朝一日回歸晉國,為大國上卿時,再賜我張氏一座能容身的小邑即可。”
張孟談表現得如此淡泊名利,讓在場群臣都露出了愧然之色。
事成拂衣去,不求功與名,這才真正的國士啊!
“孟談你真是……真是我的肱股腹心!”趙無恤掃了一眼在座群臣,嘆了口氣,“既然你不要封邑,也不要爵位,我便讓你做我的家宰,繼續替我管理眾臣,管理家業,何如?”
張孟談總算沒推辭:“能繼續為主君效勞,孟談敢不從命?”
有趙無恤帶頭,一眾家臣和西魯大夫們不管心里怎么想,都紛紛附和稱贊張孟談,家臣里的道德典范便被早早豎立起來了。
天色越發晚了,趙無恤望著滿席的杯盤狼藉,有些意興闌珊地說道:“今夜本來要大論功勛,確定封賞的,誰料在論首功時便遇阻,也罷也罷……依禮,立春之日,卿要賞大夫、士、虎賁于家廟。如今趙氏在魯國的家廟尚未建成,無處冊爵賞功,二三子的封賞,立春再議!屆時我也會拿出第一份在魯國施政的綱領來!”
在場大夫、家臣對封賞心里癢癢,但有了張孟談的例子在前面,卻不好再夸功了。他們只能告辭,回去不安地等待,反正立春離現在也沒多少天了。
是夜,賓主盡歡,過了午時才漸漸散去,一路上全是議論張孟談居功不傲的謙讓之德,還有他那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振聾發聵之言。
唯獨韓虎有些無趣地離席而去,聽著前面眾人的溢美之詞,他不以為然,看著滿天的星星翻了翻白眼,心道:
“趙子泰,張孟談,汝二人今夜演得一手好戲!”
眾人陸續散盡,卻唯獨張孟談被趙無恤叫住,喚他一同進了側室的廳堂,那個銘刻冊命的大銅鼎就放置在此。
無恤遣退豎人侍女,連親衛穆夏、漆萬也不例外,隨后才呼著酒氣笑道:“孟談,可還清醒?”
張孟談道:“仆臣自知不勝酒力,故滴酒未沾,頭腦尚且清醒。”
“善!那你過來……”
等張孟談到了三步以內,趙無恤突然躬身朝張孟談重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