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火道人自有消息渠道,知曉前些時間有道友看見玄壺子在巴蜀一地賣藥,草草處理好傷勢后,架起劍光,上了云路,徑直去尋玄壺子。
李志常沒能斬殺青火道人,卻得了這拂塵異寶。只是試探幾下后,他還不能催動,得失難以比較。
以他的劍術,要擊敗一般的地仙,不過手到擒來,但要防備別人暗藏有冷焰神雷那般威力巨大的手段,要殺這種人物,卻也不容易。
畢竟他肉身尚未大成,沒能到金身不壞的境界。若是損了肉身功行,還得再換一具,得不償失,且耗費時日。
等他‘妙道真身’凝練,那時肉身亦可轉化為元神,元神亦是肉身,方才有萬變無窮之妙用。
自來修道者要么不結仇,要么結下的便是死仇。
那青火道人被他橫空奪寶,又被斬去一臂,以對方修煉極陽功法的脾性,若不報仇,心中業火只會越燒越旺,最后走火入魔。
李志常料定對方還會來尋事,心中也在盤算,如何對付這種人物。
劍光迅疾,不到東方大白,就過了重重山水,這才過了巴蜀邊界。李志常從云中落下,帶著小武這才準備慢慢趕路。
他準備這段時日,推演出一門厲害的劍術,專門對付那些修為不如自己深厚,卻可能有法寶的人。
這門劍術他早有眉目,昔年天機宮的太乙分光劍法。便是這門劍術的由頭。
他既然有劍光分化的絕世劍術,自然無論是一人使,還是兩人使或者多人使用的劍術。都可以一人為之。
且其可以分心多用,更無破綻。
這太乙分光劍,以陰陽為始,混沌為終,往復之間,可謂無窮無盡。
只要將敵人罩在這劍光中,劍法威力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強橫,到最后復歸混沌那一招。即使對方得證地仙之道,恐怕都得飲恨而終。
劍法方面他自然沒有問題,可是運用在飛劍之中,其中還有一些關隘。細節也需要完善。
天下之大,恐怕也無人似李志常這般經歷,見識這般廣博,這本是他最大的優勢。
一旦遇到的不同的敵人,便可以從以往的經驗中,推陳出新,克制強敵。
如此走走停停,光陰轉瞬而過,小武練氣也逐漸有了些基礎。現今固然是太平盛世。還是少不了一些剪徑蟊賊,都給小武打發了去。
這日到了一處縣城,酒樓之中。人聲喧沸。
李志常和小武坐在一個靠窗的地方,周圍各種人聲交流,分成一條一條,進入李志常的耳朵中。
小武探子出身,最好八卦,也聽得津津有味。
當今天下。自然以道門九派為尊,其中尤其以嶗山上清宮的法術最強。其他門派都要差了一籌。
這也是嶗山上清宮雄踞天下第一大派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近年來,蜀山劍派崛起,隱然間有挑戰嶗山上清宮第一大派的架勢。
但就在兩月前,嶗山上清宮的大長老洛秋白在淮河下游遇到了白月妖圣和錢塘君兩人惡斗。
那兩人在淮水交鋒,逸散的氣勁,將那淮水淮河上下游的魚蝦也不知震死了多少,那些趕來的各門各派的練氣士以及好事的江湖中人,大都非死即傷。
后來洛秋白趕到出手,以一己之力,居然獨斗白月妖圣和錢塘君,聽說白月妖圣當時是重傷而去,錢塘君也被斬斷一只龍角。
洛秋白一出手,便力挫兩個強橫的人物,嶗山上清宮威名大震。
東南之地,風氣最為開放,因此許多修道士的事跡,也能傳到酒樓茶館,作為神仙怪談。
這些事情,因此也被這茶館里面的一些潦倒練氣士、江湖中人津津樂道。
白子山身為七大妖圣之一,縱橫天下,沒想到也會在嶗山上清宮的大長老手上,吃下如此大虧,這讓世人對這近年來有些低調的嶗山上清宮,重新升起了敬畏。
除卻這件大事,實在驚動天下之外,其他都不過是小事,倒是近來傳聞,白蓮教據說被官府嚴加打擊,近來有些消聲覓跡,進入了潛伏期。
這時候外面傳來陣陣誦經聲,聲音圓潤,好似琳瑯玉碎,察其究竟,不過是一人所念。以李志常的見識,居然也聽不出對方念得是什么經文。
他思感蔓延樓下,便看得樓下大門外站著一個和尚,身著百衲衣,赤著一雙腳,面容生得飽滿,只是身上的衣服很臟,瞧來是一個游街乞討的丐僧。
樓下的掌柜和那僧人交談,那僧人也不回答,只是不住誦經。后來掌柜的給他米、面以及其他的食物,僧人也不要。
只是說來化緣,卻又不說到底要什么。
后來旁邊的人有人竊竊私語,原來這和尚在這地方還很出名。
這和尚也不知什么法號,自從多日前,就到了此地,沿街到各處酒樓念經化緣,卻從來不收什么東西。
念經久了,就自行離去。
這掌柜才從鄉下回來,所以不知道這事情。
等到旁邊的人解釋清楚,便對這僧人聽之任之了。
時間一久,那和尚果然便離開。
李志常吩咐小武呆在這里,便快步跟了上去。
說來也怪,那和尚走到鬧市中,和李志常一前一后。
兩人速度極快,仿佛一陣清風掠過,但又不疾不徐,旁邊的人也沒有發現任何怪異。
不知不覺就走出了縣城,到了江邊,那和尚立在江邊,轉過身來,清風拂面,面色盡無半分疾苦和尚的風霜。
露出的兩只眼睛,清光流露,十分明亮,好似寧靜夜空,毫無陰霾遮攔的星辰。
而和尚也在打量跟來的年輕人,身穿秋香夾軟紗道袍,腳穿玄色淺面靴頭鞋,白綾襪上,倜儻出塵。
李志常一雙眼睛似笑非笑盯著這赤腳僧,兩人的目光在半空接觸,竟然激出一長串火花。
李志常緩緩開口道:“大師不知在何處修行?”
赤腳僧合十道:“杭州靈隱寺。”
李志常微笑道:“是個好地方。”
赤腳僧淡淡道:“卻不是個好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