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是秦國抵擋山東諸國西進的雄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有史以來,函谷關發生多次規模甚大的戰役,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天下”一統之后,始皇帝下令拆除“天下”城墻,各郡縣的城池先后鑿墻而毀,各個雄關也隨著一道命令而拆除,呂哲來到函谷關自然就看不到曾經的那座雄關,看到的是始皇帝三十六年天下亂起之后重新修建的模樣。
始皇帝下令拆除天下的城墻,本意是不想再讓城墻成為割據的依仗,可是下令拆除城墻不管是在原有歷史版本,還是在呂哲的這個版本,有沒有城墻都不是會不會形成割據的關鍵,是民心。
重新修建的函谷關自然與之前的百年雄關無法相比,相傳沒有拆除之前的函谷關城墻高達二十余米,且是依山連澗而建,虎居龍臥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
現在函谷關天然的優勢仍然在,可是草草修補起來的城墻高度只有六米,與之高聳的山嶺并沒有連接起來,一些部位甚至是因為修建得過于潦草應出現倒塌,再也看不到像是雄關的樣子。
“國內關隘、城墻全部拆除,為的是減少國內駐扎的兵力,使得軍隊可以調往邊疆或是守土或是開疆,本身的意愿是采取內輕外重的治國理念。”蒙恬的聲音比較輕,站在他身邊的是隗林,兩人現在身處被拆除的函谷關遺址邊上,都是一臉的感慨。
“始皇帝雄心偉略,一些想法并沒有錯誤,可惜的是天下初定,一些策略走得有些激進……”隗林已經說得比較明白,后面干脆說道:“六國與大秦的仇怨太深太大,哪是一兩代人能夠泯滅?應當集中精力在內部安穩,過上三四代人使得民心歸附,而后再揮兵向外。”
談論已經發生過后的事情,再為那些事情來下斷言,其實這種行為都叫馬后炮。
蒙恬立刻苦笑,事后誰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可是在當時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內輕外重的國策是當時的秦中樞都同意的事情,甚至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當時沒有人站出來反對,一是始皇帝權威太重了,沒人敢于有任何的忤逆;其二是戰后六國黔首表現出來的撫順讓秦中樞出現錯覺,認為秦軍兵鋒正盛沒人敢于起事;其三是北方匈奴氣焰太盛吞河套進逼咸陽,南方百越屢屢進犯蠶食南邊各郡縣,秦國不得不做出反應。
幾種當時的現狀下,說要集中精力大搞內部維穩,不去理會匈奴和百越的咄咄逼人,可能嗎?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不是老夫談古問今,想要六國真正歸心太難了,數百年的血仇,潛伏那么多等待起事的貴族。再有強硬將秦國律法加附在六國黔首身上,沒有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加劇六國黔首的反抗之心……”隗林略略有一絲絲的愧疚,嘆了口氣,說道:“老夫早早帶著蜀郡歸附當今天子,其實已經看出天下難以維穩,哪怕是始皇帝在世的時候不亂,二世的時候也必然大亂。”
蒙恬撇了一眼隗林沉默不語,他不好評價隗林早早帶著蜀郡歸附當今天子的舉動。
那個時候大秦北邊承受著匈奴的巨大威脅,東北、東面是復立的各國步步進逼,陷入包圍的秦國其實已經有點不好招架,難以保證當時的漢軍西向巴、蜀、漢中三郡的時候能夠出兵守土,也就用三郡之地換取漢軍不出兵,也是用三郡之地從當時的漢國那里獲得了急需的物資。
若說是在那種現狀下隗林勉為其難地歸附呂哲,這個說法其實并不準確,事實是在那之前蜀郡已經與呂哲那邊互相貿易多年,呂哲的統治區向蜀郡大肆購買布、絲綢、蠶絲等等商品,蜀郡則是從呂哲的統治區大量購買糧食,雙方在商業上的合作十分緊密,儼然已經是你儂我儂的地步。
隗林是誰?司馬錯率兵吞滅古蜀國,古蜀國滅亡之后蜀地成了秦國的疆土,隗林卻是古蜀國的王孫之一,要說他心中對秦國吞滅古蜀國沒有一點想法,誰也不會相信。
秦國勢微衰弱,隗林回到蜀郡,有一些跡象表明他回到蜀郡其實是有在醞釀什么,與巴郡那邊的巴人也多有接觸,很可能是要聯合巴人復立蜀國和巴國。
當然了,不管是在原版歷史上,還是在呂哲的這個版本的歷史,蜀國和巴國最后都沒有復立。可是原版歷史上的巴蜀最后傾力幫助劉邦東出,這個歷史版本巴蜀也很快投入呂哲懷抱出人出物資,可見巴人和蜀人與大秦的關系真的有點微妙。
“疲于奔命,國內民心不穩,貴族也心思……”不良兩個字蒙恬沒說出來,他搖著頭苦笑:“現在這種情況,怪不得誰。”
秦軍真的是疲于奔命,天下沒有大亂之前,北邊集合大軍準備與匈奴大戰,南邊也調兵遣將準備南征,等于是帝國相距數千里之地都在醞釀著大戰。
天下一統,可是秦人沒有在一統之后獲得戰爭紅利,賦稅和勞役反而是增加和變得沉重,生出了茫然之感,甚至是心有怨懟。六國的占領地上面的黔首也是活在高壓政策之下,時時刻刻都有青壯被抽調服兵役和服苦役,甚至是大量家庭被迫遷徙,像是大秦準備的南征就強迫非常多的家庭南下,以至于全國上下都有點民怨沸騰的樣子。
大秦的貴族也好不到哪去,各種利益的爭奪隨著天下一統而加劇,如蒙氏與王氏爭奪北疆控制權,皇室公孫與貴族爭奪朝堂話語權,中樞又搞出了集天下之權予皇帝的事情,表面光鮮和強盛的大秦實際上已經成了危樓,只是始皇帝健在才死死地壓住,沒有發生大亂。
“沒有當今天子,我們的狀況……呵呵!”隗林輕笑了兩聲,深吸一口氣才繼續說道:“我估計要老死于山林,你該是要橫尸于北疆?”
蒙恬眼瞳收縮了一下,不由自主地看向遠處,那里有當今天子和一幫臣工,臣工之中有王翦和王賁的身影。
“橫尸于北疆嗎?”蒙恬思量了一下:“我不會死在匈奴人手上,那么……”
隗林斷言蒙恬會橫尸北疆不是有預言的能力,是蒙氏太勢大了,因為始皇帝的專寵得罪太多太多的人,另外蒙氏取得對北疆的控制權,時間久了也會令皇帝產生忌憚,那么蒙氏對北疆經營的越好也就越危險。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戰國末期的李牧經營代郡就是其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蒙恬打個了冷戰,那是因為冬天下雪的關系,也是深思之后被嚇到了。他不由從秦時聯想到現如今的帝國,自古臣強主弱都是矛盾的根源,歷代的大王會針對實力強大的臣子,那么呂哲會不會在某一天也是那樣?
隗林似乎是從蒙恬臉上表情的變換知道在想什么,他幽幽地說:“帝國是分封制,這個分封與之前的分封不一樣。可若認為可以一心壯大,壯大之后再與中央離心離德,必定是要承受雷霆。”
蒙恬與扶蘇一直都還有聯系,雙方的關系并沒有因為蒙恬歸附帝國而疏離,隗林是在勸告蒙恬,也是想借蒙恬的口扶蘇,作為封國之一的秦國可以壯大自己,但是壯大起來之后除非是有足夠的實力與帝國對抗,不然任何挑釁行為都會引得帝國全面反擊。
秦封國的封地已經確定下來,劃分的封地是會在烏孫以北,也就是大月氏目前暫居的地方,十分靠近巴爾喀什湖。
大月氏遷徙過去之后,他們與薩迦人一直都在進行戰爭,占領了部分的薩迦人土地,將薩迦人向西邊驅趕。過去的許多年之間,烏孫有限度地幫助大月氏,可是近些年來不但投靠烏孫的小月氏起了異心,一直受到烏孫幫助的大月氏也有移兵東向的跡象。
帝國幫助烏孫,達成的一系列條件中,帝國安置封國在烏孫邊上就是其一,能看得出烏孫其實是有心抗拒,可是風雨飄渺的現狀下不得不同意下來。
今年十月份左右,皇帝派人出使,國防軍有八萬騎兵也一同進入西域,開始了對烏孫實際有效的援助。大概是十一月份上旬,原本停在北地郡的兩支秦卒軍團也向河套開拔,兩個月過去之后是抵達了帝國在西北邊新置的敦煌郡,正在等待后一步的物資抵達,然后繼續開拔向西進入西域。
“陛下最近心境似乎有點亂,徘徊在全力開拓和安定民心上面。另外……對帝都好像也有些牽掛?”隗林停頓了一下,等待蒙恬消化之前的話,然后才繼續說道:“封國的兩個軍團馬上就要開進西域,秦王一再請求啟程卻是被拒絕,不知道事情會不會有反復?”
蒙恬還以為隗林是要說什么,聞言愣了一下,失笑道:“陛下是有大氣度的人,口含天憲,一旦允諾,哪有變卦的道理?”
還真的都普遍認為呂哲是守信的人,與呂哲說話一慣算數的好名聲有著很大的關系。再則是,無論怎么看呂哲都沒有變卦的必要,那是關乎到國家的國策,豈能是兒戲?
此時的函谷關已經披上了一層銀白,瞭望更遠的地方,峻嶺山川也是覆蓋著白雪,黃河之上也結了冰。
河面結冰對于草原戰事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影響,概因軍隊之前利用的大部分是水道運輸,包括黃河在內的一些水道結了冰,因為雨雪等關系陸路的交通也變得泥濘,對后勤運輸線是一個很大的困擾。
“目前為止哪怕是有足夠的水泥也是難以條條大路都修建成為水泥路。”呂哲指著函谷關向東的道路,又指向函谷關向西的道路:“短期內能夠修建到這里已經是極限。”
說的是關于人力雇傭,戰亂結束差不多三年了,該歸鄉的群眾基本已經歸鄉,俘虜于原戰國的士兵也已經釋放大半,沒釋放的那些來年也會迎來新一輪的安置,勞力上的短缺已經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月份海軍會向國內運回數萬野人,大部分會投入倭列島那邊的礦場,留在國內當做勞力使用只能是另圖蹊蹺了。”呂哲說話的時候目光是看著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塊土地被命名為西域,他說:“短期內不太好動西域的土著,那里卻是有著大量從西往東逃亡的異族。”
王翦已經老邁,精神倒是還顯得抖擻,他“哈哈”一笑,說道:“峻稷山和柔然山,乃至于是狼居胥山也有近數十萬眾的胡人,陛下哪能缺乏勞力?”
呂哲對于王翦的出現其實是感到意外和驚喜,大概也清楚王翦為什么會出現,不是王翦要以老邁之軀效力,是他為了王氏才出現做一個表態。王翦到來還拉著另外一個人,那人就是曾經出現在南方的李信。
帝國大封貴族,王賁得了個二等子爵的爵位。
王賁在秦國時代是侯爵,可是帝國才有多少名侯爵,戰國時期的秦國又有多少名侯爵?以王賁后期投靠的時間來說,雖然說立下不少的軍功,可是誰都能看出其實呂哲對王賁已經是格外優待。
大封貴族之后,國防軍的軍團長也出現調動,王賁領的是第九騎兵軍團的中郎將軍團長職位,后面又被升任為鎮北將軍,管轄代郡、并郡、以及遼東諸郡的邊防軍事,一看就有大興的趨勢。
帝國日后是注定要向遼東以北用兵,呂哲也透露過風聲會知王賁,讓王賁做好山川地貌上的偵查,意思已經比較明顯,那是有意要在針對東胡的戰爭爆發之后升任王賁為征東將軍,王賁感激之下才會讓父親找到李信,帶著李信過來皇帝行轅這邊進行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