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六十二章 穿越見到武則天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唐銘

  今天第二更!本章稍后修改下。

  公元705年。這一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但隨后,武則天病。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

  歷史上這一天,張柬之趁武則天病,他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和左威衛將軍發動兵變!與桓彥范、敬暉、太子李顯等一起斬關而入!由于事發突然,守軍猝不及防,沒費多大勁,兵變部隊便沖破了玄武門,直沖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

  在迎仙宮長生殿的長廊下,聞訊而出的張昌宗和張易之與兵變部隊遇個正著。張柬之不跟他們廢話,直接下令亂刀砍死!兩位傾國傾城的面首便這樣香消玉殞。

  緊接著兵變部隊包圍了長生殿,被驚醒的武則天坐了起來,抬眼一看,迎面走來的是張柬之等人,武則天頓時明白了一個成語:“自作自受!”因為,張柬之剛剛提拔起來的宰相!武則天意識到自己的時代結束了!

  武則天無奈,于次日傳位于李顯。隔了一天,李顯復位。

  698年后,武則天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被貶放的李顯的回京問題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于皇帝武則天的性別。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這年,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則天自從登上帝位之后,就一直思考著繼承人的問題,到了晚年更是時刻沒有忘記。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后代;可李顯、李旦這兩個兒子也是憨厚老實、為人謹慎,而且都做過皇帝,武則天內心很糾結!

  大臣們態度明確他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夠恢復李姓。

  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紛紛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因為只有這樣,武則天在死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后代的供奉。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則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

  狄仁杰這樣勸說武則天: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繼承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

  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后要變成鬼。而鬼還得有人祭祀,讓鬼吃血腥的東西,叫做“血食”。否則鬼餓起肚子來也不好受。

  但古人又認為,只有親兒子、親子孫的祭祀,鬼才能享用。譬如武則天,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進李家的太廟享用血食。

  否則,讓武家的內侄繼承做皇帝,那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姑媽可進不了武家的太廟,她死后就有不得血食做餓鬼的危險。

  因此,作為親信大臣的狄仁杰要這么勸說武則天。

  另兩位曾受武則天寵信的臣子李昭德、吉頊,也都這么向她勸說。武則天盡管十分厲害,可總是個封建社會里的人物,頭腦里擺不脫那套迷信,在做了現實生活里的皇帝之后,還不得不考慮到身后能否血食的大問題。

  于是采取了一個折衷的、合二而一的辦法,即皇帝位置還是傳給姓李的親兒子,而實權則由武家的內侄來掌握,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李武政權”。

  具體的揩施有這么一些:

  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個兒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賢都死了,老三李顯即唐中宗,在高宗死后做過兩個月皇帝,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改立老四李旦即唐睿宗做皇帝。武則天自己稱帝后,把李旦降稱“皇嗣”,到圣歷元年九月實行建立“李武政權”的新措施,把李顯召回來重新做繼承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

  武則天稱帝后便封內侄武承嗣為魏王,內侄武三思為梁王,還有十二個堂內侄都封為郡王。武則天先叫魏王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也就是做宰相。武承嗣因爭當皇太子失寵罷相死去后,又叫梁王武三思檢校內史做宰相,讓武家的代表人物把持中樞實權不放。

  武則天讓武、李兩家繼續聯姻,叫堂內侄武攸暨娶武則天的親女兒太平公主,武三思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崇訓娶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武承嗣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基娶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內侄武承業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暉娶李顯的女兒新都公主。有意識地把武、李兩家融合成一體。

  武則天還怕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關系弄不好,叫他們“立誓文于明堂”,叫他們發誓合作下去。

  不過,這些措施,證明還是靠不住啊!

  隨著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

  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的得勢親信,吉頊勸告之:“你們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得,天下側目切齒多矣。沒有大功勞于天下,用什么保全自己?我為你們擔憂啊!”

  二張流淚問計。

  吉頊說:“天下官民未忘唐德,都思念廬陵王,皇上年事已高,要有人繼承,武氏諸王非其屬意,你們何不從容勸皇上立廬陵王以適應百姓所望!這樣,你們既可免禍,還可保富貴。”

  二張誠服,此后就一再勸說武后。武后知道這個主意是吉頊所出,就召見吉頊細問,吉頊又為武后備陳利害,促使武后作出了傳子不傳侄的決定。

  其實,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于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杰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

  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

  后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

  在場的狄仁杰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陛下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系,哪個更親?”

  武則天終于有所感悟。698年九月,武則天終于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神都洛陽。

  李顯到洛陽后,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

  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

  狄仁杰下拜頓首,轉悲為喜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么取信他人呢?”于是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張昌宗、張易之是武則天晚年最大的寵臣!他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里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

  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失去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婿,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向李顯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包括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于李顯來說勢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緩。于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史稱“神龍政變”!

  按照歷史,這一天的政變是成功的!

  張柬之帶人沖進武則天的病房后,武則天氣氛地指著他說:“張柬之,朕剛剛提拔你為宰相,你竟如此回報我?”

  張柬之深施一禮道:“陛下,我等乃是清君側!還請陛下順應天意,即刻禪位與太子李顯吧!陛下,禪位詔書臣已經寫好,請陛下過目吧!”

  武則天閉著眼睛,結果詔書,拿起筆就想署名。

  就在這是,空中亮光一閃,一少年憑空出現,他大聲道:“大膽,何人敢造反?敢逼陛下禪位?”

  “啊?”武則天和張柬之一下愣住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