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余勇追寇,人才難得 對外實施分田制,對內獎勵自然不能寒酸。從涇縣跟隨而來的莊兵,以及各類工匠等,每一口人,每一家子,都獲得豐厚的獎賞。
這些獎賞主要來自沒收的家族房屋,田產等。
領到獎賞后,諸人無不興高采烈,笑逐顏開。以前在涇縣,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雖然衣食無憂,但身份上多少顯得低微。現在好了,一個個發跡起來,有了自己的大屋子,有了幾畝,甚至幾十畝的田地,堪比鄉紳階層。
不錯,陳三郎此舉便是要制造出一批完全屬于自己陣營的鄉紳階層來。這樣,才能徹底掌握整個嶗山府。
所謂獎罰分明,這些人忠心耿耿,背井離鄉地跟隨自己奔赴雍州,期間經歷許多劫難,出生入死,現在拿下了嶗山府,不給于相對應獎賞的話,豈不是寒了眾人的心?
縱然如蘇鎮宏之流,也懂得這個道理。只是他個人實力不夠,駕馭不來罷了。
陳三郎論功行賞,同時也在構思府衙的分工制度,只要醞釀成熟了,便會正式實行。他深深地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心善變,但當制度長存,便能形成巨大的約束,從而使得整套班子能夠井然有序地運作下來。
任何有團體存在的地方,都得有制度存在,否則便會亂成一團糟,甚至覆滅。
家有家法,國有國規,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今天已經是大戰后的第三天了,殘余的舊家族勢力基本被肅清一空,再翻不起什么風浪來。
值得稱道的是,在整個搜查過程中,張博并沒有被以往的仇恨沖暈了頭腦,而大肆報復打擊。并且能很好的約束部下,有一名老部眾擾了民,還被他嚴懲,打了三十棍子。
這棍子打下去,紀律一下子得到了端正。
陳三郎知道后,暗暗點頭。在他看來,打勝這一場仗并不值得有多少吹噓的地方,重要的是戰后的建設。
而建設,最需要人才。
原先的老班底,當初不過是面對一個陳家莊而已,或對于一個小縣城而言,尚可應付得來,可當要管理一個大府城,區域一下子翻了數倍,難免就捉襟見肘了。
沒有足以勝任的人,制度上關節的執行者便缺失,就會導致運作不力。
這也是陳三郎不愿意現在拿出那套制度的一大原因。
有些事情,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張博的表現讓陳三郎感到滿意,出征的江草齊也不差,率眾出城,馬蹄到處,所向披靡。
經歷上次大創,逃走的縣城聯兵數量還有幾千,但互相之間失去了信任,各自為戰,甚至不等江草齊打來,他們在逃亡過程中便產生了矛盾,兵兵乓乓拼殺了起來。
失去統領的縣城兵丁,下面副將爭權奪利,斗得不可開交;即使統領還在的縣城,回去之后,也是一蹶不振。
他們的成色,本就是游兵散勇而已。
當江草齊兵臨城下,這些人不是望風而逃,就是望風而降。也有些頑抗的,但守不了兩三日,城池便被攻破,淪為階下囚,或者直接奔赴黃泉而去。
不是所有縣城都是江草齊親自去攻打的,因為這些縣城分散在不同方位,完全靠一支隊伍去打得話,光迂回奔走,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因此江草齊分成了三支隊伍,自己率領一支,心腹副將孫離帶一支、副將周天宇帶一支。
孫離與周天宇本來是江草齊的門客,忠心耿耿。
江草齊以前在涇縣殺豬賣肉的時候,門下便收了不少江湖豪客。后來家變,惹了官司,門客散去許多,但仍有四個門客不離不棄。
孫周兩人,便在其中。另兩個門客時運不濟,卻在與蠻軍廝殺的過程中不幸喪命。若能堅持至今,至少也能得到一場富貴。
三支隊伍,三管齊下,攻打進度大大加快。而占領縣城之后,孫離和周天宇就地駐扎下來,對該縣城進行統治管理。
光打不理,和蠻軍過境那般,卻是無用。
六大縣城,就需要六個管理者。
五天工夫,江草齊等橫掃嶗山府管轄下各大小區域,將所有造反余孽清除一空,戰功赫然,聲名大振。
當接到捷報之際,陳三郎一點都不覺得意外。他素來與這位二姐夫親近,知道其擅刀法,會讀兵書,胸有溝壑,絕非一介屠夫。
江草齊只是欠缺一個機會罷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大亂之世,讓江草齊遭受了不少磨難,卻也把他給磨礪出來了,成為一位不折不扣的將軍人物。
江草齊信中還提及,攻克的縣城無人主持,難以長久,要陳三郎盡快派人下來接管。
這個問題讓陳三郎覺得很頭疼。
他早就思慮到了,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人可用,如何解決?
經歷過多重劫難的嶗山府,好像被蝗蟲啃過一遍的田野,百廢待興,人才幾乎流失殆盡。不是逃了,就是被殺了。不說別的,現在想要找出幾個能讀會寫的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王朝內,讀書人本就是優等階層,人數比例少得可憐。但凡考出成績的,都被朝廷網羅去了。又有不少讀死書,讀壞腦子的,人情世故半點不懂,這樣的人也斷不可用。
嶗山府中的人才,蠻軍過境的時候殺了一批,蘇鎮宏上位時又刷了一遍,如此下來,還能剩下什么來?
也就怪不得蘇鎮宏得了林夢海,得了個同進士,立刻如珍如寶,封為頭號幕僚。
然而事實證明,林夢海也不過是個繡花枕頭,不堪大用。
用人之際,無人可用,實在痛苦。不提下面縣城等人用,府城中也有大量空缺。在政務上,周分曹身兼數職,忙得夜夜挑燈伏案,幸好宋志遠能幫忙,分擔了不少。
不過長期以往,不是辦法,陳三郎都想著是否要讓周分曹強行休息了。否則的話,這位分曹公積勞成疾,那可嗚呼哀哉。
畢竟也是開始上年紀的人。
一方面,陳三郎派人張榜公示,公開招攬;另一方面,派遣人手四處打探,看有沒有什么高人隱士之流。
這一問,還真得問到了些名堂。說嶗山那邊,有人結廬而居,頗具名士風范。
嶗山?
陳三郎心一動,那邊的礦產業,他可是一直惦記著。那么,是時候再去嶗山一趟了。
(梨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