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十六章 李鴻章的不安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亂清

  湖北,武昌,湖廣總督府。◎頂點小說,

  這幾天,李鴻章接見下屬,延會賓客,氣度雍容,一如其舊,但內里,卻頗有點心緒不寧。

  原因嘛,有兩個。

  第一個,兩天前,李中堂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這會子,估計整個武昌城都傳遍了,街談巷議,大約都拿來當古記說了。

  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官居江西布政使,母親李氏,原本是跟著大兒子住在南昌的。李鴻章升了協辦大學士,授了湖廣總督后,開府建牙,起居八座,享用自非藩司可比,于是兩兄弟商量,將老母親接到武昌,由李鴻章負責奉養。

  于是李瀚章親自奉送,前呼后擁,安車蒲輪,先將母親送到了九江。輪船招商局漢口分局,專門派了一艘汽船,布置得十分精潔舒適,在九江候著,李老太太和大兒子分了手,上了船,一路舒舒服服地到了武昌城。

  笑話出在“接駕”的碼頭。

  湖北藩司以下,李鴻章率滿城文武,到碼頭跪接老母,場面極盛。

  汽船靠岸,搭起跳板,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從船艙中現身而出,手上一根旱煙袋,翡翠煙嘴兒還叼在嘴巴里面。丫鬟想上前攙扶,李老太太噴出一口煙,揮揮煙袋,丫鬟只好后退。

  眾目矚視之下,只見李老太太邁開腿,三步并作兩步,“騰、騰、騰”地就過了跳板,上了岸。

  哈,原來李中堂的慈君是天足啊!

  碼頭上。一片低低的交頭接耳的議論聲。

  李老太太坐進二兒子的八抬綠呢大轎。轎起。扶著轎杠的李鴻章一低頭,看到老母親的一雙大腳,一大半露在轎簾外面。

  他心里正在不自在,忍不住說了句:“娘,你把腳往回收一收。”

  李老太太火了,大聲說道:“你老子不嫌我,你倒嫌我!”

  聽到這句話的,可不止李鴻章一個人。在旁邊侍候的藩司、臬司。武昌府、縣,總督府的幕僚,還有一眾轎夫,都聽到了,大伙兒憋足了氣,才沒有笑出聲來,有的人的肚子都憋疼了。

  這樁“軼事”,當天便傳了開去。可以想見,李老太太一對大腳上來的笑話,不僅迅速成為了武昌人的飯后談資。就是走出湖北,走向全國。為全國人民津津樂道,大約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嘴巴長在人家身上,李鴻章無可奈何。他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出了這么個笑話,饒他城府再深,涵養再好,也不由頗為沮喪。

  不過,昨天收到的一份“廷寄”,里面的上諭,卻讓李鴻章在這件事上的心態,起了微妙的變化。

  上諭的內容,和他倒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這道上諭,是頒給八旗的:

  嚴禁旗人女子纏足。

  朝廷發布命令,禁止女子纏足,這并不是第一次。

  入關前,太宗就曾下令,禁止仿效關內女子纏足陋習。

  入關后,順治二年,朝廷正式下詔,不分旗、漢,嚴禁女子纏足。

  之后,朝廷多次禁令,不許女子纏足。

  其中,以康熙三年詔定法例最為嚴厲:康熙元年之前出生女子,纏足不再追究,元年以后生女,嚴禁纏足。違者,其父有官職者交吏、兵二部處置,系平民則交刑部,痛責四十大板,處十年流刑。家主有失察者,枷號一月,責四十板;官員失察者,交部議處。

  可是,法例雖然嚴厲,卻得不到認真的執行。漢人士紳,更是明里暗里,一邊倒地反對。

  康熙七年,左都御史王熙上奏,認為康熙三年的規定,嚴苛過甚,刁民誣攀妄舉,牽連無辜,請“馳纏足之禁”。

  此的滿洲貴族,也覺得漢人女子纏足,并不會對滿洲人的統治造成什么不良影響,你們既然愛跟自己過不去,我們也不必狗拿耗子,唱黑臉得罪人,就隨你們去吧。

  于是,“裹足自此馳”。

  此后,女子纏足的事兒,朝廷基本不管漢人了,只是盯著旗下女子,這一次,也是如此。

  但是,這一次,似乎有些不尋常的地方。

  上諭的口吻,極其嚴厲,具體的處置,則更甚了:在旗女子有纏足者,指定日期“放足”,過期不行,一,父兄有官職者一律免官;二,不論官民,舉家出旗;同治五年后出生之在旗女子,若不遵禁令,偷偷纏足,一經發現,一例辦理,即:父兄有職者免官;不論官民,舉家出旗。

  殺氣騰騰,較之康熙三年的故例,猶有過之。

  康熙三年的法例,沒有要求“放足”,沒有不由分說的“免官”,更沒有威脅“舉家出旗”。

  當然,康熙三年的法例,是“旗漢一體,不分畛域”,這一次,僅僅是針對旗人的。

  按理說,李鴻章身為漢員,對這道上諭,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他是極敏銳的人,總覺得,朝廷這一次的處置,狠辣得有點出格,呃,這里邊,有沒有……“殺雞駭猴”、“敲山震虎”的意思?

  就是說,接下來,有沒有可能,由旗而漢,像順治二年、康熙三年那樣,再次“不分畛域”,禁止纏足?

  如是,自己又該秉持一個什么樣的立場?

  預則立,不預則廢,最好還是通前徹后的想清楚,預為之計。

  本來,遇到拿不準的事情,就該召集幕僚,研議一番。但李鴻章一想到碼頭上鬧的那個笑話,就不禁有幾分心障:講到“纏足”這個話題,誰知道那班幕僚,對著自己,會不會面皮緊繃、肚里暗笑?

  猶豫了半天,還是決定:放一放再說。

  叫他心緒不寧的第二件事,是關于竹木稅的。

  彼時的中國,近代化發端伊始,鋼鐵工業尚在襁褓之中,建筑宮苑房屋,制造舟車器具,最主要的原材料,依然是木材和竹材。江南和直隸,人口最多,經濟最為發達,木材、竹材需求最大,但林木稀少,所需竹木,必須求諸云、貴、川、湘的深山老林。

  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木材、竹材之消費地,長江中上游地區為木材、竹材之出產地,于是,自然而然,長江水道,便成為中國木材、竹材之輸送大通道。

  漢口居長江之中央,九省通衢,為長江上第一個大碼頭,這條竹木大通道的總樞紐,理所當然地落戶漢口。

  采自西南深山中的木材、竹材,扎成木排、竹排,沿澧水、沅水、資水、湘水,由上游而下游,皆歸入洞庭湖,然后,經岳陽入長江,最后,在漢易。

  漢口的木材、竹材交易量,極其巨大,但朝廷的管理,卻全不上路,既不得法,又毫無力度,接近放任自流的程度。“竹木稅”一項,稅收額最高的乾隆朝,也不過一年五、六萬兩白銀的樣子。

  李鴻章認為,漢口的竹木稅,若“切實整頓”,其實是一年上百萬兩白銀的大進項。他雄心勃勃,做了詳盡的調研,擬了周密的計劃,然后上奏,請在漢口設“竹木新關”,抽厘收稅。

  奏折上,名為“切實整頓”,其實,完完全全是“開創局面”了。

  本來,李鴻章認為,自己的這個條陳,為朝廷新開一大財源,是件大大的好事,且和朝廷當家人做事情的思路,也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必蒙允準。

  可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朝廷的回復是:“茲事體大,俟異日該督進京陛見,面陳詳細。”

  “俟異日該督進京陛見”——呃,“進京陛見”這回事,可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誰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成行?所以,這個回復,對自己奏請的事項,等于是婉拒了,至少也是“暫緩辦理”,不過是給自己留了面子,不明說罷了。

  李鴻章心中大為不安:難道自己的簾眷已衰?還是什么地方,不小心忤了當國者的意,自己都懵然不知?

  ps:小預告:小小爆發下,明、后兩天,即6月23日、6月24日,兩更。

  另,向各位書友求一張票票,獅子拜謝!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