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七章 高,實在是高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亂清

  關卓凡在建議書中繼續說道,拿下維克斯堡后,水路初步打通,即應著手經營陸路。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為中部交通樞紐,得之,我可南下而敵不能北上,于西線戰事最是關鍵。南軍守衛不嚴,襲取不難,只是得手后敵人必大舉反攻,他的建議是,不能僅作一地之守的打算,應該以查塔努加為餌,聚殲西線叛軍主力于城下,徹底底定西線我攻敵守之勢。

  而后,一俟查塔努加之役結束,略做休整,即應南下攻取叛軍后方最重要的基地亞特蘭大。亞特蘭大一失,叛軍即被釜底抽薪,再怎么做困獸斗,也只是遷延時日了。

  為加速這一進程,關卓凡建議,從亞特蘭大出發,橫絕叛軍腹地,直插東南沿海,從陸路攻取邦聯東南海濱重鎮薩凡納,如此,控制密西西比河先將邦聯南北向分為東西不能相顧的兩塊;自查塔努加而亞特蘭大,自亞特蘭大而薩凡納,邦聯剩下的東邊這一塊,又被自西北至東南沿對角線再次一份為二,南方支離破碎,當覆滅在即。

  最后,大軍自薩凡納北上,和東線部隊北南夾擊,圍殲敵人東線主力,拿下里士滿,徹底平定叛亂。

  關卓凡認為,“統一為聯邦之最高利益,神圣至上,為此應采取一切可以采取之手段”,大軍深入敵境,應“充分破壞敵人的戰爭潛力,打擊敵方民眾支持戰爭的意志”,必須用“血與火的手段”,使“敵方民眾再無力為叛亂輸送一顆子彈”。“永遠不敢再起自外聯邦之心”。

  這份建議書作為聯邦政府最機密的文件之一。只發放給最高層級的官員和將領。以做咨詢。山度士是接觸不到相關的反饋信息的,因此他和關卓凡見面時并未提及此事。

  事實上關卓凡的建議書在美國政府高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美國人驚異于一個遠隔大洋的中國人居然對美國內戰來龍去脈如此清楚,條分縷析如此精到,而他對維克斯堡之役時東西兩線局面的判斷料事如神,不久后查塔努加也真像他說的那樣被聯邦軍隊襲取——這是一位什么人物,竟可以洞見萬里之外?

  但關于關卓凡接下來對戰局的判斷和設計,美國政府內部的意見卻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當時的美軍總司令哈萊克為代表,覺得關卓凡的計劃未免過于激進大膽。查塔努加的事還兩說呢,就想到亞特蘭大了?就想孤軍深入敵后開大派對了?天方夜譚嘛。

  說明一下,所謂美軍總司令,大致相當于美軍總管或后勤總司令的角色,并非統帥,三軍統帥當然是總統閣下。

  另一派以格蘭特和謝爾曼為代表:真是撥開云霧見日出,堅決支持!強烈要求:一,按此戰略布置執行,二,趕快把這個中國人和他的軍隊弄到美國來!

  而總統支持后者。

  林肯對于這份建議書。不但支持,而且感激。

  后世人看林肯。首先會想到他解放黑奴的光輝形象,并視此為他的最大功績。一個多世紀的美國輿論,不論對內對外,不論官方民間,都在努力強化這一形象。

  關卓凡覺得這真是開歷史的玩笑。

  人們都知道林肯簽署了“奴隸解放宣言”,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此之前,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一系列打擊奴隸制的議案——而林肯,從來不是這些法案的推動者。

  實際上,當1862年7月,國會宣告解放所有支持反叛聯邦的奴隸主擁有的奴隸時,林肯甚至反對這個法案的通過。

  仔細研究條文,會發現,1863年初他簽署生效的“解放奴隸宣言”,并沒有讓奴隸獲得更多的哪怕一毛錢的好處;或者說,“解放奴隸宣言”解放不了任何一個現行國會法案解放不了的奴隸。

  非但如此,這份宣言簽署三個月后,林肯提出一項不容修正的憲法修正案,將最終廢除奴隸制的日期推遲至1900年。

  說的再明白點,“解放奴隸宣言”只是一次對之前既成事實的各種限制打擊奴隸制的法案的漂亮公關和宣傳。

  林肯從來不是廢奴派,最多算是一位奴隸的同情者。廢奴對于他來說,僅是“術”,而非“道”,有實際需要了才用,不需要的話,碰都不會碰。

  那么,什么才是林肯的“道”?

  聯邦的統一,美國的統一,這才是林肯的“道”。

  維護了美國的統一,這個功績被長期有意無意到置于所謂解放黑奴之下,事實上,關卓凡認為,不但前者對美國之意義絕非后者可比,而且前者的說法也不足以概納林肯的功績:不是“維護了美國的統一”,而根本是“統一了美國”。

  在關卓凡眼里,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只是一個松散的利益共同體,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人們效忠的是自己所屬的那個利益體——家鄉,而非國家——聯邦。當利益指向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呆在一起,一旦互相之間有所沖突,分手便是自然不過的選擇。

  在這一點上,南北雙方一個德行,沒有什么本質不同。1812年戰爭,新英格蘭既相對親英,又對戰事不耐,打著打著便嚷嚷著要和英國單獨和談——等于脫離聯邦。

  內戰初起的時候,大批在聯邦軍隊中服役的南方人去職,回到家鄉和自己從前的戰友、同事、軍校同學對壘。聯邦政府居然完全不加阻攔。此行為多少年來都被視為一種優雅的具有騎士風度的政治文明。關卓凡卻認為,這一是因為當時的民主黨總統布坎南有意放水,二是當時人們——不論北南,都認為把自己的家鄉排在國家之前、甚至為了家鄉和國家對抗,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這也是剛開始的時候,北方表現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思想混亂,都不知道為誰為什么打仗。

  美國人是打完了內戰,才真正開始把國家放到家鄉之前,才真正把自己當成了“美利堅人”,而不僅僅是“弗吉尼亞人”、“’伊利諾伊人”。也才真正明白了:國家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要走,土地得留下;不想把土地留下,就得把命留下。

  關卓凡認為,甚至可以說,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那個睥睨天下的明日帝國,其真正的奠基者,不是華盛頓,而是林肯。

  但以上種種道理,都得等打完了仗,再經過多少年的反思總結,才真正領悟,這個時候,殺紅了眼的美國人的腦子里大多其實還是一片糊涂。

  林肯是孤獨的。

  嚴格說起來,林肯不算一個多么出色的戰略家,也擺過不少臭棋。他最大的長處是有著鋼鐵般的神經和意志,以及為了他的“道”而赴身的覺悟,這使他在看不清楚前路、甚至失去信心的時候也不會倒下,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幫他撥開迷霧,給他信心,他就可以等到最后的勝利。

  關卓凡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看到“統一是聯邦的最大利益,神圣至上”,并,“為此應采取一切應采取之手段”,林肯真有上帝為他“打開了一扇門”的感覺;而關卓凡的長篇大論,說這場戰爭必須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反復暗示,政府其實應對得宜、啥錯也沒犯,這除了正好拿來塞政敵的嘴外,對林肯自己,也是心理上的重大解脫,自信心油然而生。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看關卓凡提出來的西線戰略,林肯當然覺得:高,實在是高!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