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五二章 關起門來的大學士、總督和一等侯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亂清

  婉妃竟是猜的極準。有)意)思)書)院)

  第二天,登基大典的日期,正式公布了就在“國喪”期滿后的第三天。

  算算日子,圣母皇太后為文宗顯皇帝“靜修祈福”的一年之期,眼瞅著也要到了,登基大典之后,圣母皇太后就該自天津鑾北京了,大喜的事兒,一件接著一件啊。

  當然,所謂“大喜”,有人以之為喜,有人不以之為喜,這就不去說它了。

  今上的登基大典,一拖再拖,終于拖到了“國喪”期滿,臺面上的說頭,是穆宗毅皇帝棄天下,今上姊弟情深,哀毀逾甚,不忍在“國喪”期間行慶吉之事;而真實的原因,大多數人是這樣認為的:“上頭”不想沾穆宗的晦氣。

  如果在“國喪”期間舉行登基大典,別的不說,坐在太和殿的寶座上,放眼望去,不僅太和殿內,個個一身孝服,太和殿外,從丹陛到廣場,也是一片白茫茫的哼,到底是辦喜事兒呢,還是辦喪事兒呢?

  本來呢,就算是喪事兒、喜事兒一塊兒辦,也沒有什么太大不了的,可是,穆宗之賓天,不僅是早崩,且死因過于吊詭,這樁喪事兒的晦氣,實在是太重了,能不沾惹,還是不要沾惹吧。

  不過,將登基大典拖到“國喪”期滿,并不是一個常見的做法。

  登基大典和新皇帝的合法性,雖然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對于新君的踐祚來說,卻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儀典,只有舉行了登基大典,繼統承嗣的所有程序,才算都完成了。因此,只要情況允許,新皇帝都會盡早舉行登基大典,哪怕要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也只好忍一忍了。

  拿穆宗來說,他是在熱河“柩前即位”的,登基大典,則是從熱河鑾北京后才舉行的,已經算是拖了很長的了,不過,依然是在“國喪”期間。

  新君繼位上諭的公布和登基大典的舉行,兩者的時間,如果相距過長,最大的一種可能性,就是新君繼位的爭議較大,為穩妥起見,在登基大典舉行之前,不能不先做各種威逼利誘的功夫,如此一來,登基大典就不能不向后拖了。

  因此,也有人是這么想的:今上以女子繼統承嗣,自古所無,當然屬于“爭議較大”者,“上頭”忙著梳攏異議者,登基大典,就只好先往后放一放了。

  不論為了什么緣故拖到“國喪”期滿,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洪緒皇帝的登基大典,就要舉行啦。

  登基大典是目下朝野上下、廟堂阛阓最矚目的一件事情,凡和登基大典相關的,都能“蹭熱度”,其中的“頭條”,得算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曾國藩進京陛見。

  曾國藩此番進京陛見,主要目的,不為述職,也不是什么“觀禮”封疆大吏守土有責,非奉旨不得離開轄區,不管北京有什么慶典,不管慶典有多么熱鬧,對于他們來說,都沒有“觀禮”一說。

  曾國藩是被派了在登基大典上“捧讀表文”的差。

  這個“表”,即是宣示今上正式登基的文誥,“捧讀表文”是至高的榮耀,一般情形下,只有兩種人有這個資格,一是地位最高的親貴,一是首席殿大學士曾國藩是文華殿大學士,正居殿大學士之首。

  “地位最高的親貴”,一共兩位,一位裝模作樣的“自謙”,或者說“避嫌”,不肯干這個差使;另一位則是真正的“避嫌”我已是閑云野鶴,這種事情,怎么還來找我,這不是難為人么?

  于是,這個登基大典上第一風光的差使,就落到了曾國藩的頭上。

  事實上,曾國藩盈滿之咎,常忌于心,并不愿出這個風頭,而且,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亦實在不愿此時入京。可是,他找不到辭差的理由;另外,直隸總督衙門駐地保定,距離北京近的很,旅途談不上什么“奔波”,也不好拿自己的老病說事兒,無奈之下,只好奉詔入京。

  曾國藩的身份是多重的,每一重,都到了人臣的極峰:文華殿大學士為天下讀人之首,直隸總督為天下疆臣之首,一等毅勇侯則為天下世爵之首親貴之外,沒有人的爵位可以和他比肩了。

  如此一位功績卓著、名滿天下的三朝勛臣,就算單純述職陛見,也是十分引人矚目的,更何況,曾滌生還是登基大典的“宣表官”,以及出現在登基大典上的唯一的一位重量級“外臣”?

  曾國藩是“國喪”最后一天到京的,一進城,先到宮門遞請安折子,磕頭行禮行了兩遍禮,一次算是“請安”,一次算是“謁靈”。

  到作為公館的賢良寺,人還沒有坐定,水還沒有喝上一口,請謁的帖子便接踵而至了。

  但是,曾國藩吩咐,不論來客是誰,一律擋駕。

  門上翻來覆去,只有這么幾句話,“爵相交代了,王命在身,不敢旁騖,不管有什么見教,都請等到登基大典之后再說。”

  曾國藩門生故吏遍天下,外省固然多,京里也不少,來客之中,也有不少他的學生,便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兒,就是替老師磕個頭、請個安老師戎馬倥傯多年,如今春秋高了,不曉得身子骨兒怎么樣?看一眼,才好放下心來。”

  門上皮笑肉不笑的,“爵相的身子骨兒嘛,就那個樣子,看了不會變得更好,不看也不會變得更差大人有心了。”

  來人只好怏怏而去。

  客人中還有好幾個兩江江蘇、安徽籍貫的,說是兩江受惠中堂至深,受鄉梓士紳之托,前來問候起居。

  遇到這種情形,門上的口氣就不大客氣了,“爵相督直,如果是直隸士紳有所陳請,登基大典之后,或許不能不見,可是,兩江關爵相什么事兒?大人請,就是登基大典之后,也不必再勞步了爵相是不會見的。”

  然后,也不管人家臉上掛不掛得住,掉頭入內,關上了大門。

這一鼻子灰碰的  曾國藩閉門謝客的態度之決絕,是比較反常的,引起了官場上的許多議論。

  有人說,曾滌生秉持的是陛見之前不訪客、不待客的舊規。

  早些年的時候,外省大員入京陛見,確實有陛見之前,不訪客、不待客的規矩,可是,這條規矩,雖未明文取消,但事實上早就廢弛了。

  第一個反對這條規矩的,就是當年的關貝子,如今的軒親王。

  軒親王以為,外省大員抵埠之后,何時陛見,往往不能馬上就定了下來,就馬上定了下來,陛見也是幾天之后的事情了;而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外省大員進京一次不易,在北京也不能盤恒多少時日,如果拘泥于陛見之前,不訪客、不待客的舊規,這幾天,就算白白的浪費掉了,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可惜。

  所以,曾國藩如果見客,決不能有人說他“逾距”,事實上,門上轉述曾國藩謝客的緣由,也是一個含混的“王命在身”,不是陛見之前,不訪客、不待客的老規矩。

  還有,不見就不見吧,門上的話,何以如此夾槍帶棒,叫人下不來臺?

  曾滌生既為謙謙君子,又向來憂讒畏譏,怎么會做這種無謂的得罪人的事情呢?

  這不是他一向的做派啊!

  于是,又有人說,賢良寺的門上,自然是曾滌生的戈什哈,軍功出身,粗魯不文,不懂規矩,也是有的。

  這個說法,沒有什么說服力,曾滌生的戈什哈“不懂規矩”,天底下就沒有“懂規矩”的戈什哈了。

  還有,賢良寺的門上,說的話雖然不客氣,可是,究其談吐,似乎不能往“粗魯不文”上頭靠。

  反正,怪了。

  登基大典相關的“熱搜榜”,曾滌生入京陛見及其反常種種,排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這樣的一條消息:這一次的登基大典,泰西各國駐京公使,將入紫禁城觀禮,嗣后,將覲見今上,當面致賀。

  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看無防盜章節的,請用搜索引擎搜索關鍵詞(),各種任你觀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