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脈”,脈沉而遲,是腎陽虛的脈象。
腎陽虛?
早上陰虛?晚上陽虛?
什么情況?!
這個情況,兩個太醫都從未遇過,都頗有無所措手足之感。
王守正黑著臉,一聲不吭。
魏吉恩并不如王守正般心中有鬼,所以還不以為情形會如何嚴重,因此,只是驚疑。不算驚慌,反倒還能安慰王守正,同時也安慰自己:“唉,靜觀其變吧,也許明天……又‘變過了’?”
至少,天花的癥狀,都還正常。
王守正也只好這么想了:那個“話兒”,也許只是“偶露崢嶸”,不見得就在這一回發作了出來?畢竟,皇上沾上那個“話兒”。算算日子,時間還不是很長嘛。
幸好,送走了“痘神娘娘”,母后皇太后就取消了每日軍機“叫起”后的例行“病情匯報”。暫時不必拿這個難以定斷的“腎虛”,面對母后皇太后和軒親王——太醫的態度愈來愈樂觀,“送娘娘”又給了慈安強烈的心理暗示,潛意識中,她以為難關確實已經過去了,就不想再占用關卓凡的“工作時間”了。
可是。脈案還是要寫的,到底該怎么寫,王守正、魏吉恩作難了。
照魏吉恩的意思,根本就不要提什么“脈沉而細數”、“脈沉而遲”什么的,皇上十幾歲的孩子,是不應該“腎虛”的,更不應該早上“腎陰虛”,晚上就變成“腎陽虛”,若脈案黑紙白字地寫上“脈沉而細數”、“脈沉而遲”,“知醫”的王公大臣看到了,一定以為他們兩個把錯了脈。
魏吉恩認為,脈雖然不會把錯,但未必就一定指向“腎虛”,“天花”這樣東西,胎毒所蘊,到底是件什么東西,誰也說不清楚,“出天花”,前前后后,可勁兒地折騰十好幾天,誰又知道,會不會折騰出來些奇奇怪怪的脈象?這個,這個,說不定,“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了呢。
如果王守正不曉得 小皇帝身上還有“別的毛病”,十有,會同意魏吉恩的意見,可是——唉,偏偏我是曉得的!眼下看來,皇上的奇怪的脈象,十有,就是這個“別的毛病”在作怪了!
五臟六腑之中,這個“別的毛病”,就是專挑腎下手的呀!
不過,王守正不能肯定,這個“別的毛病”,這一回,僅僅是“作怪”,還是真要“發作”,如果是前者的話,魏吉恩說的法子,確實更加妥當些。不然,自己先張揚了起來,這個“別的毛病”卻沒有發作,那么,那頂幾乎已經戴到了頭上的紅頂子,就幾乎肯定要飛掉的——殊為不智,殊為不智!
可是,也不能排除真的“發作”的可能性啊!
怎么辦呢?
最后,兩個人反復商議,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法子:脈象不必細說,“腎虛”更不能提,但在脈案上,要埋個含蓄的伏筆,“預留地步”。
脈案由王守正主筆:“若得腎精堅固,胸次寬通,即為大順之像;現敬按圣脈,陰分未足,當滋陰化毒。”
先說上半句。
既有“若得”二字,就說明 小皇帝還有咳嗽、胸悶的癥狀嘛。
何況,所謂“大順之像”,幾乎等同痊愈,而痊愈這回事兒,已經說過了,至少還要兩、三個月的時間,則“腎精堅固,胸次寬通”,是一種很高的標準,目下尚未達到,是很正常的,不算什么,不算什么。
這句形同廢話的話,最主要的作用,是點出一個“腎”字,“預留地步”。
再說下半句。
“陰分未足”,是一個很模糊、很虛玄的說法,所謂“陰分”,指的是人體夜間的氣血運行,其上限、下限之間的范圍,十分廣闊,既可以理解成,“你有點兒虛啊,要加強體育鍛煉呀。”也可以理解成,“你的腎不中用了,還不趕緊去做腎透析?”
“腎虛”,自然也是可以納入“陰分不足”范疇之內的,不過,放在這兒,任誰都會理解成“本源不足”之類的意思。
“滋陰化毒”,“陰分”既“不足”,“滋陰”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即“加固本源”的意思;“化毒”呢,不管是誰——包括魏吉恩,都以為這個“毒”,是指“天花余毒”,“滋”了“陰”,“本源”加固了,才有本錢追剿“胎毒”的殘兵游勇嘛。
殊不知,王守正下筆的時候,這個“毒”,其實另有所指。
上半句重在一個“腎”字,下半句重在一個“毒”字。
好了,這兩句話擱在這兒,如果真出了事兒,就不能說我失職、看走了眼什么的了。
這自然只是王守正的一廂情愿,真出了事兒,是不是能靠這兩句不痛不癢的話卸責,他心里其實一點底兒也沒有,不過,總比什么都不準備強些吧?
先不說會不會“真出了事兒”了,就說眼下,能不能糊弄過去,都不好說!
有權看脈案的王公大臣中,盡有些“知醫”的,雖然在王守正看來,都是些半桶水,但也不能保證他們就看不出名堂來——尤其是軒親王!
母后皇太后面前,王守正吹捧關卓凡“精辟透徹,切中肯綮”,并不全然是在拍馬屁,他對這位傳奇的親王的洞察力,有一種深刻的、本能的敬畏。
不過,現在也做不了更多的什么了,只能坐等,等軒親王的反應,等著看三清四御、六方神佛給不給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