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問題此前一直是阻礙協約國和布爾什維克達成一致的關鍵問題。協約國集團認為波蘭唯一的合法政府是畢蘇斯基領導波蘭共和國,而布爾什維克則將畢蘇斯基的政府稱之為反動獨裁政權,只承認波蘭蘇維埃共和國和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的合法性。
這種情況就很有意思了,雙方是誰也不服誰,因為只要任何一方認輸,那就意味著失去了對波蘭的控制。而誰掌握了波蘭,就意味誰能控制東歐。
協約國集團自然不會將東歐拱手相讓,而托洛茨基也一直視東歐為實現革命理論的重要基地。自然的在這個問題上雙方都是寸步不讓,一而再的讓談判陷于破裂。
直到協約國集團和布爾什維克同時意識到在波蘭問題上他們根本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識到繼續在擦腳布的問題扯皮,最后只能使談判破裂。所以經過一番討論之后,雙方決定擱置波蘭問題,暫時只就停戰問題達成一致,將波蘭的問題交給今后的蘇黎世會議解決。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蘇黎世會議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二戰爆發,當畢蘇斯基的波蘭共和國被納粹德國消滅了,這個問題才得到根本的“解決”。
而當時,波蘭事實上分裂成了兩個國家,控制著西部波蘭的畢蘇斯基政權,以及控制著東部波蘭的貝魯特政權。當然,實際上波蘭的國土還有相當一部分被東普魯士人民共和國“占領”了。
在1920年5月1日,停戰條約被執行的那一天。日后我們熟悉的那片屬于波蘭的土地上出現了三個國家。東波蘭、西波蘭以及東普魯士。
其中在這場戰爭中收獲最大的應該是東普魯士。這個由猶太人建立的新興國家控制了原本屬于德國的東普魯士。以及二戰之后屬于波蘭的濱海省、瓦爾米亞—瓦祖里省,以及庫亞維濱海省的北部。
而東波蘭則控制了波德拉謝省、馬佐舍夫省的東部、圣十字省大部、喀爾巴阡山省以及小波蘭省的全部。
當然,如果真要詳細的算,在這場戰爭中,收獲最大的還是布爾什維克,收復了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還將剛剛獲得的波蘭重新肢解了,在東部建立了一道同帝國主義隔絕的防火墻。從地緣的角度看。沙皇俄國解體時給俄國造成的傷痛被抵消了絕大部分,比歷史上那個年代的俄國強了不少。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俄國人就是一場勝利,他們避免同奧匈帝國一樣被肢解。實際上布爾什維克內部對這個結果也是相當的滿意,雖說世界大革命并沒有如期開展,但是能取得俄國革命的勝利,維護了西部國境線的安全,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有功勞自然要封賞,在這場“勝利”中立下關鍵功勞的自然是政治局,如果沒有政治局大長老們的高瞻遠矚和審時度勢,怎么會有如今的大好局面呢?
可以說同協約國集團達成停戰協定之后。列寧的威望又一次空前高漲,如果說之前他僅僅只是比托洛茨基高出半個頭。那么現在導師大人已經超出托洛茨基一個腦袋了。導師大人成為了黨內無可動搖的核心,其他的人包括托洛茨基在內都只能圍繞在他身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導師大人就是太陽!
為什么這么說呢?一件事就可以提現出列寧的無上地位,在當年召開的蘇共九大中,列寧全票當選政治局委員!并且在當年召開的全俄蘇維埃工兵代表大會上,大會主席團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將彼得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以此褒獎也是紀念導師大人為俄國革命作出的突出貢獻!
作為俄國兩個巨大革命中心,也是作為俄國曾經的首都,彼得格勒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將這么一座城市更名為列寧格勒,其象征意義是空前的!
當然全俄蘇維埃主席團并不只改變了彼得格勒的名稱,實際上同時更名的還有其他幾座城市,比如列寧格勒近郊的加特契納,因為托洛茨基曾在此領導打敗了尤登尼奇,為了表揚二導師的貢獻,將該城更名為托洛茨克。比如伏爾加河畔的察里津,為了表彰斯大林在擊敗鄧尼金的戰斗中做出的“卓越”貢獻,特將該城改名為斯大林格勒。
不光是這三位,連在內戰中沒有直接上過戰場的斯維爾德洛夫和捷爾任斯基也享受了這一榮譽,他們的故鄉分別被改名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捷爾任斯基斯克。
實話實說,這一連竄的改名中只有導師大人獲得的榮譽最突出,其他斯大林、小斯、捷爾任斯基,甚至是托洛茨基獲得的褒獎,更像是為了減少用導師大人的名字命名前首都可能造成的空前影響所作出的一種保護。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導師大人雖然必須收獲最大,但那也不能讓其他人太落后了不是。除開對政治局大長老的特殊褒獎之外,其他有貢獻的人員也是論功行賞。
李曉峰終于如愿以償的擺脫了候補中委的尷尬,成為了正兒八經的正牌中委,與他一起進入中央委員會的還有伏龍芝,作為軍方在中央委員會的唯二成員,他們倆可是很吸引眼球。
不過李曉峰高興歸高興,但也沒有特別高興,雖然他這個二十歲的中委已經很驚世駭俗了,可是跟其他更牛的人比起來,也就不算什么了。
比如他的好朋友魯祖塔克,這位卓越的工人領袖完成了一次兩級跳,從上一屆的候補中委直接變成了候補局委。是的,你沒有看錯,魯祖塔克進入了政治局!
這種跨越式的發展簡直讓人目瞪口呆。不過更目瞪口呆的還在后面。因為魯祖塔克收獲的不僅僅是候補局委。他還一躍成為了新一屆中央組織局委員,掌控了黨內的人事大權!
要知道,他這個組織局委員可跟以前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