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原創數據】越后的農業及耕地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武家棟梁

  都知道越后很窮困,那么越后改名后的新瀉県是怎么成為日本第二糧倉的呢?

  新瀉県等于越后的地盤,只是改了個名字,總面積12583.83平方公里,其中超過6成是山峰、湖泊河流、森林等非農業區。

  那么耕地面積能有多大呢?超過2500平方公里,為什么這么說,有數據為證。

  新瀉平野ともよばれる。新瀉県の中央から北にかけて広がり南北約100km,東西約10~25km,面積約2070km2の紡錘形狀の大沖積平野。西と南は東頸城(くびき)丘陵の延長である西山,道山,八石などの丘陵性山陵が雁行し,南東と東は越後山脈の西を縁どる魚沼丘陵とその延長が前山として平野を限る。南の長岡付近で標高20mときわめて低平である。信濃川と阿賀野川は上流で盆地を貫流するため洪水時に荷重の大部分をそこに落とし,平野への出口では扇狀地の発達が貧弱である。

  新瀉平野又名越后平野,面積2070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集中在中越到下越的信濃川、阿賀野川一帶。

  這是新瀉最大的平原也是糧食主產區,再結合上越的農業區加在一起2500平方公里沒任何問題。

  那么現代新瀉的耕地面積是多少呢?有數據為證。

  47都道府県を対象とする「耕地面積」についての都道府県ランキングです。

  最上位から、1位は北海道の11,560km2、2位は茨城県の1,752km2、3位は新瀉県の1,744km2です。

  最下位から、47位は東京都の77km2、46位は大阪府の139km2、45位は神奈川県の204km2です。

  北海道就不說了,茨城県就是常陸國,新瀉県是越后國,茨城県只有新瀉県的一半大小,耕地面積卻比新瀉県略微多一些,原因何在呢?

  前面還說2070平方公里的平原,現在整個新瀉県只有1744平方公里耕地,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簡單,城鎮化,工業化,以及近代日本為保護環境植樹造林,舍棄了許多耕地變成森林。

  東京、大阪、神奈川沒有耕地也不奇怪,兩個大都市圈能有耕地就不錯了,奢談農業就沒多大意思。

  然后再說一組數據,我曾在書中提過的,新瀉県糧食換算成石高是400萬石。

  數據何在呢?平成24年(2012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報告,有興趣的可以去下載看一下,這個我也下載出來研究過。

日本糧食總產量8604000噸,其中新瀉県糧食產量664300噸  總結的結果趨勢來看,僅十幾年日本糧食產量下滑的厲害,從平成初年的1100萬噸峰值下降到860萬噸,當然這不是重點。

  新瀉県66萬4300噸糧食里,99.5以上是稻米,小麥,大豆的產量幾乎忽略不計。

  這也就從側面說明,新瀉県沒有施行稻麥輪作,稻豆輪作,從資料里沒有發現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生產情況,果樹、工業作物到是有幾千到兩萬噸之間的產量,畜牧業里豬肉產量較高,這也不是重點。

  重點是耕地面積1744平方公里,其中稻田耕作面積是1197平方公里。

  那么我們按照古代算法來計算,1197平方公里11萬9700公頃≈12萬町步。

  1公頃≈1町步,1公頃15畝,1町步10反,1反≈1.5畝,1石150KG

  新瀉県糧食產量664300噸,除以150KG,等于442萬8667石。

  12萬町步120萬反耕地,那么再拿442萬8667石這個數據相除,就能得出一反土地單產量3.69石。

  這個數據很高嗎?我們再拿3.69石乘以1石的150千克,得出的結果是553.5千克。

  1反土地1.5畝,產糧553.5千克,那么畝產就是369千克。

  為什么要大費周章的反算呢?為的是驗證現代日本,尤其是新瀉県糧食平均產量到底是多少。

  很多人就會疑問,為什么日本的糧食產量這么低?根據我的分析,這與他們的耕作習慣有關,大概是出于農業保護的考慮,沒有使用化肥,農藥,種植的是綠色食品,也沒有搞稻麥輪作是為了保證新瀉大米的口感等等都有可能。

  分析完現代的數據,再來看看古代的越后,太閣檢地是39.1萬石,要知道石高是一種很不靠譜的算法,也就是計算糧食產量,災年和豐年的糧食產量是不同的,算糧食產量能科學嗎?

  烏梅經常說出的一個數據是1反土地產糧1石,這個數據是中田,也就是所謂的標準田單產。

  更肥沃的上田單產大概在1.2石到1.5石不等,至于下田0.7到0.8石,更低的0.5石就基本舍棄不種了。

  1反1.5畝,1石150千克300斤,換算成明朝的斤大概也就是260斤,明朝一斤等于596克,1斤16兩,比現代的斤要重五分之一。

  已知的是明朝平均畝產糧食300斤,江南地區的畝產量更高,如果施行稻麥輪作那差距將會更大。

  那么這與明朝的農業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簡直大的離譜啊。

  260/1.5173斤,畝產173斤這是什么水平?還要公六民四,苛捐雜稅,所以古代日本的農業社會是極度畸形的。

  用比大明朝平均多五成的耕地,種出比大明朝還要少的糧食產糧,這就是當時日本的農業水平,農民不懂耕作,不懂肥料的運用,比刀耕火種好不了哪去,基本上停留在千年前的水準沒變動過。

  然后再說越后,都知道江戶時代農業發展也就那樣,糧食總量增加是依靠開新田換來的,比如越后國,從39.1萬石,一路飆升到幕末的115萬石,就是開新田,新田從哪里來?

  越后平野啊!哪怕這兩百年里再廢柴,也能開出三成耕地,2000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就是600平方公里,即6萬公頃,粗略換算過來也是60-70萬石,這也是為什么越后的石高會飛速增長的原因,差不多也能對上115萬石的數據。

  綜上所述,以目前新瀉県的農業水平,比古代大明朝要好的地方就是科學化種植技術與管理,機械化耕作提高效率,至于肥料,農藥并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因為缺乏輪作制,讓石高并不怎么高。

  以古代越后的條件,如果沒有城鎮化,工業化的影響,將來的耕地面積超過20萬町步,施行輪作,肥料增產,外加新糧種植,明朝精耕細作的種植技術,應該有多少石高?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