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宮中,清幽寧靜。
道祖與老子并肩而坐,二人都雙目緊閉,臉上無悲無喜,不知是神游天外,還是在參悟天機。
突然,老子睜開雙眼,淡淡道:“今截教氣運正盛,此戰恐怕是要無功而返。”
老子說完這話,過了半響才聽鴻鈞道祖應聲:“但能壞了六魂幡,就不能說是無功。”
聽到六魂幡三個字,老子眼中閃過一絲光彩,沉吟片刻,點了點頭道:“既然是天數,吾與道兄還需下凡走上一遭。”
老子話音剛落,就見鴻鈞起身,手持竹杖消失在紫霄宮中。
鴻鈞道祖說走就走,老子也不以為意,坐在蒲團上,周身赤光繚繞,眼看著赤光越來越盛,當赤光鼎盛到了極點時,在剎那間消失得一干二凈。
東海之上,四圣圍在金鰲島四方,彼此間相隔何止萬里,但區區空間無法阻隔圣人神識意念交流。
元始天尊道:“鯤鵬那等貪生怕死之輩,也能舍命拼死,師妹端得好手段。”
女媧娘娘輕哼一聲,并沒有說話,此時身旁無人,否則一定能看到女媧娘娘眼中濃濃的哀傷之色。
等了半天也沒等到女媧娘娘的回音,元始天尊微微一笑,也不在意,又道:“當日在魔界,鴻鈞老師說陳九公氣運正盛,為何今日又招你我來此?”
元始天尊話音落下,四周一片寂靜,無論女媧娘娘還是西方二圣都不說話,沒有一個接他話的。
雖然沒人搭理自己,但元始天尊也不覺得尷尬,曬然一笑,從袖中掏出一把羽扇輕搖,輕聲道:“此劫后,四界四教,再無安寧。”
剛剛三圣不搭理元始天尊,此時面色齊變,女媧娘娘眉頭一皺,剛想說話就聽到了準提佛母的聲音。
準提佛母道:“四界四教難逍遙,道友的魔界也在其中,不知道友可有妙計,壞他截教氣運?”
元始天尊聞言,手中輕搖的羽扇一頓,眉頭一挑,“鴻鈞老師都說截教氣運正盛不可圖謀,元始神通不及老師萬一,有心無力難有作為。倒是佛母號稱洪荒第一智者,可有何妙計?”
準提佛母笑道:“道友率門人弟子入主魔界,道友為魔祖,門人為魔主,此劫后魔界必然大興。”說到此處,準提佛母話鋒一轉,“但道友要清楚,截教不破,魔界難興。”
元始天尊臉上的得色一滯,他知道準提佛母說的不錯,不光是他的魔界,無論哪一方勢力想要興盛,都要面對陳九公。不能越過陳九公這座山,誰也無法興盛,就像這一量劫的佛門一樣。
準提佛母趁熱打鐵,繼續道:“陳九公何許人也,道友不是不知。截教教義,道友也知道。截者,截取也!不只是截取一線生機,也是截取他人氣運。所以,陳九公一定不會坐視魔界大興。”
準提佛母的話正好碰觸元始天尊心底的憂慮,他那搖扇的手也停了下來,將羽扇放在膝上,元始天尊語速緩慢地說道:“佛母所言不差,陳九公于天道之外,為洪荒之害,他又掌截教與你我爭奪洪荒氣運,是為你我心頭之患,此人不除、截教不破,天道難興!今日兩位老師招你我前來,雖不知兩位老師心中算計,但你我當竭盡全力削截教氣運。”
元始天尊話音剛落,心有所感,抬頭向天上望去,只見兩個白首老道并肩踏云而下,一持竹杖,一扶扁拐。
元始天尊連忙從九龍沉香輦上起身,遙拜道:“恭迎兩位老師!”
兩位天道老祖降臨,阿彌陀佛、準提佛母、女媧娘娘與元始天尊一樣,紛紛起身遙拜。
鴻鈞、老子直降而下,也不理會四圣,直向金鰲島墜去。
金鰲島坐忘巖上,正與袁洪說話的陳九公抬起頭,輕嘆一聲,雙臂微動,左手上現出混沌鐘,托在掌心之上;盤古幡落在右手,牢牢地抓在五指之間。
圣人出行,必有異象。鴻鈞、老子這兩位可是在圣人之上,是合天道的老祖,但下凡卻不沾一絲煙火。若不是從天而降,踏云而行,任誰也不會把他們和天道代言人聯系在一起,只會以為他們是鄰家老翁。
袁洪一直站在陳九公身后,正聽老師和自己交待六魂幡的使用方法。陳九公突然亮出兩大靈寶,袁洪忙順著陳九公目光所視望去,見老子和一個老道降下,即使袁洪沒見過鴻鈞,也能猜得出,那個拄著竹杖的就是威震洪荒億萬年的道祖。
同樣都是猴子,袁洪和孫悟空同樣都是那么無法無天。可他們的無法無天還不一樣,孫悟空的無法無天是因為他無知,在成佛以前,在孫悟空的一雙眼睛里,世間最厲害的人就是那個能秒殺黃風妖圣的佛祖。而袁洪的無法無天是由截教門人的桀驁轉化來的,他無天無天的資本是自己手中的鐵棒。這種無天無天是理智的,所以當他看到道祖的一剎那,不由自主地向陳九公靠攏。
陳九公輕哼一聲,左手一托,混沌鐘憑空而起。在混沌鐘離開陳九公手心的那一瞬間,就好像吹氣一樣瘋長,越往上越大,直向鴻鈞、老子撞去。
眼見混沌鐘自下而來,鴻鈞抬手落杖,竹杖自上而下向下一抽。也就是在鴻鈞抖手甩杖之間,竹杖瞬間長至千丈之外,再一眨眼就到了萬丈。
杖鐘相遇,悄然無聲,不帶一絲聲響,也不引起半點動靜,就好像演啞劇做戲一樣,竹杖與混沌鐘相遇相碰后,消失在空中,剛剛那長有萬丈的竹杖已化作丈長被鴻鈞拄在手中。而那混沌鐘,仿佛吹足了氣的氣球瞬間被撒了氣一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小,并且急速下墜。當落至陳九公掌心上時,就如銅鈴一般,被陳九公抬手接在掌中。
見自己老師與道祖硬拼一記,躲在陳九公背后的袁洪不禁心神澎湃。作為陳九公的首徒,袁洪見證了陳九公的崛起,記得當年老師上梅山時,不過金仙修為,直至今日已凌駕于圣人之上,能與道祖交手,讓袁洪這個為人弟子的與有榮焉。
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有時候恰恰相反,就像袁洪只知陳九公與道祖硬拼一記不落下風,卻也只有陳九公子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看來六魂幡是保不住了。”陳九公心中暗暗覺得可惜,抬手發雷,掌心雷在空中一響,分處在四島上的截教四大準圣齊齊發雷催動誅仙四劍,誅仙四劍震動,誅仙劍陣起,霎時間殺氣滾滾,煞氣騰騰,電光如蛇四方游走,道道劍氣漫天縱橫。
轟隆隆……
陳九公腳下矗起八卦臺,陳九公立在臺上連連發雷催動誅仙劍陣,懸于四門上的誅仙四劍齊動,四劍劍尖朝上直沖而起,誅仙劍、戮仙劍向鴻鈞;陷仙劍、絕仙劍向老子。
鴻鈞抬杖、老子舉拐,誅仙四劍根本無法近身。鴻鈞一手持杖撥開誅仙劍,反手一杖擊在戮仙劍上,竹杖就好像一塊磁鐵,牢牢地吸住戮仙劍。這時誅仙劍直才刺面門,鴻鈞微微往后一讓,一手持杖控制住戮仙劍,一手揮袖使了個相似袖里乾坤的手段。一時間,只見那誅仙劍向鴻鈞袖中飛去。
一旁的老子也不示弱,祭起金剛鐲去套陷仙、絕仙二劍,只見那原本不大的金剛鐲,在離開老子手后在空中變得好似哪吒的乾坤圈一樣,懸于高空放出道道金光,陷仙劍、絕仙劍齊向金剛鐲中的圈內鉆去。
自合天道后,老子道行飆升,幾乎是與鴻鈞同一時刻得手,金剛鐲套住陷仙劍、絕仙劍后,其上金光更盛,當金光盛到刺眼的程度后,又弱了下去。隨著金光消弱,金剛鐲越來越小,當金光完全不見時,變回本來大小的金剛鐲向老子飛去,此時已不見了陷仙、絕仙二劍。
這邊老子用金剛鐲套走了陷仙、絕仙二劍,那邊鴻鈞道祖也將誅仙劍、戮仙劍收去,無了誅仙四劍,就好像當年封神劫時闡教四人摘走誅仙劍陣四門上的四劍一樣,誅仙劍陣還在,但威力全無,只余陣圖所化的一方天地還在。可原來殺氣、煞氣、陰風、電蛇隨著四劍消失得無影無蹤,陣中天地一片寧和,根本不像是洪荒第一殺陣。
八卦臺上,陳九公靜靜地看著鴻鈞、老子將誅仙四劍收去,仿佛那誅仙四劍不是他的寶貝一樣,在他臉上根本看不到一點著急之色,很淡然地看著鴻鈞、老子。
就像剛才說的那樣,誅仙四劍一撤,大陣所攜的異象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四方的四圣怎能看不到這般變化?元始天尊、阿彌陀佛、準提佛母和女媧娘娘都不用道祖招呼,紛紛飛身而起,從四方撲向誅仙劍陣四門。
陳九公雙臂連連揮動,道道青光隨著他那揮舞的手臂在空中穿梭,在陳九公腳下,在八卦臺下,整個金鰲島都動了起來。金鰲島一動,霎時間巨浪滔天,整個東海仿佛開鍋了一樣,海浪迭起,以金鰲島為中心從四方匯聚而來。
從四方涌來的重重巨浪卷起位于金鰲島四方的四座仙島,那三仙島、蓬萊島、方丈島、瀛洲島瞬間就被重重海浪送到金鰲島前,青、白、赤、黑四道光柱自四島上沖起,直上云霄沖入斗府。而金鰲島上,碧游宮頂冒起一道黃光,黃光如柱位于中央。
遙遙望去,赤、青、黃、白、黑五道巨大的光柱一頭連天,一頭連海。天地間游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爭先恐后的向東海上的金鰲島涌去,這樣震撼的異象出現在洪荒四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輪回地府。
天庭上,玉帝、王母褪去了天帝、金母衣冠,身著道袍并肩站在瑤池以昊天鏡向下方觀望。
玉帝的昊天鏡也算是件異寶,上可查遍三十三天,下可探至九幽。但是,昊天鏡看不到圣人道場,也就看不到金鰲島上的絕世之戰。
不過,此時的玉帝可不是想看熱鬧。看不到金鰲島不要緊,當他看到昊天鏡中有五色光芒掠起時,雖看不分明,但也知道那是什么。
“師妹。”
王母轉過后,與玉帝四目相對,潔白無瑕的臉上露出姣好的笑容,“師兄。”
師兄二字出口,王母看到玉帝眼中的堅定之色,素手一揚,羅袖一甩,一道金光自袖中飛出,在半空中一轉,化作封神榜。
玉帝伸出右手在空中虛抓,打神鞭落在掌中,玉帝抬手論鞭,向封神榜上抽去。
噼啪!
一鞭抽在封神榜上,封神榜展開,天庭六部神君、周天三百六十五星君之名盡在榜上。其中最上面第一個名字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截教金靈圣母。
玉帝又揮鞭打榜,打神鞭落在封神榜上,封神榜一顫,一道金光自封神榜中飛出,這道金光速度極快,瞬間離了瑤池,直奔斗府金闕。再看封神榜上,原本金靈圣母名諱處已空。
金靈圣母正在斗府金闕中祭煉靈寶,自上了封神榜,無法修煉,截教弟子就將精力放在煉寶、煉陣上,金靈圣母也不例外。
突然一道金光沖入室內,自金靈圣母頂門而入,金靈圣母整個人一顫,眼中流下兩行清淚,心神激蕩之余,想起陳九公的叮囑,忙從袖中掏出個泥人來。
金靈圣母深吸一口氣,逆轉玄功,面上一陣潮紅,張口就噴出一口精血。精血被金靈圣母噴在泥人上,那泥人瞬間活過來,掙脫金靈圣母的手跳到地上。
泥人落地就長,不但往大了長,還長出五官,驚奇的是這泥人長得和金靈圣母一模一樣。
金靈圣母哈哈一笑,將身一搖,整個人化作一道青光沒入泥人之中,然后那泥人就化作血肉之軀。
金靈圣母試著動動胳膊,抬了抬腿,哈哈笑道:“九天息壤所成的肉身果真不凡,我截教教主神通更是了得!”說完這話,金靈圣母從身后蒲團上拿過四象塔、龍虎如意、飛金劍,出了斗府金闕,向瑤池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