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十四章 摧鋒(四)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扶風歌

  ,爭取早日把這本書頂上排行榜,讓這個吧活躍起來。謝謝大家的支持。

  馬睿的瞳孔微微收縮,雖然不知道眼前這批騎士是敵是友,但他們太過突兀的出現方式、和適才充滿挑釁意味的一箭,使得馬睿的心中充滿警惕。他略微沉腰,松開左手使得沉重的尸體墜地,而借著這個掩護,右手悄然上提,已經重新按上的腰間的刀柄。

  但這個動作并未能瞞過對面一眾騎士們。那名身著華貴甲胄的首領并無動作,只是掩藏在兜鍪下的眼光一閃,左右的扈從們便群起發出不屑的嘲笑聲,有些人叱喝道:“大膽!”還有人立即張弓搭箭,瞄準了馬睿。

  馬睿也是尸山血海中沖殺出的勇士,縱使眾寡不敵,卻沒有半點懼怯,既然對面騎士們如此無禮,他索性就挺身直立,將腰間繯首刀連鞘橫舉到胸前。

  身后蹄聲得得響起,一騎緩緩而來。馬上之人身寬袍博帶,是桓彝。這名青年文士若無其事地勒韁攔在馬睿身前,頓時沖散了劍拔弩張的局勢。

  這時候,陸遙和他的從騎十余人一齊趕到,掩護著馬睿上馬退后幾步。馬睿待要向陸遙說些什么,卻被陸遙制止了。一行人勒馬于桓彝之后,只作是尋常扈從模樣。

  桓彝垂首看看馬睿身下的死尸,只見搠入胡騎腦殼的鐵箭桿上爍爍生光。他揮鞭一卷,將這支箭矢拔起,也不顧血污沾染,直接拿到眼前觀看。原來此箭非同尋常,從箭柄到尾部,赫然用純銀嵌刻著幾個小字:“河內茍道真。”

  這行小字入眼,桓彝不禁微微蹙眉;抬起頭來時,卻帶上了恭順而客氣的微笑。

  他向對面來騎躬身行禮:“折沖將軍?”

  “正是!”那甲胄鮮明的大將沉聲答道。

  桓彝行禮如儀,此人卻絲毫不動,意態極之睥睨。桓彝知道自己說的一點不錯,此人正是征東大將軍、兗州刺史茍晞之弟,駐扎在茌平的兗州軍主將折沖將軍茍純。

  茍氏乃河內山陽大族,號稱出于軒轅黃帝之后,雖然漢魏以來殊少人物,但因為與大晉皇族出于同郡,倒也不被視為寒門。至茍晞、茍純這一輩,更是由軍功而得見用,隱約成了當朝顯宦巨室之一,因而茍純在日常所用的箭矢上都嵌刻了自家姓名郡望,以示尊貴。

  茍氏兄弟二人中,茍晞被視為本朝兵法大家,故有當世韓白之稱;而茍純雖系文人出身,卻天賦異稟,以雄武善戰稱絕。此君在中原剿匪的戰事之中,親自沖鋒陷陣斬殺敵將無數,軍中謂其有賁育之勇。此刻他身為一軍主帥,竟然獨領數十騎橫行于賊寇出沒的冀州曠野,足以顯示他對于自身的武力具有絕對把握。

  卻聽得茍純反問道:“爾等又是何人?”

  桓彝恭敬地道:“我乃冀州丁刺史使者,此來攜有丁刺史親筆書信。另外,這是我的符印,折沖將軍不妨驗看。”

  茍純揮了揮手,身邊一名扈從上前來,從桓彝手中接過書信符印等物。先看符印,確認無誤之后,才雙手將書信遞給茍純:“啟稟將軍,此人確系冀州主簿桓彝桓茂倫。”

  茍純掂著信件的手掌微微一凝:“桓氏?是譙國龍亢的桓氏子弟?”

  既然茍純說起桓氏家族,桓彝不敢怠慢。他再次深深施禮道:“正是春卿博士之后,龍亢桓茂倫。”

  桓彝所說的春卿博士,乃是東漢時的大儒桓榮。桓榮六十余歲時,以高深的經學造詣得到光武帝賞識,先被拜為議郎,延請教授太子,后來歷任博士、太子少傅、太常等高位。明帝即位后,以師禮待桓榮,曾親臨桓氏府第與諸門生相會,每言輒曰“大師在是”。如今譙國龍亢的桓氏宗族,大抵都出于桓榮一脈。

  如茍純這等以武功見用的官宦都知道譙國龍亢桓氏的聲名,桓彝倒頗有幾分自豪。誰知茍純將丁紹的書信拿在手中,啪啪地拍打著左手手掌,冷笑道:“譙國丁氏、譙國桓氏……嘿嘿,兩家都是斧鉞游魂之輩,倒能呼朋引類、湊在一處。”

  這句話出口,桓彝的面色丕變。

  就連墮在后面的陸遙都緊緊地皺起了眉頭,皆因這番言語的惡意實在已經無以復加。

  原來丁氏、桓氏二族乃是近戚。兩家都出于譙國,因為與曹魏皇室的鄉里之誼,前朝頗出人物。可惜天意弄人,兩族的官宦人物下場都很凄涼。

  丁氏的先祖丁儀、丁廙都是魏武帝曹操的得力謀臣。武帝因為喜愛丁儀的文才,曾經意欲以女妻之,但時任五官中郎將的曹丕以丁儀目疾為由阻止。后來曹操與丁儀熟悉,曾經后悔說:“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吾!”因為這個原因,丁氏兄弟二人皆與陳思王曹植交好,一力主張武帝改立陳思王為嗣。而文帝即位后,旋即便發起報復,以瑣事誅殺丁氏兄弟及家中男口。

  數十年后,譙國丁氏另一支脈又有顯宦,乃典軍校尉丁裴之子丁謐。丁謐歷任度支郎中、散騎常侍、尚書等職務,與大將軍曹爽友善。他與何晏、鄧飏等人一同把持朝政,時人遂有“臺中三狗”之譏,所謂“二狗崖柴不可當,一狗憑默作疽囊”,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丁謐尤甚也。可到了曹魏正始十年,司馬宣王趁著車架朝高平陵的機會突然發難,盡數誅殺曹爽一黨。曾經權勢滔天的丁謐等皆夷三族。

  譙國丁氏宗族至此遭到重創,沉淪又數十年后,直到丁紹丁叔倫出鎮冀州才稍見振作。丁紹對于朝廷與東海王企圖撤換他職務的反應如此劇烈,只怕也因為譙國丁氏族人骨子里并不信賴洛陽諸袞公吧。

  譙國丁氏固然屢起屢落、動輒血流成河,桓氏宗族的命運也差相仿佛。桓氏在漢時人物不絕,官宦有桓典、文學有桓彬、德行高超者有桓曄。到曹魏時,更有桓范出任大司農,被執掌朝政的大將軍曹爽視為“智囊”。

  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迫窘不知所為。而桓范乍聞變亂,立即矯詔開平昌門,拔取劍戟,略將門候,向南投奔曹爽。左右急報司馬宣王,而宣王以為,雖然桓范擅于出謀劃策,曹爽這無能之輩必不能采用他的計謀。果然,桓范投奔曹爽之后,力陳引天子車架至許昌,招外兵以敵司馬氏,可曹爽庸弱,竟然主動奉還皇帝,解散兵力回家待罪。至此桓范再無回天之力,不久后被誣告謀反,與曹爽一黨一同處死,皆夷三族。

  丁氏、桓氏,都隨著曹魏的興起而勃興,又都隨著曹魏的衰微而屢遭屠戮。可以說,這兩家都是魏晉之際變亂中的失敗者。丁紹既然得以出任冀州刺史,桓氏宗族中人遂多有入冀州幕府襄贊者。

  但茍純竟然稱兩族為斧鉞游魂,又說“呼朋引類”云云,未免太不尊重,更極具侮辱含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