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883章 三百萬石霸主(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戰國之鷹

  經過十數年的發展,肥前國、筑后國等地已經建立了不少的工坊,除了前面提及的造紙印刷坊、紡織坊、水泥坊、陶瓷坊以外,還有著其他的工坊,其中包括:

  燒酒坊,該工坊是羅氏家唯一的一家燒酒工坊,位于岸岳城城下町中,里面主要釀造清酒與燒酒。清酒主要是用于領地內部以及外部的銷售,而燒酒作為戰略物資,目前只提供給軍方用于日常消耗(尤其是冬季用來飲用驅寒)以及醫藥之用(燒酒具有消毒作用),而且燒酒的配方以及釀造過程絕對不允許對外泄露。

  鹽場,目前由羅氏家內政閣與領民聯合經營的鹽場一共由九個,其中肥前國五個,筑后國一個,肥后國兩個,豐后國一個。鹽場采用了先進的鹽田曬鹽技術,確保了羅氏家領地內的用鹽需要,同時也作為商品對外售賣,其售賣范圍除了戰國各地外,還包括明國、朝鮮沿海(走私販鹽)。同樣,對于這種曬鹽技術內政閣也是采取嚴格的保密技術,嚴禁被其他勢力所得知。

  在鹽場曬出的都是粗鹽,這些粗鹽大部分將會流入羅氏家內部以及外部市場,而剩下的一部分則會被運往肥前國野高山附近的雪鹽工坊進行雪鹽加工,這里生產出的雪鹽,一部分將被羅氏家內部所消化(主要被富裕群體購買),其余的雪鹽則是會被銷售到明國商人、南蠻商人以及戰國其他地區的商人手上。

  木器工坊與鐵器工坊都各自只有一個,都集中在野高山附近。以往,這兩個集中了羅氏家領地中大量工匠的工坊是同時打造兵器與農具的。但后來。就只負責打造以及維護兵器了。至于農具的打造以及維修則是移交給了在領地各地出現的木器工匠屋與鐵器工匠屋。甚至內政閣的農具也是交給這些各地的工匠屋來共同完成的。

  奴隸農場,目前肥前國有三十五個農場、筑后國十五個農場、肥后國二十個農場、豐后國二十個農場、筑前國十個農場,合共一百個奴隸農場,二萬多奴隸。由于這一次在西國的攻略中,又得到了不少奴隸,政良準備在長門國、周防國、安藝國這些地區新建立起一百個以上的奴隸農場。

  這些奴隸農場的奴隸比起因為犯法或者與羅氏家敵對而被勞役的勞役們(一部分被判處死刑的勞役甚至會成為野高山軍勢訓練營練血的靶子),境遇要好得多了。實際上他們也就是在被保證溫飽健康的情況下,無報酬地為羅氏家勞動一定時間罷了。等奴隸期限到了后(表現優秀者還將得到服役期限提前到期的待遇)。內政閣將會根據這些奴隸在服役期間的表現,給予不同的獎勵,同時將他們安置到羅氏家新占據的地區定居,成為新的領民。

  所以,實際上,這些奴隸,唯一失去的就只有自由以及獲取報酬的權利罷了,所要付出的也僅僅是勞動力,從而獲得溫飽健康的權利。這樣的待遇,甚至戰國其他地區的一些流民以及農民都愿意放棄原來的身份。成為羅氏家的奴隸。

  這些奴隸農場,不但是羅氏家的免費勞動力。而且還是羅氏家新技術的試驗地。奴隸農場中的奴隸,其中,作為牽連家人成為奴隸的罪魁禍首們(一般是對羅氏家對抗,從而被俘虜的戰俘)將作為羅氏家修筑道路、改良水利、修筑城砦、修建房屋等粗重活的主力,而他們的家眷則是免費為羅氏家種田田地、參加工坊的工作等。此外,羅氏家內政閣新研究出來的一些農業、工業技術,一般都會在這些奴隸農場中試驗實行一番,確認實際結果后才會對領地全面推廣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奴隸農場還是推進羅氏家制度的良好示范點。通過這些農場實際的種植效果,往往能夠促使附近新占據地區的領民主動接受羅氏家所推行的一切。更為重要是,這些奴隸在農場生活的過程中,是一直接受著羅氏家文化以及制度的熏陶以及管制的,當他們服役期限滿后,被分配到一處羅氏家新占據的地區,自然就會成為周圍當地領民的示范了。這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當地融入羅氏家統治體系的速度。

  魚塘,在這里魚塘可以算得上是一處工坊,因為魚塘除了養魚之外,在魚塘的周圍還會種植桑樹、棉花樹以及養殖家雞(實際上政良還打算倡導領民養殖鴨子)。這些魚塘體系不但為工坊提供了不少原材料,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魚塘周圍地區的水利系統。在洪澇的時候,它們是一處緩沖地帶,干旱的時候又是灌溉的水源。

  更為重要是,隨著魚塘的大量增加(目前羅氏家的肥前國有三百多口、肥后國為二百五十多口、筑后國有五十多口、豐后國有二百多口,合共八百多口的魚塘,這些魚塘都是各地內政閣分駐家臣根據各地地形,通過堵截圍攏等手段形成了魚塘的),以往領民們由于宗教信仰不愿意吃肉或者沒機會吃肉,而導致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此時隨著大量鮮魚的出現,成為了他們的食物,從令他們的身體素質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味增工坊,目前羅氏家只有唯一的一家這樣的工坊,位置坐落在岸岳山城中,由于其作為羅氏家的戰略物資工坊,專門作為羅氏家軍勢的軍糧之用,所以這家工坊是受到了內政閣的嚴密控制,決不允許對外泄密的。同樣的,同樣位于岸岳山城中的制糖工坊,也是羅氏家的重要戰略物資,作為羅氏家對內以及對外的重要貿易物資(蔗糖是這個時代的稀少之物,所以顯得尤為珍貴,價格極高,是羅氏家特有商品之一。受到了戰國各地以及明國等商人的熱烈歡迎)。這家工坊同樣受到了嚴密的控制。

  綜上所述。目前羅氏家的領地一共有二十七個工坊(不將奴隸農場與魚塘計算在內)。這些工坊由于技術以及條件所限,主要工序都是需要人工操作的,所以也雇傭了大量的領民,這也就初步形成了手工業的雛形。待將來時機成熟后,政良準備將紡織之類的手工業推廣到領民當中去,徹底在民間發展起羅氏家的手工業來。當然,考慮到戰略以及保密的需要,這些工坊目前暫時還是需要被羅氏家內政閣所嚴格控制保密的。

  除了上述的這些工坊以外。實際上,還有另外一些工坊,它們才是目前羅氏家財政來源的重要支柱,它們就是羅氏家領地中的金銀銅礦,以及伴生的鐵礦與鉛礦等礦藏。

  目前,羅氏家一共有三十四處礦藏工坊,其分布情況是,肥前國分別有云野銀山、虛空山銅礦(伴有鐵礦)、白石銅礦(伴有鐵礦)、天山硫磺礦、伊萬里瓷土礦、有田瓷土礦、岸岳石灰石礦、虛空山石灰石礦。

  筑后國分別有石割銀山、飛形山金礦、鷹取山煤炭礦、高峰山石灰石礦;肥后國分別有,宮原銀山、西岳銅礦、阿蘇山硫磺礦(該山脈有三處硫磺礦,此外還各有一處煤炭礦與石灰石礦)。

  豐后國方面。有尾平礦山(該礦山山脈中分別各有一處銀礦、伴有鐵礦的銅礦、鉛礦、金礦以及錫礦),九重連山硫磺礦(該山脈有兩處硫磺礦)。九重連山煤炭礦、日田皿山小鹿田瓷土礦、由布岳石灰石礦。

  豐前國方面,只有英彥山中的金礦;長門國與周防國方面,在這兩國交界處的牛頭山、日尾平山分別各有一處銀礦,此外在長門國的花美山中還有一處銅礦,這些礦藏都是原本就被大內家正在開采的,至于當地會否還有其他礦藏,就只能等待內政閣的慢慢勘探了。

  最后的安藝國方面,目前就只有一處原本被毛利家開采當中的鷹巢山金礦,由于該地此時被羅氏家所占據,該金礦自然就落入羅氏家的手中了。實際上,在佐東郡原本還有一處金礦的,可惜在數年前就被大內家采挖一空了,此時就剩下一座佐東金山城還證明這個金礦曾經存在過了。至于安藝國目前被發現的兩處銀礦卻是處于被毛利家所控制的山縣郡當中。該郡分別與石見國、出云國交界,由于兩處銀礦存在的原因,出云國的尼子家一直企圖染指該地區,現在旁邊又來了羅氏家,該郡可謂是夾雜在尼子家、毛利家的包圍當中了,不知道毛利家日后能否能夠保住該郡以及其中的兩處銀礦呢?

  總體而言,此時羅氏家的所有已經發現的礦藏中,一共有三處金礦、六處銀礦、五處銅礦(部分半伴生有鐵礦)、一處鉛礦、一處錫礦、六處硫磺礦、三處煤炭礦、三處瓷土礦、六處石灰石礦,合共三十四處礦藏。每個礦藏又單獨形成一處采掘工坊,采掘出來的原礦石又會被統一押送到岸岳山城統一冶煉(為了保密從明國引進的冶煉技術而專門如此)。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手的,從而加速了羅氏家內部的工業甚至是運輸業的雛形的形成。

  在羅氏家中,有了新的基礎社會體系、農業體系與工業體系的出現,自然就促使了羅氏家的商業體系的形成。

  目前在羅氏家中,根據羅氏家的法度,是全面取消了羅氏家領地內部的所有關卡的,只要是在羅氏家領地內經商,都是可以自由通行,不會被收取關卡費、過路費之類的稅費的。對于商業,羅氏家只收取每一筆交易所得的兩成稅費,也就采取兩公八民的商業稅費法度。而為了鼓勵領地領民主動經商,政良還臨時發布了一個優惠政策,那就是每月所賺不足一貫錢的交易,將不收取稅費,以此來鼓勵領民之間的小額交易,促進領地的物資流通以及錢幣流通,從而提高領民的生活,加快領地的發展。

  此時,在內政閣的有意布局以及扶持下,肥前國岸岳山城(野高山一帶也屬于岸岳山城的范圍)、肥前國學府城(原龍造寺家城砦,現為羅氏家居城)、豐后國岐埠城(原為大友家府內館)成為了羅氏家主要工坊的集中地,正因為如此。這里又成為了羅氏家的商品集散地。大量羅氏家內部商人匯集到這里來提取從工坊制造出來的貨物。然后運往各自在各地的商屋進行販賣。同時,大量商屋集中到這三地,于是逐漸地,這三地成為了羅氏家的經濟中心。每天,這三處地區的街道上行人絡繹不絕,甚至比京都地區都要繁榮。

  此外,由于羅氏家內政閣在各地大舉修筑行軍大道,令到羅氏家內部四處道路暢通。也一定程度上促使羅氏家各地之間的交流以及內部商貿的發展。尤其是以岸岳山城、學府城、岐埠城三地為中心,商貿開始往四處擴散發展,形成了一條羅氏家內部在九州中北部地區從東往西的中心經濟線。

  隨著這條經濟線的出現,在羅氏家內政閣以及羅氏屋的扶持下,大量美食屋、農貿市場(可以交易諸如各種糧食、肉類、魚類、水果這樣的農產品)、布屋、農具鐵匠屋、農具木匠屋、鹽屋(從內政閣獲得販賣資格后,憑借憑證在各鹽場提取食鹽進行販賣)、雜品屋(售賣戰國時期各地的一些雜物,甚至會出現南蠻物、朝鮮物)、酒屋、茶屋、瓷器屋等商屋在羅氏家各地陸續出現。

  當然,雖然羅氏家大力推展內部的商貿體系的形成,但是目前羅氏家的商貿財政收入主要是依靠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羅氏家的礦藏,主要是金礦、銀礦與銅礦。這些礦藏不但滿足羅氏家內部需求。還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資源,通過與戰國各地勢力、明國商人、南蠻商人甚至是朝鮮走私商人的交易。羅氏家從而換取自身需要的各種物資。同時,由于充足的原料的保證,得以令到羅氏家自己鑄造的錢幣在羅氏家內部甚至外部順利的流通,從而令到羅氏家金融體系的初步形成,避免受到外部勢力的影響的危險。

  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通過諸如紙張(只對外交易一般白紙、黃紙,精紙只作羅氏家各機構內部使用,而且有專門標識,用于識別紙張中內容真偽)、鹽(尤其是雪鹽特別受到歡迎)、絲綢(質量以及精美度都比明國走私而來的要差,但并不妨礙戰國各地對這些四絲綢的喜愛)、陶瓷(質量以及精美度同樣不及從明國走私而來的瓷器好,但依然受到歡迎)、蔗糖、南蠻物品、朝鮮物品、明國物品、書籍等商品,從外部交換而來大量資源。

  雖然通過與外部勢力交易從而獲得發展資源,這是目前戰國各勢力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大力發展內需,形成以內需為主外需為輔的商業體系,這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才是最為安全的,否則一旦外需受到抵制,那么自家的收入就會大為減少了,自家的發展也將會受到限制。但不管如何,此時,逐漸成型的羅氏家的商業體系已經往良好的一面發展。

  逐漸形成的穩定社會體系、良好的農業體系、逐漸成型的工業體系與商業體系,這些不但是羅氏家霸主底蘊的一部分,更加是造就了羅氏家良好的領地收入。

  弘治二年(1556)八月,即將秋收之際,經過數月的努力,羅氏家內政閣對新占據的長門國、周防國、安藝國地區的首次檢地終于完成。

  不同于羅氏家其余地區的檢地工作(隨著簡化漢字、阿拉伯數字以及后世一些先進計算方法傳授下來后,內政閣計算起領地的各項收入數據就顯得更加容易,至少比以往的檢地要簡單得多了。再加上由上而下職責明確的分層管理制度,從而令到羅氏家內政閣能夠準確地及時知道各地各處的每一年甚至每一個季度的總體收入等情況),由于是首次對這基礎地區進行檢地,雖然很多地區都有著以往大內家當政時期的賬冊的幫助(實際上這些賬冊的情況都往往與現實相差甚遠,這就是分封統治的弊端),內政閣依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歷了近半年的努力,才最終得出了初步的檢地情況。

  長門國方面,厚狹、豐浦、美禰、大津、阿武、見島六郡當中,由于阿武郡還有半個郡處于吉見家的掌控當中,所以此次檢地,長門國的總體收入(該收入包括領地的農業、商業以及礦藏等所有收入)暫時為十二萬石。周防國方面,大島、玖珂、熊毛、都濃、佐波、吉敷六郡全部納入羅氏家勢力版圖,初步檢地總收入為十六萬。安藝國方面,沼田、賀茂、安蕓、佐伯、山縣、高宮、高田、沙田八郡當中,羅氏家只掌握了沼田、賀茂、安蕓、佐伯、高宮、沙田六郡,而山縣、高田還處于毛利家的控制當中,而且毛利家還掌控著安藝國唯一的兩個銀山,所以此次檢地,安藝國的總收入為十五萬。

  原本這幾地的總收入并不只這么少的,但由于這些地區這些年來經歷了陶晴賢叛亂、毛利家對安藝國的攻略、以及剛剛結束的的嚴島大戰等等,再加上這幾年的氣候反常,其總收入自然是減少了不少了。此外,上述的檢地情況,并沒有將當地的寺廟神社的土地情況以及收入情況計算在內。

  當然,除了上述幾處地區的收入情況外,這幾年當中,羅氏家的其他地區也有了不少的變化。

  作為羅氏家起家之地的肥前國,經過十數年的羅氏家不斷經營,其領地總體收入發生的變化是最大的。在1540年羅氏家對當地第一次全面檢地之時,當時肥前國的總體收入為三十一萬石,到了1549年,肥前國總體收入已經上升到四十五萬石,而到了今年,更加是達到了五十五萬石。比肥前國稍晚納入羅氏家半途的筑后國,在1542年羅氏家對當地第一次全面檢地之時,當時筑后國的總體收入為二十七萬石,到了1549年,筑后國總體收入已經上升到三十三萬石,而到了今年,已經達到了四十一萬石。而同樣的,與前面兩國類似的肥后國,也分別從1544年的三十四萬石、1549年的三十七萬石,直接提升到今年的四十八萬石。

  比肥前國、筑后國、肥后國等地納入羅氏家更為晚一點的筑前國、豐前國、豐后國、壹岐島這些地區同樣得到了不少的發展。

  筑前國從1549年的三十四萬石直接提高到1556年的四十二萬石。豐后國則是從1549年的第一次檢地的三十七萬石提高到此時的四十五萬石。豐前國從當初的十四萬石提高到今年的二十一萬石。壹岐島也從當初的一萬五千石提高到現在的四萬石。

  而新近占據的地區方面,對馬島在今年的檢地結果為二萬石收入,備后國占據地區收入為三千石,伊豫國羅氏家占據地區收入為七千石。日向國羅氏家暗中占據地區收入為五千石。

  在羅氏家的所有占據的領地中,日向國是最為特殊的,為了避免被伊東家察覺該地區中山城中的三田井家已經暗中投靠了羅氏家,而羅氏家已經暗中對該地進行了偷梁換柱,將當地包括三田井家族人在內的當地領民都暗中遷移到了羅氏家的其他地區分散定居,而將一些內政閣與軍事閣家臣的家眷遷移進這些地區,從而形成了對當地的穩固的統治。為了迷惑伊東家以及附近的豪族,羅氏家并沒有在當地實施任何羅氏家的法度以及技術,反而是保留著原貌。至于當地的羅氏家遷移而來的領民,除了定期得到羅氏家的獎勵外,他們依然定居在羅氏家其他地區的家人則是也得到了極大的獎勵。

ps:感謝“星子云、綠米亞”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