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兩百六十一章 中華軍工業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紅色警戒之民國

第兩百六十一章中華軍工業  世界局勢距離中華說遠也遠,說近也近。

  對國外局勢高度關注,陳紹也只是想更好的掌握歷史的進程。歷史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只能用情報來分析。只不過,有些東西改變了,有些東西還是一成不變。一些事跡又回到了原來的軌跡,原本擔心失去對歷史掌控的陳紹,見到許多事情還是有跡可循,內心也稍微放松了下來。

  十年來,陳紹也不得不承認,一些東西改變得很大。各事發展比起后世,有了長足的發展進步。這主要是歸功于中華在十年前的軍事壓力,有壓力就有動力。很多裝備都提前被研制出來,這不得不說,中華在推波助瀾方面居功至偉。

  只不過有些東西,在陳紹有意的指引下被淡化。分部世界各國上千個間諜,是陳紹手中隱性力量的代表。他們的規模不大,但作用和規模成反比。他們為陳紹研究世界局勢,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可供陳紹隨時閱讀,掌握世界局勢。

  黑暗戰線表面上看不到戰火硝煙,內中的戰場只有間諜們自己能體會得到。作為紅jǐng基地唯一可以戰斗的生化人,情報手機工作,只是他們一半的工作。暗殺破壞無處不在,擁有各色面孔和各種偽裝技能,讓他們在行動中無往不利。

  在世界各國擺脫經濟危機的陰影后,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經濟危機雖然讓世界各國工業受損嚴重,但軍工方面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經濟蕭條后,各國的軍備發展又加快了很多。

  1938年了,陳紹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在前三年就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三年后完成,從29年以來,九年的時間,已經完成了三個五年計劃,并且第四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三個五年的規模,平均用時三年不到。這個速度也只能說是遠超陳紹的預計,中華各種項目的建設發展也漸漸的趨于平緩。

  隨著戰爭步伐的步步緊逼,陳紹的第四個五年計劃也開始傾向于軍事方面。第一個五年計劃,每年的軍費占全國財政預算的百分之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是百分之三,第三個五年計劃是百分之五。到了第四個五年計劃,軍費已經增長到百分之十。

  這個預算在戰爭時期算得上很低,但在和平時期,每年百分之十軍費預算,已經算是不低了。軍費的消耗大戶是海軍,其次是空軍,最后才是陸軍。

  按照陳紹的計劃,從明年開始,平均每年要增加一個航母戰斗群的實力。而且是帝國級航母戰斗群,不是始皇級航母。也就是說,單單海軍,每年就要增加總噸位十四萬噸的艦艇。

  帝國級航母和名將級戰列艦已經海試完畢,并且直接動工建造了兩種艦艇的二號艦和三號艦。而陳紹的決議,兩種艦艇的四號艦也開始動工。如果全力開工,只要一年半的時間,在40年時,中華就有八艘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排水量都是在七萬噸以上。

  而且始皇級航母一直都未停止建造,兩年一艘的速度,到如今已經有八艘始皇級航母加入海軍。這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如果要是如今的中華海軍公布自己的海軍實力,絕對可以讓世界抖上幾抖。他們震驚的不是中華海軍的實力,而是震驚中華有這么多的航母。八艘四萬噸左右排水量的航母,已經是全世界航母實力最強大國家。正全世界都拼命建造戰列艦的時候,可想而知,這些航母一旦曝光,會引起多大的震動。

  航母的戰斗力是在二戰時,才被全世界國家所認可,二戰還沒有開始,如今他們還未見識到航母艦載機的厲害之處。雖然很多國家都有航母,但并未被完全重視。他們還陷入在戰列艦強大的光輝中。

  不過讓陳紹感到滿意的不是中華有多少的軍事力量,而是用二十幾年建設起來的強大工業體系。當年的蘇聯閉國建設二十幾年,創造了二十幾年的紅色奇跡,如果不是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蘇聯是不可能和德國打消耗戰。也沒有辦法擋住德國幾百萬大軍的進攻,迫使德軍只能嘆氣于莫斯科郊外和斯大林格勒。

  而正是有了世界第二的軍工業基礎,隨后才有無數的坦克大炮參與反擊德軍,沒有這些工業的支持,光憑盟國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武裝起一千兩百萬的軍隊,用人海去填補德軍的裝甲優勢。

  中華現在正是和蘇聯一樣,致力于發展國內的工業能力,努力追趕西方列強。二十幾年的工業建設,已經不是英法如今的工業能力可以比擬的。也完全把蘇德甩開。幾十億資金毫無保留的投入,從全世界收購了大量的工業設備,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和美國比比工業能力。這是陳紹的一個執念,他要創造真正的中華奇跡。

  如今這個目標距離中華已經不遠了,如果要公開所有國家的工業能力,中華已經可以和美國扳扳手腕了。特別是在造船業上,完全不噓美國。就算美國再牛,也比不上紅jǐng基地。幾天就可以搞出一個造船廠,還近乎于白撿,你美國再厲害也沒有用,超過是毫無疑問的。

  美國可以一個月下水一艘航母,七天下水一艘萬噸貨輪。中華全力爆發也不弱,在造船工業方面,二十幾年來,陳紹培養了幾十萬造船工人,而且這個數量還在每年快速遞增。在他們的努力下,每天都有大型貨輪下水。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有建造軍艦的經驗。一旦轉成戰時經濟,那真的可以實現,下軍艦如同下水餃。

  十年變遷,在發展造船工業時,中華從未停止過其他工業發展,軍工生產也隨著德國的軍備擴張而漸漸的加大生產速度。一天幾千萬顆子彈的消耗,也讓中華的軍工業持續的工作著。

  平均來算,一個士兵一天兩個彈夾的射擊量,不管是預備役還是現役,不管是武jǐng部隊還是后備力量,都是一樣。一個彈夾就是八發子彈,加上機槍、沖鋒槍子彈的消耗,消耗子彈如流水。

  當年就有人向陳紹提出建議,將實彈射擊訓練變成一個禮拜三次就行,不過被陳紹拒絕了。如果是和平時期,不用別人說,陳紹也明白。但隨著戰爭的腳步越來越近,已經不是省一點的問題了。槍法是用子彈喂出來的,沒有任何的取巧之處。士兵能提高哪怕半分的戰斗力,都十分珍貴,完全不是金錢能衡量的。

  而且戰車工廠生產出來的彈藥,十分的廉價。子彈這種東西,完全都是自動生產。人工的步驟只有封箱裝車運走而已,就連質量檢驗都不需要。只要有十個戰車工廠連續生產子彈,這樣的彈藥消耗,完全不算什么。而且彈殼都是回收利用,進一步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或許用自建的軍工廠生產一顆子彈需要一分錢,而用戰車工廠生產十顆子彈,也只需要一分。這里面還沒有算上人工節約出來的成本,這個帳,陳紹算得來。比如說,全國所有的軍隊訓練,每天消耗子彈3000萬,假如說十顆子彈要一分,那就是三萬中華幣。而一年子彈消耗的費用就是一千一百萬中華幣。

  喂槍法是必須的,陳紹也不得不如此,他另可多浪費點金錢,也不愿意士兵多增添傷亡。而且到是實戰中,一顆子彈打死一個敵人,和十顆子彈打死一個敵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當然陳紹也不奢望每個士兵都是神槍手,都能百步穿楊,但最少要保證有效射擊內的精確度,不說爆頭,命中要害是基本要求。至于那些超過有效射程,那就只能看士兵們的發揮了。

  士兵的槍法從當初保安團成立以來,就百般強調,一直沿用至今。老兵等現役部隊,實彈射擊或許沒有那么頻繁。而新兵,每天的訓練科目有一點亙古不變,實彈射擊。

  紅jǐng基地對陳紹幫助甚大,這些年來,陳紹一直在關注基地的升級情況。他可不想到二戰后期或者到二戰后紅jǐng基地的再次升級,那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陳紹最關心的是紅jǐng武器還有民用單位,這些年陳紹經過了詳細的計算,發現,紅jǐng基地的民用單位才是最有價值的。不說成本之類的問題,就是里面的科技,就是對陳紹最大的幫助。這些科技都是成熟的科技,并且都可以大規模生產。這對中華的各領域科技水平,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紅jǐng武器裝備陳紹期待了二十幾年,他的胃口始終被吊著,他不清楚這樣的情形還要持續多久。陳紅左一句右一句都是:“還未達到升級條件。”這句話也差點成為陳紹的魔障,陳紹也經常自我安慰:等待的人會有好東西,來得太快都是水貨。

  陳紹只希望二戰打得正火熱時,紅jǐng基地能升級就行。只不過升級的契機來得很快,很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